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生態紅利提升群眾獲得感——甘南州舟曲縣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掠影

“白龍江上錦繡天,不亞瀟湘衡嶽;駝嶺山下輝煌夜,

恰似蘇地揚州。”在舟曲流傳甚廣的這幅對聯,既是楹聯文化的佐證,也是如今泉城的白描畫像。

依村延伸的水泥路,錯落有致的磚瓦房,乾淨美麗的小康村,來到舟曲縣曲瓦鄉嶺壩村,仿佛置身於如詩如畫的世外桃源。

曲瓦鄉鄉長楊璋明說,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讓嶺壩村村民真切感受到村莊在變美,環境在變好。

一幅幅秀美的田園風光畫卷正在徐徐展開,房屋變漂亮了,

村道變寬了,村民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了……“我們愛家鄉,無論是醫療、文化娛樂還是居住環境,一點不比城裡差。”各皂壩村村民卓尼瑪措說。

這些破繭成蝶的變化,得益於黨的好政策,凝聚了舟曲縣委、政府普惠民生的真實情懷,龍江兒女敢為人先的拼搏精神,詮釋了他們在這片世代繁衍生息的土地上,渴盼新生活,創造美麗新家園的奇跡。

“美麗”滋生“連鎖反應”,從試點打造到縱深推進

大川鎮土橋子村被列為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試點村以來,黨委政府不懈努力,如今,村子已經蛻變為全州響噹噹的明星村,“美麗”和“富裕”成為村子的新“標籤”。

64歲的袁旺安,就是沾了“美麗”的光,因“美麗”富了起來。

回憶之前的光景,袁旺安愁眉緊鎖。早先,村裡大部分人出門打工,鄉親們生活不富裕。自從縣上把村子作為生態文明小康村進行建設,他瞅准機會,辦起了農家樂,

家裡生活條件逐漸好轉。這兩年來村裡的遊客越來越多,農家樂生意也越發得紅火。

像袁旺安這樣發“美麗財”的,村裡還有幾十戶。舟曲縣土橋子村從最初的自給自足、到後來進城賣葡萄、釀葡萄酒、發展庭院經濟開農家樂……一顆葡萄的蛻變之路,也正是村民不斷轉變思路,尋求致富發展之路。

他們是怎麼實現從貧窮走向殷實,從殷實跨進富裕,從富裕邁向小康的?

在縣委副書記、縣長郭子文看來,

就是將生態美麗和富裕有機融合了起來,實現生態與經濟同步發展、互動共生、和諧共存,讓城鄉因環境而美、讓群眾因生態而富,將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

從一個村子的試點,到整個縣域的推進,舟曲縣讓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從傳統意義的小鄉村轉變成縣域概念的大景區,滋生出美麗的“連鎖效應”,更成為全州縣市爭相借鑒的“樣板”。

從2015年10月開始,全縣在公路沿線、城鄉結合部、景區周邊選定了102個村作為生態文明小康村統籌進行建設。

2016年51個生態文明小康村規劃總投資79457.71萬元,其中群眾自籌32440.56萬元。

2017年52個生態文明小康村(貧困村26個),規劃總投資101667.11萬元,其中群眾自籌60487.45萬元。

2018年,全縣選定了41個小康村建設方案初稿已編制完成。

舟曲縣圍繞發展鄉村旅遊產業,充分挖掘旅遊資源稟賦,結合全縣旅遊總體規劃,按照“一村一景”“一家一特”的發展思路,依託自然風光、民俗風情、人文遺址、民居藝術等優勢,對22旅遊文化資源豐富的村莊,圍繞農耕體驗遊、休閒度假遊、生態觀光遊、休閒養生遊發展,建成旅遊扶貧試點村3個,打造旅遊專業村22個,扶持發展農(林、藏)家樂140家。巴藏鄉後北山村榮獲“絢麗甘肅?美麗鄉村”提名獎,立節鎮拉尕村被評為“絢麗甘肅?十大美麗鄉村”,大川鎮土橋子村榮膺“2016年度中國美麗鄉村百佳範例”稱號。

