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王健|千里尋根大竹山

上篇: 淚灑桑梓地

大竹山是一個很小的地方,小到聯手機定位都找不到具體位子。

它位於黃梅縣大河鎮栗子園村靠山區的一個小地方,方圓只有幾裡山地,因為此地盛產楠竹,固以“大竹山”為名。那裡有一個只有十幾戶王姓人家的小山村,雅名為“芭茅街”。是從黃梅鼓角山遷移過來的,為唐代王鉷之後裔。這裡,就是我的故鄉。

大竹山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這裡長年山巒青翠,四季花香,楠竹如海。滴滴山泉從高山石縫中浸出,沿途逐漸擴大流量,

流到芭茅街就成為了一彎小溪,芭茅街人稱之為“港”,這條小溪就是人們吃水洗滌的地方。小溪之水清澈見底,甘甜凜冽,繞石蛇行,一路逶迤,行到東咀與另一條小溪匯合,形成小小的東咀河,經卓灣注入考田河。

大竹山是一個貧窮的地方,貧脊的梯田掛在山梁上,產量極低,記得我在故鄉的時候,那時畝產也就三百來斤,土地的出產難以填充人們的饑腸。芭茅街的人大多遷往外地定居,

屯上只有幾個老年人,像虔誠的信徒,依然守護著這片故土。

大竹山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而這個真實的故事延續了十幾代,演繹了數百年,至今還在演繹著動人的家族故事......

這個故事始發於清朝前期,巴茅街始祖雲卓公生於康熙十六年,從黃梅鼓角山遷來芭茅街,在此地繁衍生息數代後,至乾隆早期,一大家子中“家”字輩兄弟有十二個,有的已結婚生子。

這一年,天降洪災,岸崩田圮,顆粒無收。這大小幾十口處於嚴重饑荒之中,刨盡野菜傾盡雜糧稀粥糊糊勉強對付冬天,來年怎麼辦?今後怎麼辦?光靠幾塊薄田怎麼能養活一家人?當家的老父親經過多日思索後,終於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分家外遷!在一個寒冷的晚上,在老父親的安排下,召開了家庭會議。在會議開始前,老父親悶聲抽著旱煙,一言不發,望著兒子們個個饑腸轆轆,
情緒低落;老母親唉聲歎氣,愁眉苦臉。只見老父親他在鞋底邊磕了磕旱煙杆,咳了一聲,開口說道:“古話說:樹挪死,人挪活,我老王家總不能在這裡等著餓死,現在我決定:你們兄弟十二個,外遷八個,已成家的隨同遷出。聽說陝西那邊地廣人稀,你們以抓鬮方式,確定遷陝的人員”。大家聽後大吃一驚,有幾個年輕點的就嘀嘀咕咕:哪有父親把兒子往外趕啊!但懾于父親的威嚴,
也不敢大聲反抗。這時,大哥看著父親那憔悴而蒼老的臉孔,說了句:“我體諒父母的苦處,這也是無奈之舉啊”!兄弟們看大哥這樣說,也就沒吭聲了,倒是老母親坐在廚房門檻上低聲抽泣著。經過抓鬮後,確定遷陝的弟兄一起抱頭痛哭著。老父親這時也是淚水漣漣,撫摸著孩子們的後背,哽咽著說:“伢們啊!希望你們體諒父母的難處,到那邊後千萬要記住:

一、你們每人帶一本家譜過去,將來修譜要連續起來,不要忘了祖宗,要教育子孫,你們的根脈在黃梅縣考田鎮大竹山;

二、記得到那邊安頓好後,給家裡來信,告訴你們在那裡的生活狀況;

三、你們到那邊要互通資訊,經常走動,互相幫助,因為你們是兄弟。年裡作好準備工作,待明春清明祭祖後即可動身”。

這個冬天異常寒冷,屋簷的淩冰足有一尺多長。遠處山巒一片銀白,屋後竹園裡不時傳來幾聲爆響,那是竹子被暴雪壓斷的聲音。堂屋中間的火盤裡燒著一個大樹篼,兄弟十幾人圍坐在火盤周圍,空氣似乎很沉悶,沒人說話,只聞得一兩聲歎息。大家覺得還有許多話要說,但有許多話又是重複多次了,整個冬天天天如此。只有老母親每晚就著燈盞那豆大的光納鞋到很晚很晚,她想給每一個人在明春遠行時,都能穿上一雙她親手納的新鞋,她仿佛要把所有的叮嚀與牽掛都隨著一針一線納入新鞋之中......

