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揭秘!加拿大醫生為何不穿白大褂?

從小就知道,醫院裡的醫生都穿白大褂。可是到了加拿大我發現,加拿大的醫生都不穿白大褂。

加拿大的醫療體制與中國有著巨大的不同,醫生的穿裝打扮只是其中最表相的差異,

再往後說差異更多、更大。在加拿大看過一回病,足以讓你三觀盡毀。

圖1: 加拿大列治文醫院的大堂。注意坐在諮詢台裡的醫院工作人員,也是穿便服的。

首先說,在加拿大生了病,除非是急症,否則不能直接去醫院,只能先去看家庭醫生。所謂的“家庭醫生”就是指個人開設診所的全科醫生。

看家庭醫生也是需要提前預約的,只有少數家庭醫生診所接受Walk In的病人(指沒有預約直接上門的病人)。大多數人都有自己固定的家庭醫生,當然如果對自己的家庭醫生感覺不滿意了可以另換他人。

從某種程度上說,家庭醫生的工作模式與個人執業的會計師、律師沒多大區別,都是在寫字樓或商廈裡租一間辦公室、雇一個前臺秘書接接電話什麼的。

就像本文標題中說的,家庭醫生不穿白大褂,看上去就像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家庭醫生對病人進行初步的診斷後,會根據病情做出不同的處置:為病人預約進一步的醫學檢查,像是驗血、拍片之類的,這些檢查要去醫院或是專門的醫學檢驗機構做,家庭醫生診所沒有這個條件;為病人預約專科醫生,去專科醫生的診所進行進一步的診治;如果家庭醫生認為病人沒有進一步檢驗或轉診專科醫生的必要,
就會直接下結論、開藥。

專科醫生也都有自己的診所。一般情況下專科醫生不接受病患直接上門,必須要通過家庭醫生預約才行。專科醫生的診所裡可以做一般的門診手術,如果是住院手術,就要轉到醫院去做了。

圖2:加拿大列治文市的一間家庭醫生診所。像這樣的診所一般會是由兩、三位家庭醫生共同使用,但是診所裡的每位醫生都是獨立行醫的。與病人建立醫療服務關係的是醫生,而不是診所。

無論是家庭醫生還是專科醫生,他們在自己的診所裡不僅不穿白大褂,而且看病結束時還會像生意人那樣起身向“顧客”道謝、送行,因為來找他看病就是照顧他的“生意”了。

說到生意,在加拿大看病是不需要付一分錢的,診費由政府直接向醫生支付。加拿大實行全民醫療保障制度,每一個人,無論是加拿大公民還是加拿大永久居民,無論是居在城鎮還是農村,無論是老是少,無論有沒有工作,都有醫保,這個是強制性的。與中國實行的“國家、單位、個人三方共同支付”的社會醫療保險模式不同,加拿大的醫保費用基本上全部由政府出,具體說就是各省的省財政拿錢。當然也有的省規定個人每年也得交一點錢,但是金額很有限,而且生活困難的話還可以申請減免。看病之前只要出示Care Card,醫生的診療費、所有的檢驗費、手術費,都不用花錢。最牛的是住院,住院期間的全部費用,包括床位費、藥費、治療費、護理費(在加拿大住院不用家屬陪護,醫院提供全程專業護理)、甚至伙食費一分不用付,全部由政府埋單。

圖3:加拿大列治文市的一家醫學化驗檢驗機構。這類機構是獨立於診所和醫院之外的,家庭醫生為患者開出化驗單,患者來這裡進行化驗,化驗結果會直接發給家庭醫生。

因為加拿大實行這種“全民公費醫療”的醫保制度,所以加拿大的醫院全部是公立醫院,沒有私立醫院。家庭醫生、專科醫生雖然是個人掛牌執業,但是病人看病自己不付錢,所有診療費用由省政府統一向診所支付,而且收費的標準也都是統一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加拿大的家庭醫生診所、專科醫生診所也是公立醫療體制下的一個具體部分。像國內“莆田系”那種事物,在加拿大是不可能出現的,一方面是制度不允許,另一方面也沒有可生存的空間,你想啊,去正規的醫院、診所看病是不花錢的,誰還會去找草台班子、江湖遊醫呢?

