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四年磨礪,西鹹新區的閃耀與大西安崛起

剛剛過去的2017,大西安元年,對於很多生活在西安,甚至外地關注西安的人來說,可能都有個直覺:這將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

陝西自貿區成立,讓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脈絡更加清晰;從“西商大會”到“全球硬科技大會”,西安在全國的關注度可謂空前;從“煙頭革命”到“車讓人”,文明之風對所有西安人都是一場洗禮。

實際上,出於國際化大都市的建設方向,國家構想的定位要求,陝西追趕超越的需要,大西安崛起已是大勢所趨。

但同時,這種歷史使命,卻是原有西安城區不足以承載的。

因此,空間擴容——從代管西鹹新區出發,讓西安從空間和產業上先大起來,成為西安強勢崛起的關鍵之筆。

資料反映著這樣的變化:僅絲博會來說,去年西安分團(含西鹹新區)“攬金”11650.71億元,相當於2016年(3698.89億元)、2015年(4083億元)、2014年(4261.9億元)的總和!榮膺最受國際關注中國投資城市,

首次躋身全國十大最受求職者歡迎城市……一系列榮譽紛至遝來。

時間撥回到2014年1月6日,關於成立西鹹新區的批復中,寫下這樣一句話,“努力把西咸新區建設成為我國向西開放的重要樞紐、西部大開發的新引擎和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的範例。”

如果說作為國家級新區的西鹹新區,其前三年是基礎建設的“從無到有”,

是“長身體”;那麼第四年(2017),通過由西安代管,則在“把西安建設成富有歷史文化特色的現代化城市、拓展我國向西開放的深度和廣度”(見《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陝西西鹹新區的批復》)方面獲得實質性突破,開始了“摩拳擦掌”的嘗試。

而尤為值得注意的是,火花四射的2017,不過是二者 “磨合”的第一年,也因此,未來成果,恐怕遠遠超過今日預期。

在筆者看來,西鹹新區對大西安崛起的助力,

至少有四個方面已經顯現出來。

行政提速 助力西安“快”起來

眾所周知,多年來制約西北城市發展的,有政策支撐、基礎設施、政府效率等多重因素。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進,應當說,西北宏觀層面的發展空間已經空前打開,剩下的首要因素便落定到 “戰術執行”層面。

因此,大西安元年將“行政效能革命”作為突破口可謂有的放矢。

而身處陝西自貿區中心板塊的西鹹新區,其對標上海、深圳等市先進經驗,行政效率一開始就處於高位運行。

譬如其2014年便實行登記註冊制度改革,研究建立跨部門審批管理機制和審批資訊流轉機制,制定“三證合一”登記制度工作方案。也是這一年,西部首家“商務秘書服務公司”在灃東新城成立,為創業者提供“拎包入駐”式服務,4個月便吸引300家企業註冊登記。

行政效能革命,西鹹新區有引領之責,更有“拓土”義務。

2018年元旦剛過,便頒出首張“一枚印章管審批”許可批復檔,顯現其在政務服務相對集中改革方面進入了新階段。

對行政效率持之以恆的探索與追求,自然也讓西鹹新區的增長有如“爆款”。2014年招引內資224億元,外資8020萬美元;到2017年分別增至420.2億元和22400美元,前者翻了一番,後者增加了近兩倍!

有了西安和西鹹新區立竿見影的成效,我們看到,提升行政效率,已在省內其他地市,乃至外省很多城市,如蘭州、銀川、烏魯木齊等刮起一股變革的旋風。

科技添薪 助力西安“火”起來

(建設中的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西安綜合科技實力居全國前三名,但西安科技應用卻不夠理想,一度科技人才流失、西安科技“牆內開花牆外香”。

在國務院對成立西鹹新區的批復中,提出過“六個著力”,其中之一即“著力統籌科技資源”。而這一重任所對應的,恰恰就是西安科技基礎雄厚,科技轉化不夠理想的現實。

因此,西咸新區自立區起,其思考的一個問題便是:如何為西安科技產業發展“添薪加火”?