大年一過,春天來了。山上的一草一木都煥發出勃勃生機。兄弟們也開始忙碌起來,為遠行做著準備,空氣也似乎活躍了起來。但隨著清明節的臨近,他們的臉上也寫滿了複雜與沉重。幾陣春雨過後,山上的蘭花和竹園裡的竹筍特別多,這對於老父親來說是個好兆頭,他的臉上帶來了久違的笑意,他相信子孫們將來一定會落地生根,枝繁葉茂。

一晃清明節就到了。這一天大早,老父親就把兒子們喊起來,洗漱完畢,帶著他們來到祖宗牌位前,擺上幾盤祭祀貢品,點上香燭,紙炮,然後依次跪下,只見老父親雙手捧著家譜於案上,舉起三柱香,對著祖宗牌位高聲說道:“列祖列宗在上,今有家字輩後生十二人向祖宗稟告:因生計所迫,今擬外遷八人及其妻小至陝西謀生,祈願祖宗保佑他們平安富貴,枝繁葉茂,後輩當不忘祖恩,永承祖德。尚饗!”然後依次三叩首。之後,由老父親帶頭連續口誦三遍家譜上的宗族輩分排行次序:傳家詩禮,經世文章......

次日,天氣陰沉欲雨,芭茅街哭聲一片。在屯口的一棵百年古楓下,八個兒子齊刷刷跪向來送行的父母,只見雙親掩面而泣。父親再三揮著衣袖說:孩子們,你們走吧!走吧!記得來信啊!母親見兒子們都穿著草鞋,就顫聲說道:伢兒們,都把新鞋穿上吧!大兒子哽咽著說:“娘,我們捨不得穿呀!如果穿壞了,還有哪個替我們做啊!”又是一片哭聲......一陣微風,把樹葉上冰冷的雨水吹落到人們的臉上,用手一抹,鹹鹹的,此刻也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淚水了。兒子們終於起身了,只見他們定定地看著古楓樹,似乎要把它深深地刻在心裡。接下來是三步一回頭,步步涕淚流。父母站在石階上一直翹首望著,望著,直到望不見了......只聽老母親一聲悲啼:我可憐的伢們啊!

這是清朝乾隆初年大竹山王氏家族發生的故事。

中篇:漫漫尋親路

光陰荏苒,一百多年過去了,芭茅街王氏也分枝開椏,形成了幾大房。在民國初年一個臨近春節的一天,暖陽高照,芭茅街的老人們摟著烘籠閑坐在一起,聊起一百多年前八房遷陝的往事,唏噓不已。其中一位老人記起多年前他父親說的一件事,說數十年前陝西那邊曾托人帶信來,說是那邊定居地在鎮安縣冷水溝黑龍洞,也不知道現在的家親們生活怎麼樣?大家一聽到“冷水溝黑龍洞”這樣的地名,不禁憂傷起來,認為那裡肯定是一個惡山惡水的地方,這一百多年來,家親們在那裡生活肯定很艱難。這時有一位輩分高的老人就說:乾脆過年後就派一個人去那邊尋訪他們,了卻宗親對他們的掛念。如果尋到了,對祖宗也有一個交代,大家都非常贊同。當時就推選我的高祖作為芭茅街的尋親代表,過完年後即動身赴陝尋親。

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裡,我的高祖在親人們的囑咐中,帶著一本譜頭(譜系中的第一本)作為尋親見證,挑著一擔木桶,木桶裡裝著七八十斤酒,朝著陝西方向沿途叫賣作為盤纏。在那山高水遠兵荒馬亂前路茫茫的情狀下,懷著對家親的牽掛,帶著宗親的囑託,用他那穿著草鞋的雙腳,一步一步丈量著千里尋親之路。

