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克服演講恐懼,這裡有些不成熟的小技巧

研究表明,死亡和公眾演講,大部分人選擇還是死了算了。

我比較極端,要麼腦子一片空白,要麼好到爆裂……你呢?【偷笑】

1

練習十遍要講的框架

來自《演講》雜誌網站的文章,文章作者是教育家、公眾演說家喬納森·羅賓內特(Jonathan Robinette),他說,世界上只有兩種演講者,一種是特別緊張的,另一種是假裝自己不緊張的。也就是說,其實所有的演講者都緊張,只不過有人知道怎樣隱藏這種情緒。那我們怎樣才能成為第二種人呢?

先說第一個方法,練習十遍。

這裡指的練習不是讓你演講稿全篇寫下來之後狂背十遍,而是先準備一個好提綱。你需要講哪幾個要點?哪個先講哪個後講?先搭出來整體的結構,再順著這個大框架往裡填入內容。

很多演講者在結構的準備上就有問題,要麼不重視提綱,要麼壓根就沒提綱,也有的寫完提綱就扔一邊兒,或者在演講準備差不多的時候,才把提綱拿出來對一遍收個尾。這樣就大錯特錯了,

提綱一定要好好準備,爛熟於心。

因為熟背整篇演講稿是不現實的,尤其是句與句、段與段的銜接處,你很有可能因為緊張而忘詞,但提綱就相當於腦中有個提詞器,即便忘詞了還可以根據提綱現場發揮。

古人有雲,勤學苦練,並沒有別的捷徑,再聰明的人,也是通過這樣一次又一次的練習走上巔峰了。

準備完提綱之後,那怎麼練呢?

不管你是讀也好,背也好,每準備一遍,

都要做一個記號,比如在紙上畫一道杠。這個過程會有一種儀式感,等你完成了它,就會建立信心、減少焦慮,還可以幫你減少在演講裡出現“嗯、啊”之類的水詞兒和尾音。

2

你是誰不重要,主要的是演講的內容本身

學會轉移聽眾的焦點。

其實人們聽演講的時候,更在意的是資訊內容,而不是誰在演講,所以可以將聽眾的焦點從自己身上轉移開。

作者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方法,

假如你覺得站在舞臺中央開始演講讓你很焦慮,那你完全可以換個方式開始你的演講,比如先站在觀眾席上、或者站在舞臺的幕布後面開場;如果聽眾不多,也可以給每個人發一張調查問卷,這樣他們的注意力會被暫時轉移,你會覺得舒服很多。

但要注意的是,轉移焦點也不能矯枉過正,千萬不能讓輔助的手段吸引了全部焦點,比如投影、幻燈片等等,也不應該回避觀眾的目光接觸。

因為演講是需要交流的,避免成為焦點只是讓你適應舞臺的手段,這個過渡期結束後你還是要走進場,跟大家面對面。

原來如此,我緊張是因為我老擔心我妝沒畫好,衣服沒穿好,我形象出問題……

其實人家根本不看這些~除非我是大明星,恩!明白了!

3

中場休息,給自己喘息充電

在演講進行中設立暫停機制。

什麼意思呢?比如說在籃球比賽裡,為了佈置戰術,或者打亂對手節奏、給隊員一些喘息和重新掌控比賽的機會,教練就會叫暫停。在演講中也可以借鑒這種機制,給自己叫個暫停。

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放幾段小視頻,哪怕只是一個三五分鐘的演講,插一兩個短視頻都是沒問題的,聽眾也不會覺得奇怪,反而會覺得演講更豐富、更立體。

在暫停的時間裡,你可以抓緊時間重啟一下狀態,想想接下來要說什麼,就算真的忘詞了,也可以再看看提綱。

設立暫停機制有兩個好處。

第一,不用苛求自己大段地講述,因為想做一次無比連貫、一氣呵成的演講本來就是非常難的;

第二,也可以減少你在演講開始時的緊張和焦慮,因為你知道接下來有“休息站”,感覺就會好很多。

暫停機制就像是跳傘時的備用傘,你知道有這麼一個備用傘,哪怕用不著,都會覺得安全、有保障。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為了設置休息而休息,要考慮整場節奏。腦子要時刻清醒,下部分要講什麼?而不是,腦子一片空白。

說完要去練習起來,不然都白說。

或者打亂對手節奏、給隊員一些喘息和重新掌控比賽的機會,教練就會叫暫停。在演講中也可以借鑒這種機制,給自己叫個暫停。

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放幾段小視頻,哪怕只是一個三五分鐘的演講,插一兩個短視頻都是沒問題的,聽眾也不會覺得奇怪,反而會覺得演講更豐富、更立體。

在暫停的時間裡,你可以抓緊時間重啟一下狀態,想想接下來要說什麼,就算真的忘詞了,也可以再看看提綱。

設立暫停機制有兩個好處。

第一,不用苛求自己大段地講述,因為想做一次無比連貫、一氣呵成的演講本來就是非常難的;

第二,也可以減少你在演講開始時的緊張和焦慮,因為你知道接下來有“休息站”,感覺就會好很多。

暫停機制就像是跳傘時的備用傘,你知道有這麼一個備用傘,哪怕用不著,都會覺得安全、有保障。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為了設置休息而休息,要考慮整場節奏。腦子要時刻清醒,下部分要講什麼?而不是,腦子一片空白。

說完要去練習起來,不然都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