2017年1月,一份名為《西鹹新區“硬科技”小鎮建設及未來發展規劃》引發中外關注。這是全國首個關乎“硬科技”小鎮的規劃。如西咸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王飛所說,硬科技”轉化科技為產業,以產業促進經濟發展,……對西鹹來說,做好“硬科技”可以爭取到國家更多優惠政策的扶持和高科技實驗室的建設。

在西鹹新區推動“硬科技”發展的前奏下,同年11月,西安舉辦首屆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讓硬科技成為大西安最亮眼的新名片。與此同時,西鹹新區又更進一步,發佈《大西安科學城發展規劃》。

根據該規劃,西鹹新區將以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西工大翱翔小鎮、硬科技小鎮為引領,在全域範圍建設科學城,建設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科學城,未來聚集1000家以上的硬科技企業,打造在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這一規劃的出世,讓西咸新區找到創新發展的制高點。結合西安固有科技優勢,打造中國“矽谷”已非遙不可及的夢想,甚至有望讓西安在“未來城市”建設中拔得頭籌。

產業聚合 助力西安“強”起來

一個產業的發展高度,往往取決於位於該行業金字塔尖的巨頭;大量巨頭的彙聚,則決定著一座城市的發展動能,同時,也預示著城市無限的發展前景。

過去,制約西安經濟規模的一大短板是工業不強,大型企業稀缺,2017年,通過代管西咸新區,西安的“騰挪空間”大為拓展。

借鑒以往城市發展的教訓與經驗,以科學規劃立區,讓西鹹新區自一出生起就有了快速彙聚產業的空間與能量。

其五座新城的定位設計,均是從地理位置和發展水準、自然條件所做的“量體裁衣”,譬如,灃東、灃西位於西安和咸陽主城區之間,發展水準最高,定位為大西安新中心的核心區域;秦漢新城境內有秦咸陽遺址等,定位為歷史文化旅遊展示區;空港新城位於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周邊,定位為臨空經濟區。

方向明確,步子就走的快;而優勢互補的清晰定位,也更讓外界有信心,與之相伴的,便是巨頭的接踵而至:

在灃東,綠地、恒大、中國西電、京東等紛紛入駐;在灃西,微軟、杭州中侖控股、上海宇培等先後落地;在空港,海航物流、合肥長鑫、東航-賽峰起落架深度維修項目等企業同樣強手如雲。

正如許多媒體業已指出的,在龍頭企業帶領下,以資訊產業園、中俄絲路創新園、中國西部創新港等園區為承載,西鹹新區已進入企業聚集加速度時代。

一批產業巨頭的彙聚,無疑大大化解西安的後顧之優,讓西安在向對標城市的追趕超越中動能空前強勁。

生態如畫 助力西安“美”起來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在今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日益深入人心,其除了改善人們生活環境,有助於地方經濟可持續性發展,也成為吸引人才、產業和投資的“殺手鐧”。

環顧周邊,省內外城市紛紛把“生態建設”作為城市發展的重頭戲。如成都將在市域內構建“兩山、兩網、兩環、六片”的生態格局;鄭州更喊出要打造“生態文明美麗鄭州”的口號。

對於西安來說,這是啟示,也有壓力。2017年初,市委書記提出要打造宜居宜業的生態新城。被霧霾所困的現實,同樣倒逼西安必須推動生態建設更上一層樓。

作為全國首個以創新城市發展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西鹹新區的生態建設有口皆碑:昆明池、大西安中央公園等一系列生態專案重磅出擊,頻頻刷新公眾眼球。

在筆者看來,其四年累積的經驗頗值得借鑒:

一是規劃為先。佈局之始,便從尊重山水格局、高效集約利用、統籌產城關係、創新修復自然功能等方面著力。譬如,秦漢新城的渭河治理,便是在不斷完善規劃的基礎上,將防洪工程與渭河生態景觀帶有序結合,打造出陝西建設“安瀾渭河、綠色渭河、美麗渭河”的示範工程。

二是創新引領。譬如,作為西北地方首個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試點核心區灃西新城通過實現建築與社區對雨水應收盡收,道路與綠地自然收集功能,中央雨洪系統形成調蓄樞紐,雨水從“包袱”變成“資源”已初見成效。

