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用兵之法 全勝為上——世界大國“軍事力量走出去”的歷史思考

要點提示:軍事力量走出去,通常是大國國力和軍力自然延伸的結果。
當前,隨著國際環境的發展演變,人類社會呈現出越來越強的“命運共同體”特徵。面對國際和地區安全、氣候環境變化等問題,對負責任的大國來說,理應在維護自身利益和承擔國際義務之間尋求合理平衡,勇於作為、善於作為。

軍事力量作為國之重器,其使用歷來具有高度的政治性、複雜性和敏感性。從歷史上看,世界大國在軍事力量走出去過程中,雖然對一些複雜敏感問題有相應的預判和準備,

但在實踐中仍然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其中的一些教訓很值得研究汲取。

戰略動機:應注重利益包容而不是利益獨霸

從歷史上看,大國軍事力量走出去,往往呈現為截然不同的兩種性質。有的與履行國際責任聯在一起,有的則具有擴張侵略或者武力威懾性質。在軍事力量走出去過程中,儘管都會竭力尋求軍事行動的合法性藉口,

但實際上,軍事行動的背後,往往都有維護國家利益動機。正如戰爭可以區分為正義戰爭與非正義戰爭一樣,我們也需要把軍事力量走出去這種軍事行動,在性質上區分開來。

1991年,美國出兵海灣地區,表面上是為了制止伊拉克侵略科威特,但其真正目的在於填補中東力量真空、取得對該地區戰略能源的控制權。法國、英國之所以甘當利比亞戰爭的急先鋒,其根本原因在於建立“馴服”於西方的利比亞政府並保證該地區能源通道的暢通。

這些軍事行動雖然號稱是人道主義干預行動,但往往會造成更大範圍的人道主義災難,甚至引發更具持續性的動盪和騷亂。

當前,隨著國際環境的發展演變,人類社會呈現越來越強的“命運共同體”特徵,面對國際和地區安全、氣候環境變化等問題,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面對地區性的衝突和動盪以及由此引發的人道主義危機,

國際社會尤其是大國應該負起應有的責任,切實從地區以及當事國的持久穩定和民眾的福祉出發,共同尋求危機的解決之道。對負責任的大國來說,理應在維護自身利益和承擔國際義務之間尋求合理平衡。

戰略目標:應尋求合作而不是政治顛覆

在國際政治的叢林時代,強國以軍事力量控制弱國一度是普遍現象,修昔底德筆下雅典使者的經典話語“強者可以為所欲為,

而弱者只能忍氣吞聲”,即是這一國際政治現實的生動寫照。但自從人類社會進入現代以來,隨著國際社會各種制度規範的建立完善,以及民族國家主權與獨立意識的增強,武力在國際政治生活中已漸漸失去往日的效用。軍事力量可以用來贏得局部戰場勝利甚至打贏一場戰爭,但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但遺憾的是,近年來主要大國進行的海外軍事行動,並沒有意識到這一政治發展趨勢。

冷戰後美國的海外重大軍事行動,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把顛覆政府、進行國家重建作為軍事行動的目標。美國單方面的武力強制可能會建立一個符合其口味的“民主”政權,但由於對美式“民主”的“水土不服”,這樣的政權可能會內生出更大範圍的種族、民族和宗教矛盾,帶來更大範圍的社會動盪,這也是美國目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面臨的困境。在這些國家,政府控制力薄弱,部族觀念根深蒂固,對抗衝突不斷,這些問題都是外部強制力量無法解決的。除此之外,國家重建的難題不僅在於民主建設的漸進性,還在於現代社會民族主義的盛行,尤其在外來強權和鎮壓面前,民族主義往往會迸發出更強大的生命力。如果干涉者強力鎮壓,就無異於殺雞取卵;倘若干涉者手段軟弱,顛覆性的思想和行動會很快將這個國家導向更加動盪的局面。事實上,冷戰結束前後,美國實施的政權更迭行動中,除了國家規模更小、離美國更近的巴拿馬之外,其他鮮有成功的案例。

