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二三二五計畫”:打造清明上河圖濟南版

2018年,明府城片區面臨怎樣的蝶變?近日,濟南明府城管理中心主任朱俊如接受專訪,描摹明府城近期和遠期的發展構想。

明府古城

家家泉水處處瑰寶

明府城于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達到現在的規模,距今640餘年,是濟南大規模建城的開始,相當於明朝時期濟南城的範圍。現在所稱明府城片區主要是護城河以內3.2平方公里範圍,是如今“泉城特色標誌區”的核心區域。明府城保留著國內僅存的未被商業化的歷史城區和歷史街巷。

考古證明,明府城的城牆早在宋代甚至更早就存在,明代把城牆用磚包起來,進行加固與明確。濟南古城已存在2600餘年,而最新考古發現又將濟南的歷史上推到4600年前,甚至更加久遠。學界認為,濟南能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全國性歷史文化中心”,

重要條件之一,就是濟南有保存相對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肌理及齊魯文化的中心地位,而其主體就在明府城。

濟南是天下聞名的泉城。名泉普查表明,濟南轄區共有泉水747處,明府城片區就有珍珠泉、芙蓉泉、騰蛟泉等泉水80餘處,水系串流分佈在小巷民居之內,形成“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泉城特色風貌。聞名遐邇的四大泉群——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都分佈在明府城及其輻射區內。

除了世所罕有的冷泉,明府城片區還擁有大明湖、趵突泉兩大風景名勝區,芙蓉街、百花洲、府學文廟、題壁堂古建築群等歷史遺存。片區集中分佈清代陳冕狀元府、老城最早的天主教堂、全國最大的古戲樓題壁堂、丁寶楨修建的府城隍廟、府學文廟等64處文保建築;張家大院、田家公館等130個特色院落星羅棋佈,

構成世界獨特的冷水泉居環境。鞠思敏、辛鑄九、丁寶楨、路大荒等近現代名人故居;江西會館、浙閩會館、八旗會館等營商文化遺存;瞻泰樓、白雪樓等歷史知名建築;濟南詩派、曲山藝海、四大書院、曲水流觴等歷史人文活動均彙聚於此,這是濟南彌足珍貴、不可再生的獨有財富。尤其,古城格局和46條歷史街巷的肌理基本完整地從明清保留至今,
在國內其他歷史名城中已屬罕見。

“近千年來,明府城一直是山東省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自秦漢以來,山東省就是齊魯文化的發源地,而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以儒家文化為主的齊魯文化,齊魯文化的發源地、聚集地、承載地和展示地,就在明府城!”朱俊如表示。

精耕六載

特色風貌漸次顯現

保護利用好明府城,對提升濟南文化軟實力和對外吸引力,建設與山東經濟文化強省相適應的現代泉城,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幾十年來,對於明府城這顆明珠的“雕琢”,濟南市慎之又慎。

2011年,百花洲一期工程作為先行試點區啟動保護性開發。百花洲片區占地面積6萬平方米,地上建築2萬平方米,經過數年打磨,除明代泰山行宮遺址(又稱“碧霞宮”)保護項目未完工外,其他建築基本建成。其中,根據濟南歷史人文資源打造的白雪樓、思敏街、書香胡同,原址保護的江西會館、群聯報社、南紙店,利用民俗資源打造的雨荷居、泉水人家等景點,充分體現樸實醇和的老濟南味道,最大程度地展示了濟南作為歷史文化古城的獨特魅力。

2015年,濟南明府城保護開發專案確定為市級戰略專案。

2016年6月,百花洲一期工程啟動試驗性展示。通過政府主導,國企運作,科學實施產業策劃和業態引導,引入眾多老字型大小和帶有唯一獨特性、文化傳承性、非遺保護性和旅遊開發性的展示項目。省委書記劉家義,省委副書記、省長龔正,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王文濤,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忠林等領導先後來到百花洲視察指導。

而今,百花洲片區逐漸與免費開放的大明湖景區融合,吸引越來越多的市民遊客前來遊覽。“實踐證明,對於百花洲片區的功能定位、項目建設,市民遊客是點贊的。”朱俊如說。

規劃獲批

歷史文化街區面臨重生

“對於古城的改造,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王文濤曾提出,要對標世界,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山東優勢,要讓外國人從中看到中國元素,讓外地人從中看到濟南元素,讓本地人從中找到兒時的感覺。曆下區第十二次黨代會、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明府城要發掘和傳承儒家文化、泉水文化、古城文化、大舜文化。”朱俊如告訴記者,明府城的改造不是大開發,必須摸清底細、精心策劃,用漸進式的工作方法推進,看不准的事情不能做。