好了,咱接著聊加拿大的醫院。在加拿大有病了不能直接去醫院,得先去家庭醫生診所、再去專科醫生診所,那麼,加拿大的醫院是管幹嘛的呢?醫院幹這樣幾件事:第一是急診;第二是手術;第三是住院治療;第四是醫學檢驗。當然,加拿大的醫院往往還承擔著醫學院學生、住院醫生的培訓任務,那個就不必多說了。

無論是急診病人的診治,還是做手術,有需要的話,個人開診所的專科醫生也會來到醫院裡做這些事情。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加拿大的醫院是一個提供醫療設備、治療環境和配套服務的公共平臺,而所有在轄區內有資格的醫生,都可以使用這個平臺為自己的病人服務。

圖4: 加拿大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校園內的UBC醫院,周邊環境非常安靜,如果不是這塊牌子,很難讓人相信這是溫哥華兩所最主要的醫院之一(另一所是溫哥華總醫院)。

因為加拿大有這種很嚴格的三級診療制度(家庭醫生診所、專科醫生診所、綜合醫院),所以能夠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我們國內那種“病人、病療資源全部往大醫院集中”的弊病。因此加拿大的醫院裡非常安靜,沒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沒有排得長長的隊伍,沒有門前擁堵的交通,也沒有號販子。

聊加拿大的醫保體制,還有一點必須要說,那就是加拿大實行嚴格的“醫藥分離”制度。加拿大的醫藥分離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家庭醫生、專科醫生只負責開藥,他們的診所裡都沒有藥房,藥房是獨立於診所、醫院之外的機構(醫院的藥房只服務于住院的病人和院內的急診治療),病人拿著醫生開的藥方,願意去哪家藥房取藥就去哪家。二是加拿大的“公費醫療”只包醫、不包藥,看病不花錢,但吃藥是完全自費的(只有住院期間的藥費例外)。

圖5:加拿大的藥房有很多都是開在大型超市里的,患者憑醫生開出的藥方可以去任意一家藥房自費取藥。每家藥房裡都有有牌照的專業藥劑師,為顧客提供配藥和用藥指導服務。

對比我們國內長期以來實行的“醫藥合一”制度,不難發現加拿大這個做法有兩大好處:一是避免了醫生通過開藥拿回扣的腐敗問題;二是避免了過度開藥、取藥而造成的醫療開支虛高問題。好像近年國內也在轟轟烈烈地推行“醫藥分離”制度,但恕我眼拙,我怎麼也看不出來國內醫院的醫和藥分在哪兒了。

說了這麼多,似乎是一直在吹捧加拿大的醫保制度,其實世界上沒有哪種制度是完美無缺的,加拿大醫保也一樣。加拿大醫療體制中最讓人詬病的一個問題,就是漫長的醫療輪候。這裡說的輪候不是指在醫院或診所裡排隊,而是說在加拿大預約一個手術,或者一項檢驗,有可能你要在家等很久才能排上。在加拿大智庫“菲沙研究會”去年年底公佈的一個份報告中提到,2015年加拿大人接受各種專科醫療服務的平均輪候時間是18.3周。這份報告中還有一些更詳細的資料,比如:在BC省(溫哥華所在的省)做一個核磁共振的平均等候時間是24周,在安大略省(多倫多所在的省)做神經科手術的平均等候時間是34.9周!一等等上大半年的時間,小病也耗成大病了。更令人恐怖的是,這種輪候時間還在逐年遞增。而且這是一種毫無辦法的等待,還不像在中國,你可以連夜去醫院門口排隊,你可以去找號販子買號,你可以托熟人拉關係,實在是沒辦法了還可以去“莆田系”那裡碰碰運氣。在加拿大這裡,任你是天王老子,也得老老實實地等,想自己花錢去看私立醫院都沒有。所以有些有錢人實在等不了了,就南下去美國的私立醫院自費看病。還有的華人新移民,生病了寧可打個飛的回中國去看病,多花錢但不用等這麼久啊。