“環保”激發“生態共識”,從單打獨鬥到組團發力

貧窮不是生態文明,富美才是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關鍵是“環保”,重心在“富民”。怎樣讓生態美與百姓富融為一體,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大川鎮安子坪自然村老支書楊召生用行動詮釋了這一理念,自覺當起了村裡的“環保志願者”。在他的帶動下,很多村民自覺參與其中,形成“生態共識”,村子美了、靚了,乾淨了、好看了,村民的精氣神也足了。

巴藏鄉各皂壩村把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和“村容整潔”緊密結合起來,在風貌改造、入戶巷道等工程建設中突出保護原生態風貌,以實施“生態人居、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生態文化”四大工程為抓手,以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基本公共服務條件、基本社會保障條件為重點,把建設生態文明小康村作為品牌工程,風貌改造中,在保持原有石牆的基礎上,就地取材利用片石精細打造,成為巴藏鄉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的一大亮點。舟曲縣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切入點,按照綠色、迴圈、低碳發展理念,集中開展垃圾雜物大清理活動,建立起日常保潔清運機制,實行戶收集、村轉運、鎮處理,變突擊整治為常態管理。在此基礎上以農網改造、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改廁改廚等為基礎,不斷改善居民生活條件。成立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明確整治目標任務,按照既定的美麗鄉村建設機制,實行“一對一”包抓,從環境保護的認識、宣傳、重要性和意義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引導。同時,組織廣大幹部群眾廣泛開展“除陋習、樹新風”創建活動,“衛生庭院”“星級文明戶”“衛生清掃日”“農戶家庭衛生評比”等群眾性活動,有效調動群眾建設新農村、創造新生活的積極性,引導群眾根除生活陋習、遵守村規民約,培育文明新風尚和對美好人居環境的認同感、自豪感。著力改變黨委政府“單獨作戰”,實現黨委、政府引導,群眾主動參與,“抱團”發力“環保”的“生態共識”。

與此同時,舟曲縣廣泛種植花椒、核桃、梨、蘋果,在荒山野嶺栽上了“搖錢樹”,頗具特色的庭院經濟正在形成,既促進了群眾增收,又成為自然景觀,更保護了生態環境。

舟曲縣舉全縣之力用環保意識搭建起的“生態共識”,讓美麗鄉村建設有了顯著發展,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陋習,還促進了群眾的增收。

“文化”引領“小康自覺”,從被動接受到主動獲取

隴南的遊客李麗在遊玩舟曲土橋村和各皂壩村時說:“在這裡除了能看到如詩如畫的風景,吃到香甜的葡萄,喝上醇香的青稞美酒,最重要的還是體現在文化方面,隨便走進一戶農家,從敬你一碗醇香的葡萄美酒和青稞酒開始,從與你聊天、說事和送客,處處彰顯出濃厚的地域文化,涵蓋了民俗、禮儀等方方面面。”

舟曲是一片非常富有人文色彩的土地,是個讓人來了還想來的地方。

舟曲縣在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中,著力從內涵入手,用文化薰陶,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完善村規民約,深化文明創建,堅持城鄉共建,開展以法制管理、創業致富、文化特色、環境優美、服務保障為主要內容的“五星級社區”創建。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通過“科技、文化、衛生”服務三下鄉,舉辦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月、普及民歌進村入戶等活動,充分挖掘和體現不同區域的特色文化,讓群眾參與其中,變被動接受到主動獲取,讓文化發揮引力,提升了群眾的文化水準,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通過“文化”引領,讓群眾崇尚美,追求美,做生態文明小康村的“代言人”。

曲瓦鄉嶺壩村根據自身特點,挖掘村莊歷史遺址、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文化元素,體現個性魅力。紅瓦石牆的民居院落、獨特的十二生肖年曆石鼓、濃厚的國學文化牆、特色鮮明的楹聯牌匾、功能設施完善的文化廣場,五彩繽紛的街道燈廊、獨具匠心的壓花路面等,不僅體現了嶺壩村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展現了嶺壩村群眾的勤勞質樸和聰明才幹。堅持把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作為建設的基本遵循,把節約集約利用資源作為關鍵環節,充分利用廢舊瓦片、河道石頭等材料精細打造,既節約了成本、又增添了新韻,既留住了鄉愁、又展現了特色。