數月後,高祖回來了。他剛走到東咀河,就有眼尖的人看到了,連忙跑回芭茅街,奔相走告:“他回來了,他從陝西回來了”!是夜,大家圍坐在祠堂裡,聽著我高祖繪聲繪色地講述這次充滿傳奇的陝西尋親之旅。只見我高祖呷了一口茶,慢慢講述著尋親路上發生的一些遭遇:盤纏如何被搶,如何被抓壯丁又如何逃跑,如何一路輾轉至陝西尋訪商洛鎮安縣冷水溝,沿途吃盡了千辛萬苦,總算在一條河邊找到了王姓人家。與那邊家親聯繫上後,雙方出示譜頭,互相對照,確認宗室無疑。然後受到了熱情款待,一家吃一天,吃了一個多月,餐餐待若上賓。一個多月後,依依不捨地踏上歸途。(據他說那裡沿河兩邊有好幾個大屯都是王姓,現在看來有點誇張成分,因為到那邊後,並不是在一個地方生根,而是留下一兩戶,其他的繼續往前走,而且走得很遠,以至於後來都聯繫不上,據說有的到了安康的旬陽和寧陝)。大家聽了我高祖的講述後,總算是放心了許多。

這是民國初年大竹山王氏家族千里入陝尋親的故事。

該故事繼續演繹著......

下篇:殷殷故鄉情

鬥轉星移,2016年6月27日上午,黃梅縣大河鎮政府辦公室的電話發出一陣悅耳的鈴聲,正在值班的政府辦工作人員王豔珍連忙拿起話筒:“你好!請問你哪位?有什麼事嗎?”對方自我介紹名叫王曾禮,是陝西省柞水縣人,欲尋找王氏宗親,請求支持等意思。王豔珍當即詢問是找哪一支王氏?(因為黃梅縣鼓角山王氏共有48老戶,72新戶)王曾禮說了一個地名:黃梅縣考田鎮大竹山王家。王豔珍聞後笑了起來,她說這是老地名,幸虧問的是我,因為我就是那邊的。王曾禮聽後也非常高興,因為他為此用各種辦法尋找了近三年,失望不計其數,這回終於找到了。王豔珍記下對方聯繫方式後說:你等消息。然後聯繫了栗子園村支部書記王明說明此事,並告知了王曾禮的電話及微信號。王明書記也是個熱心腸,立即冒雨到村尋找,(因為栗子園村王姓很多,但不同譜)終於在中午時分找到了,馬上拍照老譜20余張發給陝西柞水王曾禮。8月25日,王曾禮又收到大竹山國軍叔的微信,告知兩地均為首遷大竹山芭茅街21世祖雲卓祖後裔,兩地相隔兩千余裡,時跨260餘年的宗親終於找到了。大家當即決定次年清明節前一定去黃梅尋根問祖。當時推選以王曾禮等人作為赴黃梅尋根代表。

2017年3月31日,王曾禮一行終於踏上了千里尋根謁祖之路。傍晚到達大河時,早有記先爺等人在路邊迎接。見面後相互擁抱,挽手走進大河賓館。落座後,雙方急切地拿出家譜,(大竹山家譜是1934年續修的,柞水的支系譜是1916年續修的)交換傳看,發現兩譜輩分排序開頭的八個字均是“傳家詩禮,經世文章”,更是倍感親切。接著便是暢敘家親外徙千里、宗親離散,數百年間的思念之情。接風宴上四世同堂,頻頻舉杯,兩個半世紀後重相聚集,沒有時空隔閡,就像是遠行歸來的家人,真是血濃於水!經眾家親交流確認,當時遷陝共是“家”字輩八人,分別定居於商洛的鎮安縣(1962年拆分為柞水縣)黑龍洞、苦桃溝、沿查溝;安康的旬陽縣仁河口;甯陝縣泰山廟、胭脂壩等地。

