華文網

傳承|徽墨,染盡世間繁華

一個盛產詩詞歌賦、書法繪畫的國度,同樣盛產它們的承載物,比如筆,比如墨,比如紙,比如硯──所謂的文房四寶,中國古代的雅致生活都在裡面,中國人的鄉愁也在裡面。即使在今天,

溫潤如山水的筆墨早已讓位于冰冷高效的鍵盤,但是,你永遠不會從鍵盤嗅得到一方徽墨裡,那松煙的縷縷香氣。

看多了古代戲,總會有一幕這樣的場景:男子在案台前俯身寫字作畫,旁邊有一位如花美眷安靜地為其研磨。現在即使有人也練書法作墨畫,

卻往往用的是墨汁,全然沒了一副不急不緩的模樣和相濡以沫的意境。

提及徽墨,就繞不開人人都知的“胡開文墨”。作為制墨的百年老字型大小,胡開文創基於乾隆三十年,迄今已有二百餘年。創始人胡天柱,出生於徽州一個貧苦人家。因家境貧寒,

他小小年紀就去了休甯縣汪啟茂墨店當學徒。由於天資聰明,忠厚老實,深得老闆汪啟茂的器重,汪啟茂更是將獨生女許給了胡天柱為妻。後來他接管墨店,給汪家的墨取了個字型大小,名曰“胡開文”。

但是,好墨的金貴,卻更貴在手藝、心血和時間。

為了保證原料的品質,胡天柱令其子在黟縣漁亭辦了一個煙房,利用豐富的優質松木,點燃幾百盞油燈精煉松煙。油煙墨色澤光亮,松煙墨烏黑潤和。如此才制出了“落紙如漆,萬載存真”的好墨。

傳統的制墨,搗墨一般要10萬杵,而且,制墨的每道工序都相當繁複,

每塊小小的墨塊看似輕巧,實則包含太多匠人的辛苦。然而卻仍有很多人無法理解,為什麼放著現成的墨汁不用,非要拿一塊沉甸甸的墨條自己墨,簡直“多此一舉”。而且文房四寶早於百年前日漸式微,除了少數識貨的書畫家和收藏家趨之若鶩,剩下買徽墨的人往往是圖個新鮮,拿回家收藏擺放。

在古時,文人在寫字作畫前往往要醞釀構思一番,而研磨墨塊的時間,正是良機。墨汁看似方便,但也失掉了中國文人寫字作畫時渾然天生的某種“意境”。在喧嘩的現在,人們求摒棄浮躁而不可得,也許只有當你遇上這樣一塊上好的徽墨,聞一聞它的香氣,用飽蘸墨汁的毛筆寫一寫字,才能回歸那闊別已久的中國精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