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傷寒雜病論》的一大特色——有是證,用是方

方證辨證,即有是證,用是方的辨證方法,有稱之為“方證對應”的,有稱為湯證(或方劑)辨證的,此為《傷寒雜病論》之一大特色。不少疑難重症,在書中不僅有精闢論述,而且從方證辨證角度出示了高效方藥。

當代不少中醫學家稱《傷寒雜病論》是“治療疑難病的專書”,“經方能起大病”等,經方大家胡希恕老先生更是提出了“辨方證是辨證的尖端”,其一生的醫療實踐證實了《傷寒雜病論》的方證辨證體系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方證辨證體系的主要內容,雖由“方”和“證”兩方面組成,但其關鍵和核心在於“證”。即首先要病者身上確實有客觀存在的“證”,才能去討論相應的“方”;客觀的證決定了主觀的方,

有是證,才立是方,有是證,才用是方。

方證之證的特點

《傷寒雜病論》將所辨出來的證,以方劑命名,稱為“某某湯證”,如“柴胡湯證”,“桂枝湯證”等。即若辨出來的這種證,用這種方來治療,必定有效,故證與方呈現一一對應的關係。這種方與證一一對應、絲絲入扣的特點,與後世所出現的各種辨證體系有很大的不同,具體而言,具以下三個特點:

1.每證必有與之緊密關聯的症狀或症狀群

《傷寒雜病論》常有此類論述,如《傷寒論》13條:“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177條:“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101條:“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俱……”等等。

此特點,劉渡舟先生稱“主症”,江爾遜先生稱“特徵症”,均表明某證必有與其緊密關聯的症狀出現,見到某個或某幾個症狀,自然會聯想到某某方證(湯證),就用此方。

2.每證必有其內在的病機

原文中,常以外在的症狀表現,來引出相應的病機描述,如小青龍湯證:“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桂枝湯證:“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

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小柴胡湯證:“血弱、氣盡、腠理開,

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由於著名的中醫學家岳美中先生曾言傷寒論不講病機,而致諸多學者有此誤會。其實,原著中其對病機的論述極為詳盡,包含了辨病位、辨病性及氣血津液、痰飲、宿食、燥屎等各方面,

形成了《傷寒雜病論》獨特的病機理論。

這即是以八綱為綱,以氣血、津液、痰飲、宿食為目,將人體生理病理變化的精微之處,以縱橫兩面層層展現出來。此病因病機的論述,為後世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每證必有其具體而有效的解決方法

證以方名,就是出示了高效方劑,這是與後世各辨證體系最大的不同。

《傷寒雜病論》中方證的基本病機模式

《傷寒雜病論》的方證辨證體系,留給後人極為豐富的辨治思想和臨床經驗,其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一點,是確立了人體疾病的基本病機模式(即證型),為後世醫家示範了辨治的規範。僅舉數例,說明如下:

外邪內飲證模式:如小青龍湯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證、五苓散證、射干麻黃湯證;外邪內熱證模式:如麻杏石甘湯證、大青龍湯證、越婢湯證、文蛤湯證等;內實(宿食、痰飲、燥屎)、熱證模式:如白虎湯證、三承氣湯證、瓜蒂散證。

內熱挾瘀證模式:如桃核承氣湯證、下瘀血湯證、抵當湯(丸)證;內虛寒證模式:如理中湯方證、四逆湯證;內虛寒挾飲證模式:如吳茱萸湯方、真武湯方證、茯苓飲方證等。

醫者掌握了這些基本疾病模式,則能對患病機體的病情表現、病機變化有清晰的認識,在臨證處方中,便會胸有成竹。

如臨床中所見疑難病,多為數種疾病模式並存於人體,臨證應用時,當考慮數方並用,即諸傷寒大家提出的“合病用合方”的見解,在原著中多有示範,如柴胡桂枝湯方證,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方證等。此為將複雜的病機條理化、複雜的問題簡單化的有效途徑。

判斷一個臨床醫師水準的高低,也常常看他是否熟練掌握了疾病的表現模式,並能在臨證中靈活變通運用。

方證之證的判定方法

方證體系的運用重點在辨方證,即方劑的適應證,從而迅速定出有效方劑。這個辨方證的過程,同時也是辨認患病機體疾病模式的過程,各經方家各有心得,但運用最多者,主要有以下幾種:

1.先辨六經,再辨方證:簡便而準確的運用經方;

2.辨特徵症用方:突出辨證重點;

3.辨病機用方:可擴大用方範圍;

