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苦盡甘來,你感受的“甘”和“甜”可不是一回事,別傻傻分不清!

常聽說“不苦不澀不是茶”,苦澀本是茶的原味,古代稱茶為“苦茶”是早已得到印證的。但品茶的人肯定不是在品嘗苦澀,而是在品嘗茶帶來的回甘生津,體驗茶湯對味蕾的衝擊,

感受茶葉的“甘甜之感”。不過,許多茶友都以為“回甘”與“回甜”是同一種感受,其實不然,通常我們喝茶所感受的“回甘”與“回甜”是不同的兩種概念,那麼“回甘”與“回甜”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回甘

回甘,是人們飲茶常有的自然感官效應和對於優良茶葉滋味的正面評價。

回甘效應是主要由苦澀味與甜味共同作用形成的特定滋味,是一種入口時苦澀微甜,苦澀味居上,但在口腔內慢慢回味,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甜味逐漸超過苦澀味,最終以甜味結束的一種味道。

其感官體驗主要表現為:“入口微苦,回味清甜”,

很多人喜歡喝茶就是因為茶有苦盡甘來這一戲劇性的變化。

回甘是怎麼回事

當茶湯入喉時,茶中的有機酸會刺激唾液腺進行分泌以產生“生津回甘”的感覺,此時喉部有滋潤甘美之感,這就是回甘。

其實回甘簡單來說就是茶在喝下去之後,促使人體機能在喉嚨處分泌出黴素,經人唾液相結合,從而明顯感受到甜味的一種黴素發酵作用。

回甘的形成是苦後回甘,我們知道茶的味道是在多種物質作用下形成的多味綜合體,所以茶給我們的感受可分為 “澀、苦、鮮、甜” 四種。苦澀是茶葉最原始的味道,因為茶葉中含有兒茶素、黃酮類組合而成的多酚類化合物,多酚類化合物形成的味道便是苦澀味。不同的茶葉苦味表現不同,

有舌尖部位、有後半段、有上顎、有兩頰苦,因此茶的回甘體驗也有所不同。

決定茶葉鮮度的是茶葉中的氨基酸,茶中氨基酸含量越高,茶湯的鮮甜度越高,優質的茶在品飲後都會有舌面泛甘之感,而茶葉的內質高低也決定了回甘的持久度和強度,所以回甘越久越強的茶就越好。

回甜的原因

關於茶中的甜味物質目前研究的比較清楚,茶中含有單糖、多糖、果糖等物質,喝茶之所以會有甜味主要歸功於茶湯中的單糖、雙糖等可溶性的糖類物質,而茶中呈現甜味的糖主要有葡萄糖、半乳糖、果糖等糖類物質,這些糖類物質含量越高,浸出量越高,茶的味道就會顯得越甜醇,這也是喝茶回甜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在茶中蘊含有很多茶多糖,這些多糖類本身沒有甜味,但在品飲過程中在口腔中會有滯留,而唾液裡面含有唾液澱粉酶,可以催化澱粉水分解為麥芽糖,麥芽糖具有甜味,這也是茶回甜的原因。

茶中的甜味物質除了糖類之外,還有部分氨基酸、兒茶素、茶紅素等物質的作用,茶中的一些氨基酸類除了表現鮮味外,也表現甜味,這些甜味經過刺激蓓蕾而顯現出來,就造成了茶的“回甜”之感。

別把回甜 誤認是回甘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回甜,是一種物理作用,取決於茶葉本身的口感。回甘,是黴素化學作用,由茶葉內含物質的高低決定,好茶葉的苦味一定是化的快,退的也快,苦完之後就是回甘。回甘有強有弱,回甘強則優之。茶葉的好壞以及茶葉內質的高低也決定了回甘的持久性。有些茶品味道、口感等表現都不錯,但是回甘時間短,基本上喝完就完了,這樣品質的茶總少了些回味,不喝也罷。

總的來說,個人對味道感受不一樣,對苦澀滋味的承受力也不同,所以我們無法簡單的以喝茶回甘與否去判斷茶葉品質的好壞,但茶的回甘強度和持久性是判斷好茶的標準之一。無論茶葉品質好壞,也並不影響茶友品茶時對“苦盡甘來”的追求。

除此之外在茶中蘊含有很多茶多糖,這些多糖類本身沒有甜味,但在品飲過程中在口腔中會有滯留,而唾液裡面含有唾液澱粉酶,可以催化澱粉水分解為麥芽糖,麥芽糖具有甜味,這也是茶回甜的原因。

茶中的甜味物質除了糖類之外,還有部分氨基酸、兒茶素、茶紅素等物質的作用,茶中的一些氨基酸類除了表現鮮味外,也表現甜味,這些甜味經過刺激蓓蕾而顯現出來,就造成了茶的“回甜”之感。

別把回甜 誤認是回甘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回甜,是一種物理作用,取決於茶葉本身的口感。回甘,是黴素化學作用,由茶葉內含物質的高低決定,好茶葉的苦味一定是化的快,退的也快,苦完之後就是回甘。回甘有強有弱,回甘強則優之。茶葉的好壞以及茶葉內質的高低也決定了回甘的持久性。有些茶品味道、口感等表現都不錯,但是回甘時間短,基本上喝完就完了,這樣品質的茶總少了些回味,不喝也罷。

總的來說,個人對味道感受不一樣,對苦澀滋味的承受力也不同,所以我們無法簡單的以喝茶回甘與否去判斷茶葉品質的好壞,但茶的回甘強度和持久性是判斷好茶的標準之一。無論茶葉品質好壞,也並不影響茶友品茶時對“苦盡甘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