再譬如,2016年,“河長制”概念應運而生,西鹹新區即出臺《西鹹新區河長制實施方案》,由新區領導分別擔任重要河段河長,建立起新區、新城、街鎮、村(社區)四級河長制管理體系,實現對區內主要河道幹支流以及重要湖泊的全覆蓋。

如今,西鹹新區還在探索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實行源頭保護、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這些創新,無疑將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至精細化管理水準。

三是產業助力。譬如,其推進建築產業化PC工廠項目:生產用砂石均為附近大型水泥廠開採的碎石,砂為水泥廠加工的機制砂,大大提高資源迴圈利用率。

再譬如,其積極探索集成運用太陽能和幹熱岩等清潔供熱。

所謂幹熱岩供熱,是指通過鑽機向地下一定深度的岩層鑽孔,直接從地下2000米處取熱。未來城市建設中,西鹹新區將對2000萬至3000萬平方米的建築面積大規模推行幹熱岩供熱技術,屆時每年將節省40萬噸標準煤,減少超過10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在關中依然被霾所困的今天,西鹹新區的綠色發展之路意義深遠,其除了直接服務于區內乃及西安的可持續性發展,也有望向關中乃至整個西北輸出經驗:如何在快速發展和生態建設之間取得平衡。而這一點,對於生態環境普遍脆弱的西北城市來說,或許更為緊需,影響也將更為深遠。

為創業者提供“拎包入駐”式服務,4個月便吸引300家企業註冊登記。

行政效能革命,西鹹新區有引領之責,更有“拓土”義務。

2018年元旦剛過,便頒出首張“一枚印章管審批”許可批復檔,顯現其在政務服務相對集中改革方面進入了新階段。

對行政效率持之以恆的探索與追求,自然也讓西鹹新區的增長有如“爆款”。2014年招引內資224億元,外資8020萬美元;到2017年分別增至420.2億元和22400美元,前者翻了一番,後者增加了近兩倍!

有了西安和西鹹新區立竿見影的成效,我們看到,提升行政效率,已在省內其他地市,乃至外省很多城市,如蘭州、銀川、烏魯木齊等刮起一股變革的旋風。

科技添薪 助力西安“火”起來

(建設中的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西安綜合科技實力居全國前三名,但西安科技應用卻不夠理想,一度科技人才流失、西安科技“牆內開花牆外香”。

在國務院對成立西鹹新區的批復中,提出過“六個著力”,其中之一即“著力統籌科技資源”。而這一重任所對應的,恰恰就是西安科技基礎雄厚,科技轉化不夠理想的現實。

因此,西咸新區自立區起,其思考的一個問題便是:如何為西安科技產業發展“添薪加火”?

2017年1月,一份名為《西鹹新區“硬科技”小鎮建設及未來發展規劃》引發中外關注。這是全國首個關乎“硬科技”小鎮的規劃。如西咸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王飛所說,硬科技”轉化科技為產業,以產業促進經濟發展,……對西鹹來說,做好“硬科技”可以爭取到國家更多優惠政策的扶持和高科技實驗室的建設。

在西鹹新區推動“硬科技”發展的前奏下,同年11月,西安舉辦首屆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讓硬科技成為大西安最亮眼的新名片。與此同時,西鹹新區又更進一步,發佈《大西安科學城發展規劃》。

根據該規劃,西鹹新區將以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西工大翱翔小鎮、硬科技小鎮為引領,在全域範圍建設科學城,建設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科學城,未來聚集1000家以上的硬科技企業,打造在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這一規劃的出世,讓西咸新區找到創新發展的制高點。結合西安固有科技優勢,打造中國“矽谷”已非遙不可及的夢想,甚至有望讓西安在“未來城市”建設中拔得頭籌。