根據王曾禮一行的行程安排,4月1日前往鼓角山,拜謁遷梅始祖王鉷公陵寢,2日前往11世祖庚四公陵寢祭奠,途中拜見了兩位世字輩老人。

4月3日,王曾禮一行前往大竹山芭茅街祖居地謁陵祭祖。

在本文結束之際,擬成一聯:

憶當年辭宗廟忍遷陝西悠悠百載思故土

看今朝續家譜終回鄂東迢迢千里認宗親

作者

王健 湖北黃梅人

編 委:陳章華

編 輯:唐亞紅

執行主編:魏鮮紅

主 編:曹錦軍

徵稿啟事

圍爐廣泛徵集黃梅稿件,自然風光、民風民俗,家鄉故事、攝影作品、美術作品、書法作品都可,要求原創首發,文責自負,所有投稿,視作授權圍爐結集出版,其他媒體採用,須給原創作者相應稿費。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眾號:caojingjun19731216

《大美黃梅》 新書出版公告

曹錦軍圍爐繼2016年出版《穿越時空賞黃梅》一書後,再推力作《大美黃梅》一書,已對2015.7——2017.6期間的圍爐優秀作品進行編輯成冊。主要內容是湖北黃梅的厚重文化、風土人情以及美麗風光。體裁有散文、遊記、攝影、美術、書法、詩詞、楹聯等。版面為彩印,價格60元一本(不含快遞費),印數3000本,海內外公開發行。作者有國家級作協會員、文學博士、省市作協、攝協、書協、美協會員、文學愛好者。新書已正式發行!

支付寶:15072733961.請購書者一定要將自己的詳細地址、姓名、郵編、手機號碼以及交易截圖發到15072733961曹錦軍。

將來修譜要連續起來,不要忘了祖宗,要教育子孫,你們的根脈在黃梅縣考田鎮大竹山;

二、記得到那邊安頓好後,給家裡來信,告訴你們在那裡的生活狀況;

三、你們到那邊要互通資訊,經常走動,互相幫助,因為你們是兄弟。年裡作好準備工作,待明春清明祭祖後即可動身”。

這個冬天異常寒冷,屋簷的淩冰足有一尺多長。遠處山巒一片銀白,屋後竹園裡不時傳來幾聲爆響,那是竹子被暴雪壓斷的聲音。堂屋中間的火盤裡燒著一個大樹篼,兄弟十幾人圍坐在火盤周圍,空氣似乎很沉悶,沒人說話,只聞得一兩聲歎息。大家覺得還有許多話要說,但有許多話又是重複多次了,整個冬天天天如此。只有老母親每晚就著燈盞那豆大的光納鞋到很晚很晚,她想給每一個人在明春遠行時,都能穿上一雙她親手納的新鞋,她仿佛要把所有的叮嚀與牽掛都隨著一針一線納入新鞋之中......

大年一過,春天來了。山上的一草一木都煥發出勃勃生機。兄弟們也開始忙碌起來,為遠行做著準備,空氣也似乎活躍了起來。但隨著清明節的臨近,他們的臉上也寫滿了複雜與沉重。幾陣春雨過後,山上的蘭花和竹園裡的竹筍特別多,這對於老父親來說是個好兆頭,他的臉上帶來了久違的笑意,他相信子孫們將來一定會落地生根,枝繁葉茂。

一晃清明節就到了。這一天大早,老父親就把兒子們喊起來,洗漱完畢,帶著他們來到祖宗牌位前,擺上幾盤祭祀貢品,點上香燭,紙炮,然後依次跪下,只見老父親雙手捧著家譜於案上,舉起三柱香,對著祖宗牌位高聲說道:“列祖列宗在上,今有家字輩後生十二人向祖宗稟告:因生計所迫,今擬外遷八人及其妻小至陝西謀生,祈願祖宗保佑他們平安富貴,枝繁葉茂,後輩當不忘祖恩,永承祖德。尚饗!”然後依次三叩首。之後,由老父親帶頭連續口誦三遍家譜上的宗族輩分排行次序:傳家詩禮,經世文章......