這樣的方式,不僅提升了群眾的文化素質,還誕生了一大批鄉、村文化名人。

在此基礎上,從保護入手,在維持村容村貌原貌的基礎上,對村子進行原生態修復,堅持做到生態文明小康村就是一幅基本上未經修飾的自然山水畫卷。堅持將文化傳承和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全力打造舟曲楹聯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苯教文獻、東山轉燈、國學文化論壇“五張文化名片”,深度融入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以展示舟曲文化旅遊資源為主的“一月多節會”活動,鄉村旅遊效益日益凸顯。充分利用旅遊和文化元素,把發展生態產業作為小康村建設的核心內容,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游則遊”原則,大力發展人文旅遊開發,深入發掘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繁榮發展民族文化、農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形成具有濃郁鄉土文化氣息、體現歷史文化積澱的農村文化景象,展現區域歷史文化村落的民族風情與自然資源優勢,豐富村莊整治建設內容,推動富有特色文化內涵的小康村建設,推動農業生產經營形態多樣化,增強農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

“產業”助推“脫貧致富”,從主動輸血到自我造血

“如今,我們村上已有30多戶開始種植羊肚菌,面積將近80畝,今年預計收入能達140萬元,到時村民的人均純收入也將會大幅度提高,我們距離小康也就不遠了!”曲瓦鄉嶺壩村村主任王森說。

目前,曲瓦鄉共種植羊肚菌82.6畝,帶動貧困戶27戶。基地採用“示範點+農戶+技術員”的形式,由鄉里統一管理指導,吸納群眾進行分區經營,還免費為群眾提供竹竿、遮陽網、菌種等物資。

想種好羊肚菌,僅靠簡單的種植方法和設備還不夠。全鄉40余名黨員化身“科技保姆”,現場為群眾進行“手把手”式的技術指導,全面完成了大棚建設、菌種播種和噴霧設施安裝等工作。2017年,曲瓦鄉羊肚菌喜獲豐收,每畝收入達2萬元以上。

舟曲縣在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過程中,強化產業支撐,利用開展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的機遇,積極培育產業與生態文明小康村的有效整合,加快推動生態文明小康村由建設向經營轉變,重點發展以現代農業、鄉村旅遊等“一村一品”為主的特色產業,為生態小康村建設提供後續動力。積極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鼓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搭建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拓寬農產品推廣銷售管道。

堅持把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作為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精准脫貧、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以優質經濟林果業、中藏藥材產業、特色養殖業、設施種植業、勞務經濟五大特色產業為主攻方向,結合各村實際差異化扶持發展核桃花椒等經濟林果、中藏藥材種植、土雞土蜂養殖等特色種養產業,舟曲叢嶺藏雞、中華蜂、中藏藥材、核桃、桑蠶等5個富民產業規劃通過省上評審,“舟曲核桃”“舟曲花椒”“舟曲叢嶺藏雞”取得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全縣“三品一標”農產品達到29個。落實2016年51個生態文明小康村產業扶持資金10200萬元,籌措資金1500多萬元,引導龍頭企業與專業合作社、專業合作社與農戶(貧困戶)建立穩定的訂單契約關係,積極推行“基層黨組織+龍頭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社+電商+農戶(貧困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靈活開展“功能表式”扶持。截至目前,全縣建成10萬隻叢嶺藏雞散養基地、6個集中連片種植面積均達到200畝的中藏藥材種植示範基地、核桃高接換優示範點6個1165畝、桑蠶種養示範基地5個3300畝、大櫻桃示範園4個141畝,栽植花椒1000畝,種植羊肚菌800畝、蕎麥2000餘畝、優質黃豆750畝,充分發掘舟曲作為甘南藏區卻又不同于甘南藏區的獨特產業優勢,實現了品牌效應和群眾增收雙贏。

按照“一村一景”“一家一特”的發展思路,依託自然風光、民俗風情、人文遺址、民居藝術等優勢,對22旅遊文化資源豐富的村莊,圍繞農耕體驗遊、休閒度假遊、生態觀光遊、休閒養生遊發展,建成旅遊扶貧試點村3個,打造旅遊專業村22個,扶持發展農(林、藏)家樂140家。巴藏鄉後北山村榮獲“絢麗甘肅?美麗鄉村”提名獎,立節鎮拉尕村被評為“絢麗甘肅?十大美麗鄉村”,大川鎮土橋子村榮膺“2016年度中國美麗鄉村百佳範例”稱號。

