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三國演義》中的這個情節百讀不厭,越看越有味道

《三國演義》精彩章節很多,其中六出祁山部分因為包含精彩紛呈的亮、懿鬥智,更是使人百讀不厭。

被“詩聖”杜甫讚譽為“萬古雲霄一羽毛”的諸葛亮,神機妙算、算無遺策,被看做是“智慧的化身”。但是,史學家範文瀾先生曾說,“曹操死後,司馬懿是魏國唯一的謀略家”。看司馬懿擒孟達、拖垮孔明、滅掉公孫淵的不凡業績,堪稱老謀深算、能征慣戰,他的謀略水準、用兵能力絲毫不亞于雅量高致的周瑜、沉穩持重的陸遜,甚至比二人略勝一籌,

稱得上三國人物中的上上人。

兩強對弈,每每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空城計就是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兩強對局,弈得驚心動魄,弈得回味無窮,視作千古絕唱也絲毫不為過。

諸葛亮六出祁山,真正是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在與司馬懿的反復較量中還是略占上風的。

司馬懿就此錯過一次一舉鎖定勝局的絕佳機會——空城計。長期以來,一般人都對諸葛亮讚不絕口——稱他膽識過人,譏笑仲達膽小狐疑。這當然是事後諸葛、馬後炮之見,不足為定評的。且讓我們設身處地解讀兩大高手當時的所思所想。

我們知道,高手對弈勝負往往在毫釐之間。司馬懿深知作為對手的諸葛亮智計絕人,是絲毫不敢等閒視之的。試想,對手如果換了平庸的孟達或是愚蠢的公孫淵,

司馬懿還會如此煞費思量麼?

影視劇中的諸葛亮和司馬懿

遠望西城,只見“披鶴氅,戴綸巾”“笑容可掬”的孔明“憑欄而坐,焚香操琴”,望之如神仙、觀之似隱士,置仲達、張郃智勇將帥於度外、視曹魏鐵騎如無物,唯一的解釋只能是孔明有恃無恐、手中握有王牌。

正當權衡判斷之時,諜報又傳來退路隱隱出現蜀軍伏兵的消息,這更使司馬懿誤以為自己犯了孤軍深入的錯誤。當時,為了快速追擊敵人,仲達似是親率精銳騎兵倍道兼行,而使大隊人馬落在後面。唉,現在似乎中了孔明的埋伏了,確有“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的嚴重後果。當時司馬懿越想越怕,內心七上八下,其緊張心情絲毫不亞於在城樓上硬撐著的諸葛亮。
戰爭的原則是什麼?按軍事統帥毛澤東的話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那麼,現在的最佳選擇就是快撤,抓緊與後面的主力會合,就可形成拳頭之勢了。於是,鳴鑼收兵,曹魏鐵騎似夏天的一團烏雲被一陣風吹散。

諸葛亮打了一場高明的心理戰。這正如打牌一般。雖然手中的牌糟糕透頂,但利用對手對自己的畏懼心理,不動聲色地硬著頭皮硬撐,與對手較量誰的心理素質更過硬——看開了、想透了,放手一搏以求一逞,直把與自己比肩而立的大師級人物司馬仲達唬得雲山霧罩茫然而不得要領。最後,孔明瀟灑、從容地全師而退。

煮熟的鴨子飛走了,事後司馬懿懊悔的腸子都青了,見誰都吹鬍子瞪眼,嚇得屬下都盡可能地躲著他遠遠的,以免成了仲達司令官的“撒氣筒”。

當然,諸葛亮在城樓當時也緊張的心都快蹦出來了,血壓也急速上升,此後諸葛亮落下了心臟病、高血壓等頑症沉屙。孔明之所以五十四歲英年早逝于五丈原軍中,後人已經公認這都是司馬懿這個厲害人物給拖累的了。

聊城 羅秉昆

放手一搏以求一逞,直把與自己比肩而立的大師級人物司馬仲達唬得雲山霧罩茫然而不得要領。最後,孔明瀟灑、從容地全師而退。

煮熟的鴨子飛走了,事後司馬懿懊悔的腸子都青了,見誰都吹鬍子瞪眼,嚇得屬下都盡可能地躲著他遠遠的,以免成了仲達司令官的“撒氣筒”。

當然,諸葛亮在城樓當時也緊張的心都快蹦出來了,血壓也急速上升,此後諸葛亮落下了心臟病、高血壓等頑症沉屙。孔明之所以五十四歲英年早逝于五丈原軍中,後人已經公認這都是司馬懿這個厲害人物給拖累的了。

聊城 羅秉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