4.合方證用合方:用治雜症的常法;

5.體質用方及藥證用方。

以上各法,後世醫家均有變通應用,為仲景的學說增添了許多新的內容。

方證辨證體系對後人的啟示

1.學中醫者要以此為規範

《傷寒雜病論》的方證體系嚴密精細,學中醫者從方證入手,可迅速掌握基本疾病模式,可體會出正確組方的諸多原則,為將來進一步研究中醫學打下良好基礎,故古人將《傷寒雜病論》奉為圭臬,眾多名家提倡學中醫,要從本書學起。在四大經典之中,其影響最為深廣,是不無道理的。

2.六經鈐百病

疾病雖千變萬化,但其病機模式卻沒有不同,故後世醫家廣用經方,認為古方可通治百病。

現代中醫臨床工作者常根據特徵症,運用經方治癒多種表現複雜的疾病,如:運用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足根痛、骨質增生、關節腫痛、脈管炎等;運用柴胡湯治療痢疾、不明原因的發熱、感冒、小兒肺炎等。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更多精彩的養生內容、健康諮詢,不一樣的中醫知識,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小道經方

親愛的朋友們,如果您有任何關於《小道經方》的疑問,可以聯繫小道經方工作人員,我們會為您做專業、詳細的解答。

小道經方QQ群: 21535031

留給後人極為豐富的辨治思想和臨床經驗,其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一點,是確立了人體疾病的基本病機模式(即證型),為後世醫家示範了辨治的規範。僅舉數例,說明如下:

外邪內飲證模式:如小青龍湯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證、五苓散證、射干麻黃湯證;外邪內熱證模式:如麻杏石甘湯證、大青龍湯證、越婢湯證、文蛤湯證等;內實(宿食、痰飲、燥屎)、熱證模式:如白虎湯證、三承氣湯證、瓜蒂散證。

內熱挾瘀證模式:如桃核承氣湯證、下瘀血湯證、抵當湯(丸)證;內虛寒證模式:如理中湯方證、四逆湯證;內虛寒挾飲證模式:如吳茱萸湯方、真武湯方證、茯苓飲方證等。

醫者掌握了這些基本疾病模式,則能對患病機體的病情表現、病機變化有清晰的認識,在臨證處方中,便會胸有成竹。

如臨床中所見疑難病,多為數種疾病模式並存於人體,臨證應用時,當考慮數方並用,即諸傷寒大家提出的“合病用合方”的見解,在原著中多有示範,如柴胡桂枝湯方證,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方證等。此為將複雜的病機條理化、複雜的問題簡單化的有效途徑。

判斷一個臨床醫師水準的高低,也常常看他是否熟練掌握了疾病的表現模式,並能在臨證中靈活變通運用。

方證之證的判定方法

方證體系的運用重點在辨方證,即方劑的適應證,從而迅速定出有效方劑。這個辨方證的過程,同時也是辨認患病機體疾病模式的過程,各經方家各有心得,但運用最多者,主要有以下幾種:

1.先辨六經,再辨方證:簡便而準確的運用經方;

2.辨特徵症用方:突出辨證重點;

3.辨病機用方:可擴大用方範圍;

4.合方證用合方:用治雜症的常法;

5.體質用方及藥證用方。

以上各法,後世醫家均有變通應用,為仲景的學說增添了許多新的內容。

方證辨證體系對後人的啟示

1.學中醫者要以此為規範

《傷寒雜病論》的方證體系嚴密精細,學中醫者從方證入手,可迅速掌握基本疾病模式,可體會出正確組方的諸多原則,為將來進一步研究中醫學打下良好基礎,故古人將《傷寒雜病論》奉為圭臬,眾多名家提倡學中醫,要從本書學起。在四大經典之中,其影響最為深廣,是不無道理的。

2.六經鈐百病

疾病雖千變萬化,但其病機模式卻沒有不同,故後世醫家廣用經方,認為古方可通治百病。

現代中醫臨床工作者常根據特徵症,運用經方治癒多種表現複雜的疾病,如:運用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足根痛、骨質增生、關節腫痛、脈管炎等;運用柴胡湯治療痢疾、不明原因的發熱、感冒、小兒肺炎等。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更多精彩的養生內容、健康諮詢,不一樣的中醫知識,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小道經方

親愛的朋友們,如果您有任何關於《小道經方》的疑問,可以聯繫小道經方工作人員,我們會為您做專業、詳細的解答。

小道經方QQ群: 2153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