戰略手段:應堅持慎戰原則而不是武力濫用

軍事力量走向海外,既可能是為宣示大國威望和形象,也可能是為維護和拓展特定國家利益。軍事力量走出去目的的寬泛性也帶來了軍事手段運用的困境,即:哪些行動應該實施或參與?哪些行動不應該實施或參與?哪些手段可以運用?哪些手段不宜使用?從國際政治實踐看,二戰之前大國軍事力量的海外運用,通常具有爭奪地區或全球性霸權的性質。而同樣是為爭奪世界霸權,美國和英國採用的“離岸平衡”“選擇性干預”戰略,與德國、日本那種爆發式的、涸澤而漁的力量運用方式,形成了鮮明對比。

歷史發展到今天,軍事力量走出去被賦予更為豐富的內涵。但軍事力量使用不當,也會造成雙刃劍效應。冷戰結束後,美國在全球的干涉行動頻度明顯增強,先後發動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9·11”事件爆發後,美國更是將反恐行動擴展到全球,先後發動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亞三次大的戰爭,對國力造成巨大損耗。據美國媒體報導,僅阿富汗戰爭美軍就耗費3.7萬億美元。無休止的戰爭、不加約束的暴力手段,不僅對有關國家和地區民眾造成巨大傷害,也對大國自身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如何有選擇地參與海外軍事行動、有限度地使用軍事力量,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兼顧國際責任和相關地區利益,是大國決策者必須考慮的問題。

戰略研究:應深入扎實而不是走馬觀花

與執行國內任務不同,軍事力量在海外執行任務,軍隊處於一個全新的政治文化和地理環境中,所有行動都需依託特定國家或地區展開。因此,軍事力量走出去之前,深入扎實地搞好目標國研究至關重要。這些目標國家(或地區)實行什麼樣的政治體制?各種政治勢力之間關係如何?有著什麼樣的歷史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氣候和地理環境對軍事行動有什麼樣的影響?這些問題既影響軍事力量能否走出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軍事行動的成敗。

從大國海外軍事行動的歷史實踐來看,儘管大多數國家都非常重視對目標國家(或地區)的研究,但從實際效果來看,這種研究工作還是有很大欠缺。1992年美國出兵索馬里前,對該國的宗派衝突和無政府狀態並沒有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一直到兩架“黑鷹”直升機墜落、美國大兵橫屍街頭並被索馬里武裝人員拖行示眾時,美國才意識到,在這個無政府的國度裡,美國所面臨的將可能是一場沒有目標的戰爭,自身很可能付出重大代價而對穩定當地局勢毫無助益。美軍在伊拉克的軍事行動也非常相似。伊拉克戰爭後美國國防部總結經驗教訓時認為:美軍中懂阿拉伯語、知道如何處理伊拉克地區問題的人數不足。由於對伊拉克的政治生態缺乏研究,美國採取了一種極為生硬的做法。最終結果是:通過清除1979年以來的所有可疑反對勢力,造成了政權的權力真空,伊拉克社會治理遭遇重大問題。執行國際維和任務也有類似情況,對當地國情社情瞭解越透徹,維和行動就會越順利。

編後:中國軍隊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走出國門,承擔維護國際和平和國家利益的責任,維和、護航、撤僑等軍事力量走出去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正成為常態。在軍事力量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們應深入研究在海外實施軍事行動的局限性和內在規律,走出一條不同於西方大國的道路,既有效維護自身國家利益,也為維護世界和地區安全穩定做出積極貢獻。