次日,天氣陰沉欲雨,芭茅街哭聲一片。在屯口的一棵百年古楓下,八個兒子齊刷刷跪向來送行的父母,只見雙親掩面而泣。父親再三揮著衣袖說:孩子們,你們走吧!走吧!記得來信啊!母親見兒子們都穿著草鞋,就顫聲說道:伢兒們,都把新鞋穿上吧!大兒子哽咽著說:“娘,我們捨不得穿呀!如果穿壞了,還有哪個替我們做啊!”又是一片哭聲......一陣微風,把樹葉上冰冷的雨水吹落到人們的臉上,用手一抹,鹹鹹的,此刻也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淚水了。兒子們終於起身了,只見他們定定地看著古楓樹,似乎要把它深深地刻在心裡。接下來是三步一回頭,步步涕淚流。父母站在石階上一直翹首望著,望著,直到望不見了......只聽老母親一聲悲啼:我可憐的伢們啊!

這是清朝乾隆初年大竹山王氏家族發生的故事。

中篇:漫漫尋親路

光陰荏苒,一百多年過去了,芭茅街王氏也分枝開椏,形成了幾大房。在民國初年一個臨近春節的一天,暖陽高照,芭茅街的老人們摟著烘籠閑坐在一起,聊起一百多年前八房遷陝的往事,唏噓不已。其中一位老人記起多年前他父親說的一件事,說數十年前陝西那邊曾托人帶信來,說是那邊定居地在鎮安縣冷水溝黑龍洞,也不知道現在的家親們生活怎麼樣?大家一聽到“冷水溝黑龍洞”這樣的地名,不禁憂傷起來,認為那裡肯定是一個惡山惡水的地方,這一百多年來,家親們在那裡生活肯定很艱難。這時有一位輩分高的老人就說:乾脆過年後就派一個人去那邊尋訪他們,了卻宗親對他們的掛念。如果尋到了,對祖宗也有一個交代,大家都非常贊同。當時就推選我的高祖作為芭茅街的尋親代表,過完年後即動身赴陝尋親。

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裡,我的高祖在親人們的囑咐中,帶著一本譜頭(譜系中的第一本)作為尋親見證,挑著一擔木桶,木桶裡裝著七八十斤酒,朝著陝西方向沿途叫賣作為盤纏。在那山高水遠兵荒馬亂前路茫茫的情狀下,懷著對家親的牽掛,帶著宗親的囑託,用他那穿著草鞋的雙腳,一步一步丈量著千里尋親之路。

數月後,高祖回來了。他剛走到東咀河,就有眼尖的人看到了,連忙跑回芭茅街,奔相走告:“他回來了,他從陝西回來了”!是夜,大家圍坐在祠堂裡,聽著我高祖繪聲繪色地講述這次充滿傳奇的陝西尋親之旅。只見我高祖呷了一口茶,慢慢講述著尋親路上發生的一些遭遇:盤纏如何被搶,如何被抓壯丁又如何逃跑,如何一路輾轉至陝西尋訪商洛鎮安縣冷水溝,沿途吃盡了千辛萬苦,總算在一條河邊找到了王姓人家。與那邊家親聯繫上後,雙方出示譜頭,互相對照,確認宗室無疑。然後受到了熱情款待,一家吃一天,吃了一個多月,餐餐待若上賓。一個多月後,依依不捨地踏上歸途。(據他說那裡沿河兩邊有好幾個大屯都是王姓,現在看來有點誇張成分,因為到那邊後,並不是在一個地方生根,而是留下一兩戶,其他的繼續往前走,而且走得很遠,以至於後來都聯繫不上,據說有的到了安康的旬陽和寧陝)。大家聽了我高祖的講述後,總算是放心了許多。

這是民國初年大竹山王氏家族千里入陝尋親的故事。

該故事繼續演繹著......

