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菏澤:“扶貧車間”實現就地就近就業

“這在家門口幹活,一個月兩千塊錢左右,又能照顧孩子,

有事可以隨時請假,很方便。”菏澤市鄆城縣唐廟鎮陳北村精准扶貧車間,31歲的韓慧蘭在做液晶電視內部的連接線。

菏澤市“扶貧車間”開辦得紅紅火火,貧困群眾就地就近就業,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的需求。類似這樣的扶貧車間目前全市有2826個,其中企業捐建援建358個,直接安置和帶動23.5萬餘名群眾在家門口就業,使57685名群眾脫貧。

這是菏澤在全市大力推廣的以扶貧車間為載體、讓貧困群眾就地就近就業的造血式扶貧路子。

特別是把扶貧車間建到貧困村,實現貧困人口增收脫貧,取得了明顯成效。今年2月,扶貧車間做法被納入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體學習參閱的12個精准扶貧案例之一,中央辦公廳《中辦通報》予以印發。

11月3日,全國工商聯、國務院扶貧辦、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在菏澤召開全國“萬企幫萬村”扶貧車間座談會。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副會長謝經榮,

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洪天雲,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副行長殷久勇出席會議並講話,副省長、省工商聯主席王隨蓮致辭。15個省(區)工商聯、扶貧辦、光彩會、農發行分管同志及企業家代表近200人參加了會議。

扶貧車間起源于群眾創造

習近平總書記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強調:“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增加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長期堅持還可以有效解決貧困代際傳遞問題。”不止在菏澤,河南、寧夏、江西等地,也都在大力推廣扶貧車間這一有效的扶貧模式。

菏澤市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扶貧車間起源于群眾創造,關鍵在於政府正確引導。我們在精准識別和建檔立卡“回頭看”中發現,

全市55%以上的貧困人口具備一定勞動能力,而且就業願望比較強烈,但由於文化程度不高、缺少勞動技術,年齡偏大或身有殘疾,或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外出打工。2015年11月,我們在鄄城縣董口鎮代堂村調研時發現,該村有7處群眾自發利用閒置房屋或搭建簡易帳篷的“小窩棚”式人發製品加工點,安置貧困群眾就業,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群眾掙錢顧家兩不誤的需求。
為此,我們指導鄄城縣因勢利導,發動縣直單位和企業,試點建設扶貧車間,收到較好效果。這一模式也在全市被大力推廣開來。

菏澤市堅持“六輪驅動”,推動扶貧車間全覆蓋。一方面,鼓勵龍頭企業、互聯網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在貧困村佈局設點;另一方面,鼓勵返鄉創業人員、本地能人創辦或承租扶貧車間;此外還依託傳統產業帶動,目前全市現有700個從事馬紮、魯錦、布鞋、絨毛玩具、演出服飾、條柳編等傳統手工業加工扶貧車間,帶動13836名貧困群眾就業。

構建長效機制,促進可持續發展

一個好的模式在於新,也在於實,既尋求探索突破,也力求穩定持續。現階段扶貧車間已經產生良好成效的同時,菏澤等地也在積極構建扶貧車間長效機制,持續帶動農民增收。

菏澤市委、市政府加強政策支持,出臺財政扶持辦法、金融支持辦法等檔,扶貧車間穩定安置一名貧困人口,給予1000元補貼和3萬元創業扶貧擔保貸款以及5萬元富民生產貸款。同時,實行租金、稅費、用地、供電等優惠,確保入駐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在規範管理方面,菏澤市不僅對扶貧車間建設選址、用工情況、日常管理等進行全面規範,還不斷改善車間工作環境,為就業群眾辦理意外傷害保險,及時幫助經營者解困。同時,鄄城縣扶貧車間管理平臺與110、119、120等服務平臺聯動,全部安裝視頻監控探頭,對車間的經營專案、管理維護、勞動保護、工作環境等即時監控。

抓好產業扶貧,在品質上不能讓步。從最初的來料加工向來單加工、來樣加工、看樣訂貨等方面拓展,支援扶貧車間註冊小微企業、打造特色品牌。目前菏澤市已有404個扶貧車間註冊了公司。同時,菏澤市將部分扶貧車間升級成培訓基地,對農村貧困勞動力進行勞動技能和政策宣傳培訓,同時注重加強對返鄉創業者的管理培訓,培育成長為“致富小能人”。鄄城縣組織非公有制企業先後舉辦戶外用品、發製品加工、服裝加工等免費培訓班280期,培訓人員22600人。

同時,菏澤市指導督促企業穩定聘用貧困人口,明確貧困人口用工占比不低於30%,與貧困戶簽訂脫貧合同。目前僅鄄城縣,吸納40人以上就業的扶貧車間就占80%,直接安置和輻射帶動就業67603人,其中貧困人口27039人。

“國家政策好著嘞”

“國家政策好著嘞!以前像俺哪掙過錢,出不去。現在這多方便,掙的夠自己花的,還不耽誤看孫子。”鄄城縣陳王街道辦事處西曹村扶貧車間,60多歲的李秀玲大娘在編藤條,手法熟練,幹了一年多了,一個月七八百塊錢,她對這種家門口的就業機會,很是滿意。