圖6:加拿大列治文醫院內的“醫學造影中心”,門前冷冷清清一個人沒有,但是在這裡預約一個CT,有可能會讓你等上半年。

造成這麼漫長輪候時間的直接原因,就是醫療資源的不足。據統計,加拿大每十萬名居民所擁有的醫生數量是224人(2014年資料),這個數位在發達國家中是很低的。還有,對比中國的醫院和醫生,加拿大這邊看病的效率極低,家庭醫生接待一個患者,只是問問病情、做做專科檢查預約、開開藥之類的,但是沒有半個小時是完不了事兒的。當然效率低的另一面就是診斷過程的周到與細緻。

總之吧,加拿大的醫療、醫保體制與中國有著太多的不同,這些不同之處不是一篇短短的小文就能全部說清楚的,而且博主也只是一個業外的旁觀者,這裡說的也都是一些最簡單的、最表面上的皮毛,更深層次的東西,我也看不到、體會不出來。但是僅就我看到的、體會到的這些方方面面,雖然覺得加拿大這邊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有一些東西,還是值得中國在醫改過程中借鑒和學習的。

文章作者:七杯茶

具體說就是各省的省財政拿錢。當然也有的省規定個人每年也得交一點錢,但是金額很有限,而且生活困難的話還可以申請減免。看病之前只要出示Care Card,醫生的診療費、所有的檢驗費、手術費,都不用花錢。最牛的是住院,住院期間的全部費用,包括床位費、藥費、治療費、護理費(在加拿大住院不用家屬陪護,醫院提供全程專業護理)、甚至伙食費一分不用付,全部由政府埋單。

圖3:加拿大列治文市的一家醫學化驗檢驗機構。這類機構是獨立於診所和醫院之外的,家庭醫生為患者開出化驗單,患者來這裡進行化驗,化驗結果會直接發給家庭醫生。

因為加拿大實行這種“全民公費醫療”的醫保制度,所以加拿大的醫院全部是公立醫院,沒有私立醫院。家庭醫生、專科醫生雖然是個人掛牌執業,但是病人看病自己不付錢,所有診療費用由省政府統一向診所支付,而且收費的標準也都是統一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加拿大的家庭醫生診所、專科醫生診所也是公立醫療體制下的一個具體部分。像國內“莆田系”那種事物,在加拿大是不可能出現的,一方面是制度不允許,另一方面也沒有可生存的空間,你想啊,去正規的醫院、診所看病是不花錢的,誰還會去找草台班子、江湖遊醫呢?

好了,咱接著聊加拿大的醫院。在加拿大有病了不能直接去醫院,得先去家庭醫生診所、再去專科醫生診所,那麼,加拿大的醫院是管幹嘛的呢?醫院幹這樣幾件事:第一是急診;第二是手術;第三是住院治療;第四是醫學檢驗。當然,加拿大的醫院往往還承擔著醫學院學生、住院醫生的培訓任務,那個就不必多說了。

無論是急診病人的診治,還是做手術,有需要的話,個人開診所的專科醫生也會來到醫院裡做這些事情。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加拿大的醫院是一個提供醫療設備、治療環境和配套服務的公共平臺,而所有在轄區內有資格的醫生,都可以使用這個平臺為自己的病人服務。

圖4: 加拿大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校園內的UBC醫院,周邊環境非常安靜,如果不是這塊牌子,很難讓人相信這是溫哥華兩所最主要的醫院之一(另一所是溫哥華總醫院)。

因為加拿大有這種很嚴格的三級診療制度(家庭醫生診所、專科醫生診所、綜合醫院),所以能夠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我們國內那種“病人、病療資源全部往大醫院集中”的弊病。因此加拿大的醫院裡非常安靜,沒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沒有排得長長的隊伍,沒有門前擁堵的交通,也沒有號販子。