產業聚合 助力西安“強”起來

一個產業的發展高度,往往取決於位於該行業金字塔尖的巨頭;大量巨頭的彙聚,則決定著一座城市的發展動能,同時,也預示著城市無限的發展前景。

過去,制約西安經濟規模的一大短板是工業不強,大型企業稀缺,2017年,通過代管西咸新區,西安的“騰挪空間”大為拓展。

借鑒以往城市發展的教訓與經驗,以科學規劃立區,讓西鹹新區自一出生起就有了快速彙聚產業的空間與能量。

其五座新城的定位設計,均是從地理位置和發展水準、自然條件所做的“量體裁衣”,譬如,灃東、灃西位於西安和咸陽主城區之間,發展水準最高,定位為大西安新中心的核心區域;秦漢新城境內有秦咸陽遺址等,定位為歷史文化旅遊展示區;空港新城位於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周邊,定位為臨空經濟區。

方向明確,步子就走的快;而優勢互補的清晰定位,也更讓外界有信心,與之相伴的,便是巨頭的接踵而至:

在灃東,綠地、恒大、中國西電、京東等紛紛入駐;在灃西,微軟、杭州中侖控股、上海宇培等先後落地;在空港,海航物流、合肥長鑫、東航-賽峰起落架深度維修項目等企業同樣強手如雲。

正如許多媒體業已指出的,在龍頭企業帶領下,以資訊產業園、中俄絲路創新園、中國西部創新港等園區為承載,西鹹新區已進入企業聚集加速度時代。

一批產業巨頭的彙聚,無疑大大化解西安的後顧之優,讓西安在向對標城市的追趕超越中動能空前強勁。

生態如畫 助力西安“美”起來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在今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日益深入人心,其除了改善人們生活環境,有助於地方經濟可持續性發展,也成為吸引人才、產業和投資的“殺手鐧”。

環顧周邊,省內外城市紛紛把“生態建設”作為城市發展的重頭戲。如成都將在市域內構建“兩山、兩網、兩環、六片”的生態格局;鄭州更喊出要打造“生態文明美麗鄭州”的口號。

對於西安來說,這是啟示,也有壓力。2017年初,市委書記提出要打造宜居宜業的生態新城。被霧霾所困的現實,同樣倒逼西安必須推動生態建設更上一層樓。

作為全國首個以創新城市發展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西鹹新區的生態建設有口皆碑:昆明池、大西安中央公園等一系列生態專案重磅出擊,頻頻刷新公眾眼球。

在筆者看來,其四年累積的經驗頗值得借鑒:

一是規劃為先。佈局之始,便從尊重山水格局、高效集約利用、統籌產城關係、創新修復自然功能等方面著力。譬如,秦漢新城的渭河治理,便是在不斷完善規劃的基礎上,將防洪工程與渭河生態景觀帶有序結合,打造出陝西建設“安瀾渭河、綠色渭河、美麗渭河”的示範工程。

二是創新引領。譬如,作為西北地方首個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試點核心區灃西新城通過實現建築與社區對雨水應收盡收,道路與綠地自然收集功能,中央雨洪系統形成調蓄樞紐,雨水從“包袱”變成“資源”已初見成效。

再譬如,2016年,“河長制”概念應運而生,西鹹新區即出臺《西鹹新區河長制實施方案》,由新區領導分別擔任重要河段河長,建立起新區、新城、街鎮、村(社區)四級河長制管理體系,實現對區內主要河道幹支流以及重要湖泊的全覆蓋。

如今,西鹹新區還在探索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實行源頭保護、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這些創新,無疑將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至精細化管理水準。

三是產業助力。譬如,其推進建築產業化PC工廠項目:生產用砂石均為附近大型水泥廠開採的碎石,砂為水泥廠加工的機制砂,大大提高資源迴圈利用率。

再譬如,其積極探索集成運用太陽能和幹熱岩等清潔供熱。

所謂幹熱岩供熱,是指通過鑽機向地下一定深度的岩層鑽孔,直接從地下2000米處取熱。未來城市建設中,西鹹新區將對2000萬至3000萬平方米的建築面積大規模推行幹熱岩供熱技術,屆時每年將節省40萬噸標準煤,減少超過10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在關中依然被霾所困的今天,西鹹新區的綠色發展之路意義深遠,其除了直接服務于區內乃及西安的可持續性發展,也有望向關中乃至整個西北輸出經驗:如何在快速發展和生態建設之間取得平衡。而這一點,對於生態環境普遍脆弱的西北城市來說,或許更為緊需,影響也將更為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