“環保”激發“生態共識”,從單打獨鬥到組團發力

貧窮不是生態文明,富美才是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關鍵是“環保”,重心在“富民”。怎樣讓生態美與百姓富融為一體,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大川鎮安子坪自然村老支書楊召生用行動詮釋了這一理念,自覺當起了村裡的“環保志願者”。在他的帶動下,很多村民自覺參與其中,形成“生態共識”,村子美了、靚了,乾淨了、好看了,村民的精氣神也足了。

巴藏鄉各皂壩村把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和“村容整潔”緊密結合起來,在風貌改造、入戶巷道等工程建設中突出保護原生態風貌,以實施“生態人居、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生態文化”四大工程為抓手,以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基本公共服務條件、基本社會保障條件為重點,把建設生態文明小康村作為品牌工程,風貌改造中,在保持原有石牆的基礎上,就地取材利用片石精細打造,成為巴藏鄉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的一大亮點。舟曲縣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切入點,按照綠色、迴圈、低碳發展理念,集中開展垃圾雜物大清理活動,建立起日常保潔清運機制,實行戶收集、村轉運、鎮處理,變突擊整治為常態管理。在此基礎上以農網改造、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改廁改廚等為基礎,不斷改善居民生活條件。成立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明確整治目標任務,按照既定的美麗鄉村建設機制,實行“一對一”包抓,從環境保護的認識、宣傳、重要性和意義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引導。同時,組織廣大幹部群眾廣泛開展“除陋習、樹新風”創建活動,“衛生庭院”“星級文明戶”“衛生清掃日”“農戶家庭衛生評比”等群眾性活動,有效調動群眾建設新農村、創造新生活的積極性,引導群眾根除生活陋習、遵守村規民約,培育文明新風尚和對美好人居環境的認同感、自豪感。著力改變黨委政府“單獨作戰”,實現黨委、政府引導,群眾主動參與,“抱團”發力“環保”的“生態共識”。

與此同時,舟曲縣廣泛種植花椒、核桃、梨、蘋果,在荒山野嶺栽上了“搖錢樹”,頗具特色的庭院經濟正在形成,既促進了群眾增收,又成為自然景觀,更保護了生態環境。

舟曲縣舉全縣之力用環保意識搭建起的“生態共識”,讓美麗鄉村建設有了顯著發展,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陋習,還促進了群眾的增收。

“文化”引領“小康自覺”,從被動接受到主動獲取

隴南的遊客李麗在遊玩舟曲土橋村和各皂壩村時說:“在這裡除了能看到如詩如畫的風景,吃到香甜的葡萄,喝上醇香的青稞美酒,最重要的還是體現在文化方面,隨便走進一戶農家,從敬你一碗醇香的葡萄美酒和青稞酒開始,從與你聊天、說事和送客,處處彰顯出濃厚的地域文化,涵蓋了民俗、禮儀等方方面面。”

舟曲是一片非常富有人文色彩的土地,是個讓人來了還想來的地方。

舟曲縣在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中,著力從內涵入手,用文化薰陶,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完善村規民約,深化文明創建,堅持城鄉共建,開展以法制管理、創業致富、文化特色、環境優美、服務保障為主要內容的“五星級社區”創建。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通過“科技、文化、衛生”服務三下鄉,舉辦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月、普及民歌進村入戶等活動,充分挖掘和體現不同區域的特色文化,讓群眾參與其中,變被動接受到主動獲取,讓文化發揮引力,提升了群眾的文化水準,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通過“文化”引領,讓群眾崇尚美,追求美,做生態文明小康村的“代言人”。