下篇:殷殷故鄉情

鬥轉星移,2016年6月27日上午,黃梅縣大河鎮政府辦公室的電話發出一陣悅耳的鈴聲,正在值班的政府辦工作人員王豔珍連忙拿起話筒:“你好!請問你哪位?有什麼事嗎?”對方自我介紹名叫王曾禮,是陝西省柞水縣人,欲尋找王氏宗親,請求支持等意思。王豔珍當即詢問是找哪一支王氏?(因為黃梅縣鼓角山王氏共有48老戶,72新戶)王曾禮說了一個地名:黃梅縣考田鎮大竹山王家。王豔珍聞後笑了起來,她說這是老地名,幸虧問的是我,因為我就是那邊的。王曾禮聽後也非常高興,因為他為此用各種辦法尋找了近三年,失望不計其數,這回終於找到了。王豔珍記下對方聯繫方式後說:你等消息。然後聯繫了栗子園村支部書記王明說明此事,並告知了王曾禮的電話及微信號。王明書記也是個熱心腸,立即冒雨到村尋找,(因為栗子園村王姓很多,但不同譜)終於在中午時分找到了,馬上拍照老譜20余張發給陝西柞水王曾禮。8月25日,王曾禮又收到大竹山國軍叔的微信,告知兩地均為首遷大竹山芭茅街21世祖雲卓祖後裔,兩地相隔兩千余裡,時跨260餘年的宗親終於找到了。大家當即決定次年清明節前一定去黃梅尋根問祖。當時推選以王曾禮等人作為赴黃梅尋根代表。

2017年3月31日,王曾禮一行終於踏上了千里尋根謁祖之路。傍晚到達大河時,早有記先爺等人在路邊迎接。見面後相互擁抱,挽手走進大河賓館。落座後,雙方急切地拿出家譜,(大竹山家譜是1934年續修的,柞水的支系譜是1916年續修的)交換傳看,發現兩譜輩分排序開頭的八個字均是“傳家詩禮,經世文章”,更是倍感親切。接著便是暢敘家親外徙千里、宗親離散,數百年間的思念之情。接風宴上四世同堂,頻頻舉杯,兩個半世紀後重相聚集,沒有時空隔閡,就像是遠行歸來的家人,真是血濃於水!經眾家親交流確認,當時遷陝共是“家”字輩八人,分別定居於商洛的鎮安縣(1962年拆分為柞水縣)黑龍洞、苦桃溝、沿查溝;安康的旬陽縣仁河口;甯陝縣泰山廟、胭脂壩等地。

根據王曾禮一行的行程安排,4月1日前往鼓角山,拜謁遷梅始祖王鉷公陵寢,2日前往11世祖庚四公陵寢祭奠,途中拜見了兩位世字輩老人。

4月3日,王曾禮一行前往大竹山芭茅街祖居地謁陵祭祖。

在本文結束之際,擬成一聯:

憶當年辭宗廟忍遷陝西悠悠百載思故土

看今朝續家譜終回鄂東迢迢千里認宗親

作者

王健 湖北黃梅人

編 委:陳章華

編 輯:唐亞紅

執行主編:魏鮮紅

主 編:曹錦軍

徵稿啟事

圍爐廣泛徵集黃梅稿件,自然風光、民風民俗,家鄉故事、攝影作品、美術作品、書法作品都可,要求原創首發,文責自負,所有投稿,視作授權圍爐結集出版,其他媒體採用,須給原創作者相應稿費。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眾號:caojingjun19731216

《大美黃梅》 新書出版公告

曹錦軍圍爐繼2016年出版《穿越時空賞黃梅》一書後,再推力作《大美黃梅》一書,已對2015.7——2017.6期間的圍爐優秀作品進行編輯成冊。主要內容是湖北黃梅的厚重文化、風土人情以及美麗風光。體裁有散文、遊記、攝影、美術、書法、詩詞、楹聯等。版面為彩印,價格60元一本(不含快遞費),印數3000本,海內外公開發行。作者有國家級作協會員、文學博士、省市作協、攝協、書協、美協會員、文學愛好者。新書已正式發行!

支付寶:15072733961.請購書者一定要將自己的詳細地址、姓名、郵編、手機號碼以及交易截圖發到15072733961曹錦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