經過前期反復研討、修改、策劃,2017年,《濟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芙蓉街-百花洲-將軍廟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先後通過審批;由志剛智庫負責策劃的《明府城業態運營》基本完成,正進行意見徵集和完善提升。此外,《古城修建性詳細規劃》、明府城市政管網及配套設施提升總體規劃都已初步完成。

2018年,明府城將重點推進“泉·城”申遺和籌建非遺工作站兩項重點工作。按照濟南市申遺工作計畫的要求,明府城將對片區的文物、歷史建築、風貌建築、泉水水系、古樹名木等申遺要素進行重點保護;對將軍廟、陳冕狀元府、燕喜堂東院、清巡撫院署大堂等院落進行整體格局恢復;對具備條件的四處泉水街巷進行道路提升和歷史風貌恢復;完成百花洲D區建設,對明代泰山行宮遺址進行保護性展示,並在百花洲北出入口打造園藝景觀。“濟南確定以‘泉·城文化景觀’為主題申報世界遺產,明府城更加責無旁貸,我們要保護、挖掘、傳承好古城資源,打造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明府城。”朱俊如說。

第五屆中國非遺博覽定於今年9月在濟南舉行,明府城是分會場。為此,明府城片區將秉承“吸收外來、不忘本來”的原則,堅持公益性,打造非遺及傳統工藝綜合性多功能平臺,形成非遺展示、展演、展銷、傳承、宣傳、研發、交流、培訓等功能一體化的培育和發展模式,將片區打造成永不落幕的非遺博覽會。

此外,明府城還將聯合大專院校開發文創產品,以泉水、齊魯文化為設計項目,打造獨特的“濟南有禮”工程,展示72名泉以及“六藝”、“八禮”、“八德”等儒家文化,讓齊魯文化可體驗、可消費。

再用8到10年

打磨唯一泉城文化旅遊目的地

對於片區的長遠規劃,明府城管理中心有一個“二三二五計畫”。

“二”即兩大引擎,指的是:以泉和文化為各項工作的重要抓手。

“三”是指“三個重點專案”。分別是:由創意夢工廠、創客集市、私人博物館群構成的中國藝庫專案;以題壁堂為中心,融入現代時尚音樂和曲藝藝術,結合茶館、書吧等業態,打造微劇場集群,重現老濟南曲山藝海景象的曲山藝海項目;以小明湖為中心,彙集畫展、攝影展、音樂會、時裝發佈會等以藝術和商業活動的小明湖畔項目。

第二個“二”是指兩大節慶活動。分別是曲水流觴文化展演項目和泉水博覽會項目。據悉,曲水流觴文化展演項目將於今年試演,而泉水博物館則有望打造成國際泉水文化景觀城市聯盟年會的永久會址,會議期間還將策劃泉水論壇、泉水嘉年華、泉水狂歡節等相關活動。

“五”是指五大工程,即文化保護工程(保護齊魯文化、泉水文化、古城文化、宗教文化、中醫文化等)、泉水景觀工程、智慧古城建設工程、暢遊交通工程及共用空間工程。

“我們計畫用8-10年的時間,把明府城打造成一個彰顯濟南氣度、刷新濟南形象,融合民族、民俗、民間文化的中華文化特區,一張代言中華文明的璀璨名片。”朱俊如表示,有關明府城改造的很多思路和構想還需要進一步吸納市民和專家智慧。未來,明府城化身濟南版的“清明上河圖”,將讓本地市民體驗泉水叮咚;讓省內遊客回憶美麗鄉愁;讓外省遊客感悟家國情懷;讓外國遊客看到中國元素。

就在明府城!”朱俊如表示。

精耕六載

特色風貌漸次顯現

保護利用好明府城,對提升濟南文化軟實力和對外吸引力,建設與山東經濟文化強省相適應的現代泉城,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幾十年來,對於明府城這顆明珠的“雕琢”,濟南市慎之又慎。

2011年,百花洲一期工程作為先行試點區啟動保護性開發。百花洲片區占地面積6萬平方米,地上建築2萬平方米,經過數年打磨,除明代泰山行宮遺址(又稱“碧霞宮”)保護項目未完工外,其他建築基本建成。其中,根據濟南歷史人文資源打造的白雪樓、思敏街、書香胡同,原址保護的江西會館、群聯報社、南紙店,利用民俗資源打造的雨荷居、泉水人家等景點,充分體現樸實醇和的老濟南味道,最大程度地展示了濟南作為歷史文化古城的獨特魅力。