曲瓦鄉嶺壩村根據自身特點,挖掘村莊歷史遺址、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文化元素,體現個性魅力。紅瓦石牆的民居院落、獨特的十二生肖年曆石鼓、濃厚的國學文化牆、特色鮮明的楹聯牌匾、功能設施完善的文化廣場,五彩繽紛的街道燈廊、獨具匠心的壓花路面等,不僅體現了嶺壩村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展現了嶺壩村群眾的勤勞質樸和聰明才幹。堅持把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作為建設的基本遵循,把節約集約利用資源作為關鍵環節,充分利用廢舊瓦片、河道石頭等材料精細打造,既節約了成本、又增添了新韻,既留住了鄉愁、又展現了特色。

這樣的方式,不僅提升了群眾的文化素質,還誕生了一大批鄉、村文化名人。

在此基礎上,從保護入手,在維持村容村貌原貌的基礎上,對村子進行原生態修復,堅持做到生態文明小康村就是一幅基本上未經修飾的自然山水畫卷。堅持將文化傳承和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全力打造舟曲楹聯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苯教文獻、東山轉燈、國學文化論壇“五張文化名片”,深度融入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以展示舟曲文化旅遊資源為主的“一月多節會”活動,鄉村旅遊效益日益凸顯。充分利用旅遊和文化元素,把發展生態產業作為小康村建設的核心內容,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游則遊”原則,大力發展人文旅遊開發,深入發掘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繁榮發展民族文化、農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形成具有濃郁鄉土文化氣息、體現歷史文化積澱的農村文化景象,展現區域歷史文化村落的民族風情與自然資源優勢,豐富村莊整治建設內容,推動富有特色文化內涵的小康村建設,推動農業生產經營形態多樣化,增強農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

“產業”助推“脫貧致富”,從主動輸血到自我造血

“如今,我們村上已有30多戶開始種植羊肚菌,面積將近80畝,今年預計收入能達140萬元,到時村民的人均純收入也將會大幅度提高,我們距離小康也就不遠了!”曲瓦鄉嶺壩村村主任王森說。

目前,曲瓦鄉共種植羊肚菌82.6畝,帶動貧困戶27戶。基地採用“示範點+農戶+技術員”的形式,由鄉里統一管理指導,吸納群眾進行分區經營,還免費為群眾提供竹竿、遮陽網、菌種等物資。

想種好羊肚菌,僅靠簡單的種植方法和設備還不夠。全鄉40余名黨員化身“科技保姆”,現場為群眾進行“手把手”式的技術指導,全面完成了大棚建設、菌種播種和噴霧設施安裝等工作。2017年,曲瓦鄉羊肚菌喜獲豐收,每畝收入達2萬元以上。

舟曲縣在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過程中,強化產業支撐,利用開展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的機遇,積極培育產業與生態文明小康村的有效整合,加快推動生態文明小康村由建設向經營轉變,重點發展以現代農業、鄉村旅遊等“一村一品”為主的特色產業,為生態小康村建設提供後續動力。積極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鼓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搭建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拓寬農產品推廣銷售管道。

堅持把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作為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精准脫貧、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以優質經濟林果業、中藏藥材產業、特色養殖業、設施種植業、勞務經濟五大特色產業為主攻方向,結合各村實際差異化扶持發展核桃花椒等經濟林果、中藏藥材種植、土雞土蜂養殖等特色種養產業,舟曲叢嶺藏雞、中華蜂、中藏藥材、核桃、桑蠶等5個富民產業規劃通過省上評審,“舟曲核桃”“舟曲花椒”“舟曲叢嶺藏雞”取得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全縣“三品一標”農產品達到29個。落實2016年51個生態文明小康村產業扶持資金10200萬元,籌措資金1500多萬元,引導龍頭企業與專業合作社、專業合作社與農戶(貧困戶)建立穩定的訂單契約關係,積極推行“基層黨組織+龍頭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社+電商+農戶(貧困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靈活開展“功能表式”扶持。截至目前,全縣建成10萬隻叢嶺藏雞散養基地、6個集中連片種植面積均達到200畝的中藏藥材種植示範基地、核桃高接換優示範點6個1165畝、桑蠶種養示範基地5個3300畝、大櫻桃示範園4個141畝,栽植花椒1000畝,種植羊肚菌800畝、蕎麥2000餘畝、優質黃豆750畝,充分發掘舟曲作為甘南藏區卻又不同于甘南藏區的獨特產業優勢,實現了品牌效應和群眾增收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