就業扶貧激發了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每天收入20至100元,特別是一些老年人、殘疾人進入扶貧車間,增加了收入、感受到了尊嚴,增強了創造美好生活的信心。扶貧車間還幫助企業解決了缺少勞動力的問題,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益。基層黨建也得以促進,“扶貧車間所有權歸村集體所有,基本消除了村級集體積累空殼村,70%的村集體年收入達到3萬元以上,提升了基層黨組織服務能力。”此外,扶貧車間加快了農村一二三產融合步伐,培養了一批農業生產“小老闆”和致富帶頭人,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扶貧車間還是產業轉移的重要出路。目前已有青島、浙江、廣州等地的54家勞動密集型企業來鄄城租賃扶貧車間,僅服裝鞋帽類企業就租賃了105個,為發達地區勞動密集型企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探索了一條路子。

從實踐出發,扶貧車間走出了一條科學有效幫助貧困人口脫貧增收的新路徑,是脫貧攻堅“繡花”功夫的優秀樣本。“貧困群眾充分認可、信任扶貧車間這一模式,通過自己的勞動實現脫貧增收,真正激發脫貧增收的內生動力,務工和顧家兩不誤,家庭婦女、老人在家庭中的多種作用有機結合,家庭增收,幸福美滿。政府部門有誠意,民營企業有實力,貧困群眾有幹勁,才能達到‘群眾贏、企業贏、產業贏、政府贏’的多贏局面”。

(本文刊發於《中國統一戰線》雜誌,作者系菏澤市鄄城縣委統戰部副部長張家紹)

↓↓點擊下列標題,閱讀往期精彩文章↓↓

帶動13836名貧困群眾就業。

構建長效機制,促進可持續發展

一個好的模式在於新,也在於實,既尋求探索突破,也力求穩定持續。現階段扶貧車間已經產生良好成效的同時,菏澤等地也在積極構建扶貧車間長效機制,持續帶動農民增收。

菏澤市委、市政府加強政策支持,出臺財政扶持辦法、金融支持辦法等檔,扶貧車間穩定安置一名貧困人口,給予1000元補貼和3萬元創業扶貧擔保貸款以及5萬元富民生產貸款。同時,實行租金、稅費、用地、供電等優惠,確保入駐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在規範管理方面,菏澤市不僅對扶貧車間建設選址、用工情況、日常管理等進行全面規範,還不斷改善車間工作環境,為就業群眾辦理意外傷害保險,及時幫助經營者解困。同時,鄄城縣扶貧車間管理平臺與110、119、120等服務平臺聯動,全部安裝視頻監控探頭,對車間的經營專案、管理維護、勞動保護、工作環境等即時監控。

抓好產業扶貧,在品質上不能讓步。從最初的來料加工向來單加工、來樣加工、看樣訂貨等方面拓展,支援扶貧車間註冊小微企業、打造特色品牌。目前菏澤市已有404個扶貧車間註冊了公司。同時,菏澤市將部分扶貧車間升級成培訓基地,對農村貧困勞動力進行勞動技能和政策宣傳培訓,同時注重加強對返鄉創業者的管理培訓,培育成長為“致富小能人”。鄄城縣組織非公有制企業先後舉辦戶外用品、發製品加工、服裝加工等免費培訓班280期,培訓人員22600人。

同時,菏澤市指導督促企業穩定聘用貧困人口,明確貧困人口用工占比不低於30%,與貧困戶簽訂脫貧合同。目前僅鄄城縣,吸納40人以上就業的扶貧車間就占80%,直接安置和輻射帶動就業67603人,其中貧困人口27039人。

“國家政策好著嘞”

“國家政策好著嘞!以前像俺哪掙過錢,出不去。現在這多方便,掙的夠自己花的,還不耽誤看孫子。”鄄城縣陳王街道辦事處西曹村扶貧車間,60多歲的李秀玲大娘在編藤條,手法熟練,幹了一年多了,一個月七八百塊錢,她對這種家門口的就業機會,很是滿意。

就業扶貧激發了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每天收入20至100元,特別是一些老年人、殘疾人進入扶貧車間,增加了收入、感受到了尊嚴,增強了創造美好生活的信心。扶貧車間還幫助企業解決了缺少勞動力的問題,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益。基層黨建也得以促進,“扶貧車間所有權歸村集體所有,基本消除了村級集體積累空殼村,70%的村集體年收入達到3萬元以上,提升了基層黨組織服務能力。”此外,扶貧車間加快了農村一二三產融合步伐,培養了一批農業生產“小老闆”和致富帶頭人,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扶貧車間還是產業轉移的重要出路。目前已有青島、浙江、廣州等地的54家勞動密集型企業來鄄城租賃扶貧車間,僅服裝鞋帽類企業就租賃了105個,為發達地區勞動密集型企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探索了一條路子。

從實踐出發,扶貧車間走出了一條科學有效幫助貧困人口脫貧增收的新路徑,是脫貧攻堅“繡花”功夫的優秀樣本。“貧困群眾充分認可、信任扶貧車間這一模式,通過自己的勞動實現脫貧增收,真正激發脫貧增收的內生動力,務工和顧家兩不誤,家庭婦女、老人在家庭中的多種作用有機結合,家庭增收,幸福美滿。政府部門有誠意,民營企業有實力,貧困群眾有幹勁,才能達到‘群眾贏、企業贏、產業贏、政府贏’的多贏局面”。

(本文刊發於《中國統一戰線》雜誌,作者系菏澤市鄄城縣委統戰部副部長張家紹)

↓↓點擊下列標題,閱讀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