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難為太監了:崇禎帝明思陵前的“五供”為什麼與眾不同?

“五供”指的是中國明清時期拜訪在陵墓前用於祭祀的五件器皿,具體為香爐一隻、燭臺一對、花觚一對,皇帝的陵寢前也是如此。不過皇帝陵前的“五供”當然與其他人不一樣,有獨特的樣式大小以顯示其至尊的身份。

但是在明十三陵中,明思陵(崇禎帝陵寢)前的“五供”卻與其他皇帝陵前的“五供”不同。不僅要比其他明朝皇帝陵前的“五供”大,而且器型樣式還是明朝太監專用的,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一般來說,古代皇帝在登基後就要開始修建陵寢,陵址一般與本朝先帝在同一地區。但崇禎登基時,如今的明十三陵一帶已經沒有適合用於修建皇陵的風水寶地了,崇禎只得另選陵址。有意思的是,崇禎選定的陵址正是如今的清東陵。

但因為當時明朝已經是處在滅亡前的邊緣,所以崇禎雖然選定了陵址,但也沒有財力和精力修建陵寢。直到崇禎帝在北京煤山上吊時,他的陵寢都沒有開工,以至於李自成只能決定將崇禎帝葬在禮妃田氏的陵墓中,也就是今天的明思陵。

李自成剛給崇禎選好陵址,便被清軍擊敗而退出了北京,所以也沒給崇禎真的修陵。清朝入主北京後,順治帝下令為集資數千兩白銀(明清皇陵的平均造價一般不低於百萬兩白銀)為崇禎帝修陵,工程由以前侍奉崇禎帝的三個太監負責。

這三個太監可是犯了難,除了資金問題外。還有政治問題。如果他們好好地修建崇禎帝的明思陵,可能會清朝統治者覺得他們心懷前朝,是個威脅;如果他們不好好地修建崇禎帝的明思陵,就會被指責是忘恩負義、不忠舊主。

於是明思陵前的“五供”便修成了現在的樣子。如果有人懷疑這三個太監不忠舊主,那麼他們就說我們給崇禎帝的“五供”比別的皇帝大得多;如果有人說他們心懷前朝,他們就說這“五供”是太監用的樣式,可見我們對前朝並無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