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個獲得三分之二次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

約翰·巴丁,我相信,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個美國人的名字是那麼的陌生,似乎從來沒有聽說過。可是,就是一個至今名不見經傳的美國人,曾經兩度獲得若貝爾物理學獎,也是到目前為止唯一一個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


我們不知道約翰·巴丁,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為人低調,就是我們所說的高調幹事,低調做人的一類。但毫不疑問的是,他是一個天才,一個低調天才。約翰·巴丁1908年出生,13歲高中畢業,因為年紀太小,

兩年以後才進入大學,20歲大學本科畢業,21歲研究生畢業。

後來他在一家石油公司有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但是一直癡迷于物理學的巴丁竟然辭掉工作,從新回到學校,從事理論物理學研究。據說,二戰期間,他曾經服役於美國某軍,從事軍工研究,不過他對這項工作相當不滿,戰爭結束後,他再次回到學校,並成為了貝爾實驗室的一個普通職員,就是在這裡,他和自己的多年好友沃爾特·布卡頓發明了晶體三極管,

直接推動了整個電子工業的革命,人類進入了一個資訊社會,今天,不管我們是坐在家裡看直播,還是那些手機和親人通話,還是用筆記型電腦辦公,都凝聚著他們的心血。

因為電晶體的發明,巴丁和好友沃爾特·布拉頓獲得了1956年的若貝爾物理學獎,其中還有一個叫威廉·肖克利的實驗室領導共同瓜分了獎金,不過功勞卻只是他們兩個的。

這是巴丁第一次獲得若貝爾物理學獎。


在獲獎前的1951年,巴丁離開貝爾實驗室,來到伊利諾大學當教員,和他的兩個研究生共同完成了低溫超導的研究,建立了微觀領域的超導理論,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BCS理論,這是一個愛因斯坦等老一輩物理學前輩終其一生都沒有完成的事業。

因為這項科學成就的取得,他再次和他的兩個學生于里昂·庫博和約翰·施裡弗共同獲得1972年的若貝爾物理學獎,而他也因此成為歷史上唯一一個兩次獲得若貝爾物理學獎獎的科學家。

由於兩次都是三個人平分秋色,所以巴丁這樣調侃自己:我獲得了三分之二個若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