聊加拿大的醫保體制,還有一點必須要說,那就是加拿大實行嚴格的“醫藥分離”制度。加拿大的醫藥分離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家庭醫生、專科醫生只負責開藥,他們的診所裡都沒有藥房,藥房是獨立於診所、醫院之外的機構(醫院的藥房只服務于住院的病人和院內的急診治療),病人拿著醫生開的藥方,願意去哪家藥房取藥就去哪家。二是加拿大的“公費醫療”只包醫、不包藥,看病不花錢,但吃藥是完全自費的(只有住院期間的藥費例外)。

圖5:加拿大的藥房有很多都是開在大型超市里的,患者憑醫生開出的藥方可以去任意一家藥房自費取藥。每家藥房裡都有有牌照的專業藥劑師,為顧客提供配藥和用藥指導服務。

對比我們國內長期以來實行的“醫藥合一”制度,不難發現加拿大這個做法有兩大好處:一是避免了醫生通過開藥拿回扣的腐敗問題;二是避免了過度開藥、取藥而造成的醫療開支虛高問題。好像近年國內也在轟轟烈烈地推行“醫藥分離”制度,但恕我眼拙,我怎麼也看不出來國內醫院的醫和藥分在哪兒了。

說了這麼多,似乎是一直在吹捧加拿大的醫保制度,其實世界上沒有哪種制度是完美無缺的,加拿大醫保也一樣。加拿大醫療體制中最讓人詬病的一個問題,就是漫長的醫療輪候。這裡說的輪候不是指在醫院或診所裡排隊,而是說在加拿大預約一個手術,或者一項檢驗,有可能你要在家等很久才能排上。在加拿大智庫“菲沙研究會”去年年底公佈的一個份報告中提到,2015年加拿大人接受各種專科醫療服務的平均輪候時間是18.3周。這份報告中還有一些更詳細的資料,比如:在BC省(溫哥華所在的省)做一個核磁共振的平均等候時間是24周,在安大略省(多倫多所在的省)做神經科手術的平均等候時間是34.9周!一等等上大半年的時間,小病也耗成大病了。更令人恐怖的是,這種輪候時間還在逐年遞增。而且這是一種毫無辦法的等待,還不像在中國,你可以連夜去醫院門口排隊,你可以去找號販子買號,你可以托熟人拉關係,實在是沒辦法了還可以去“莆田系”那裡碰碰運氣。在加拿大這裡,任你是天王老子,也得老老實實地等,想自己花錢去看私立醫院都沒有。所以有些有錢人實在等不了了,就南下去美國的私立醫院自費看病。還有的華人新移民,生病了寧可打個飛的回中國去看病,多花錢但不用等這麼久啊。

圖6:加拿大列治文醫院內的“醫學造影中心”,門前冷冷清清一個人沒有,但是在這裡預約一個CT,有可能會讓你等上半年。

造成這麼漫長輪候時間的直接原因,就是醫療資源的不足。據統計,加拿大每十萬名居民所擁有的醫生數量是224人(2014年資料),這個數位在發達國家中是很低的。還有,對比中國的醫院和醫生,加拿大這邊看病的效率極低,家庭醫生接待一個患者,只是問問病情、做做專科檢查預約、開開藥之類的,但是沒有半個小時是完不了事兒的。當然效率低的另一面就是診斷過程的周到與細緻。

總之吧,加拿大的醫療、醫保體制與中國有著太多的不同,這些不同之處不是一篇短短的小文就能全部說清楚的,而且博主也只是一個業外的旁觀者,這裡說的也都是一些最簡單的、最表面上的皮毛,更深層次的東西,我也看不到、體會不出來。但是僅就我看到的、體會到的這些方方面面,雖然覺得加拿大這邊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有一些東西,還是值得中國在醫改過程中借鑒和學習的。

文章作者:七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