並沒有意識到這一政治發展趨勢。

冷戰後美國的海外重大軍事行動,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把顛覆政府、進行國家重建作為軍事行動的目標。美國單方面的武力強制可能會建立一個符合其口味的“民主”政權,但由於對美式“民主”的“水土不服”,這樣的政權可能會內生出更大範圍的種族、民族和宗教矛盾,帶來更大範圍的社會動盪,這也是美國目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面臨的困境。在這些國家,政府控制力薄弱,部族觀念根深蒂固,對抗衝突不斷,這些問題都是外部強制力量無法解決的。除此之外,國家重建的難題不僅在於民主建設的漸進性,還在於現代社會民族主義的盛行,尤其在外來強權和鎮壓面前,民族主義往往會迸發出更強大的生命力。如果干涉者強力鎮壓,就無異於殺雞取卵;倘若干涉者手段軟弱,顛覆性的思想和行動會很快將這個國家導向更加動盪的局面。事實上,冷戰結束前後,美國實施的政權更迭行動中,除了國家規模更小、離美國更近的巴拿馬之外,其他鮮有成功的案例。

戰略手段:應堅持慎戰原則而不是武力濫用

軍事力量走向海外,既可能是為宣示大國威望和形象,也可能是為維護和拓展特定國家利益。軍事力量走出去目的的寬泛性也帶來了軍事手段運用的困境,即:哪些行動應該實施或參與?哪些行動不應該實施或參與?哪些手段可以運用?哪些手段不宜使用?從國際政治實踐看,二戰之前大國軍事力量的海外運用,通常具有爭奪地區或全球性霸權的性質。而同樣是為爭奪世界霸權,美國和英國採用的“離岸平衡”“選擇性干預”戰略,與德國、日本那種爆發式的、涸澤而漁的力量運用方式,形成了鮮明對比。

歷史發展到今天,軍事力量走出去被賦予更為豐富的內涵。但軍事力量使用不當,也會造成雙刃劍效應。冷戰結束後,美國在全球的干涉行動頻度明顯增強,先後發動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9·11”事件爆發後,美國更是將反恐行動擴展到全球,先後發動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亞三次大的戰爭,對國力造成巨大損耗。據美國媒體報導,僅阿富汗戰爭美軍就耗費3.7萬億美元。無休止的戰爭、不加約束的暴力手段,不僅對有關國家和地區民眾造成巨大傷害,也對大國自身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如何有選擇地參與海外軍事行動、有限度地使用軍事力量,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兼顧國際責任和相關地區利益,是大國決策者必須考慮的問題。

戰略研究:應深入扎實而不是走馬觀花

與執行國內任務不同,軍事力量在海外執行任務,軍隊處於一個全新的政治文化和地理環境中,所有行動都需依託特定國家或地區展開。因此,軍事力量走出去之前,深入扎實地搞好目標國研究至關重要。這些目標國家(或地區)實行什麼樣的政治體制?各種政治勢力之間關係如何?有著什麼樣的歷史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氣候和地理環境對軍事行動有什麼樣的影響?這些問題既影響軍事力量能否走出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軍事行動的成敗。

從大國海外軍事行動的歷史實踐來看,儘管大多數國家都非常重視對目標國家(或地區)的研究,但從實際效果來看,這種研究工作還是有很大欠缺。1992年美國出兵索馬里前,對該國的宗派衝突和無政府狀態並沒有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一直到兩架“黑鷹”直升機墜落、美國大兵橫屍街頭並被索馬里武裝人員拖行示眾時,美國才意識到,在這個無政府的國度裡,美國所面臨的將可能是一場沒有目標的戰爭,自身很可能付出重大代價而對穩定當地局勢毫無助益。美軍在伊拉克的軍事行動也非常相似。伊拉克戰爭後美國國防部總結經驗教訓時認為:美軍中懂阿拉伯語、知道如何處理伊拉克地區問題的人數不足。由於對伊拉克的政治生態缺乏研究,美國採取了一種極為生硬的做法。最終結果是:通過清除1979年以來的所有可疑反對勢力,造成了政權的權力真空,伊拉克社會治理遭遇重大問題。執行國際維和任務也有類似情況,對當地國情社情瞭解越透徹,維和行動就會越順利。

編後:中國軍隊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走出國門,承擔維護國際和平和國家利益的責任,維和、護航、撤僑等軍事力量走出去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正成為常態。在軍事力量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們應深入研究在海外實施軍事行動的局限性和內在規律,走出一條不同於西方大國的道路,既有效維護自身國家利益,也為維護世界和地區安全穩定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