2015年,濟南明府城保護開發專案確定為市級戰略專案。

2016年6月,百花洲一期工程啟動試驗性展示。通過政府主導,國企運作,科學實施產業策劃和業態引導,引入眾多老字型大小和帶有唯一獨特性、文化傳承性、非遺保護性和旅遊開發性的展示項目。省委書記劉家義,省委副書記、省長龔正,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王文濤,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忠林等領導先後來到百花洲視察指導。

而今,百花洲片區逐漸與免費開放的大明湖景區融合,吸引越來越多的市民遊客前來遊覽。“實踐證明,對於百花洲片區的功能定位、項目建設,市民遊客是點贊的。”朱俊如說。

規劃獲批

歷史文化街區面臨重生

“對於古城的改造,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王文濤曾提出,要對標世界,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山東優勢,要讓外國人從中看到中國元素,讓外地人從中看到濟南元素,讓本地人從中找到兒時的感覺。曆下區第十二次黨代會、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明府城要發掘和傳承儒家文化、泉水文化、古城文化、大舜文化。”朱俊如告訴記者,明府城的改造不是大開發,必須摸清底細、精心策劃,用漸進式的工作方法推進,看不准的事情不能做。

經過前期反復研討、修改、策劃,2017年,《濟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芙蓉街-百花洲-將軍廟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先後通過審批;由志剛智庫負責策劃的《明府城業態運營》基本完成,正進行意見徵集和完善提升。此外,《古城修建性詳細規劃》、明府城市政管網及配套設施提升總體規劃都已初步完成。

2018年,明府城將重點推進“泉·城”申遺和籌建非遺工作站兩項重點工作。按照濟南市申遺工作計畫的要求,明府城將對片區的文物、歷史建築、風貌建築、泉水水系、古樹名木等申遺要素進行重點保護;對將軍廟、陳冕狀元府、燕喜堂東院、清巡撫院署大堂等院落進行整體格局恢復;對具備條件的四處泉水街巷進行道路提升和歷史風貌恢復;完成百花洲D區建設,對明代泰山行宮遺址進行保護性展示,並在百花洲北出入口打造園藝景觀。“濟南確定以‘泉·城文化景觀’為主題申報世界遺產,明府城更加責無旁貸,我們要保護、挖掘、傳承好古城資源,打造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明府城。”朱俊如說。

第五屆中國非遺博覽定於今年9月在濟南舉行,明府城是分會場。為此,明府城片區將秉承“吸收外來、不忘本來”的原則,堅持公益性,打造非遺及傳統工藝綜合性多功能平臺,形成非遺展示、展演、展銷、傳承、宣傳、研發、交流、培訓等功能一體化的培育和發展模式,將片區打造成永不落幕的非遺博覽會。

此外,明府城還將聯合大專院校開發文創產品,以泉水、齊魯文化為設計項目,打造獨特的“濟南有禮”工程,展示72名泉以及“六藝”、“八禮”、“八德”等儒家文化,讓齊魯文化可體驗、可消費。

再用8到10年

打磨唯一泉城文化旅遊目的地

對於片區的長遠規劃,明府城管理中心有一個“二三二五計畫”。

“二”即兩大引擎,指的是:以泉和文化為各項工作的重要抓手。

“三”是指“三個重點專案”。分別是:由創意夢工廠、創客集市、私人博物館群構成的中國藝庫專案;以題壁堂為中心,融入現代時尚音樂和曲藝藝術,結合茶館、書吧等業態,打造微劇場集群,重現老濟南曲山藝海景象的曲山藝海項目;以小明湖為中心,彙集畫展、攝影展、音樂會、時裝發佈會等以藝術和商業活動的小明湖畔項目。

第二個“二”是指兩大節慶活動。分別是曲水流觴文化展演項目和泉水博覽會項目。據悉,曲水流觴文化展演項目將於今年試演,而泉水博物館則有望打造成國際泉水文化景觀城市聯盟年會的永久會址,會議期間還將策劃泉水論壇、泉水嘉年華、泉水狂歡節等相關活動。

“五”是指五大工程,即文化保護工程(保護齊魯文化、泉水文化、古城文化、宗教文化、中醫文化等)、泉水景觀工程、智慧古城建設工程、暢遊交通工程及共用空間工程。

“我們計畫用8-10年的時間,把明府城打造成一個彰顯濟南氣度、刷新濟南形象,融合民族、民俗、民間文化的中華文化特區,一張代言中華文明的璀璨名片。”朱俊如表示,有關明府城改造的很多思路和構想還需要進一步吸納市民和專家智慧。未來,明府城化身濟南版的“清明上河圖”,將讓本地市民體驗泉水叮咚;讓省內遊客回憶美麗鄉愁;讓外省遊客感悟家國情懷;讓外國遊客看到中國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