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清明上河圖》將有18米木雕版

海安60人團隊歷時12年打造,目前進入粗雕尾聲

中國江蘇網4月11日訊 長達18米、重20餘噸,

如巨龍一般的身姿,人物神情栩栩如生、亭臺樓閣鱗次櫛比、大小木船激流勇進、各株樹木迎風搖曳……昨天,記者從元鴻傢俱海安有限公司得知,由該公司設計、製作的18米紅木雕刻《清明上河圖》已進入粗雕的尾聲階段。作為將《清明上河圖》由平面畫卷變為立體模型的一項藝術再創造,該木雕作品之長世間罕有,具有極高的藝術和收藏價值,預計將於2022年完工。

紅木雕刻18米長《清明上河圖》。 仇穩山

因樹制宜

一切設計和製作都是順勢而為

倒春寒的天氣仍然透著絲絲涼意,然而元鴻傢俱海安有限公司的木雕車間內卻是熱火朝天,3位木雕師傅正在一絲不苟地製作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圖》。

作為粗雕階段的造型總設計師,今年50歲的應繼順擁有著30餘年木雕經驗,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木雕老師傅。“這件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圖》選用的是名貴緬甸花梨木,

直徑1.5米,長18米,重20餘噸,僅僅選料就花了兩個月。”採訪中,應師傅多次強調,木雕要隨形就勢,依據材料本身天然形狀或紋理方向,巧加雕琢,“俗話說,七分天成,三分雕刻。每棵樹都有其呈現出來的奇特紋理,需要徹底揣摩、了然於心,然後依樹擬形、就勢而鑿,力求神似。”應師傅告訴記者,由於構思、設計的工程巨大而繁瑣,僅僅開工前的準備工作就花了近一年的時間。

工匠精神

60人團隊歷時12年打造鴻篇巨制

木雕種類紛繁複雜,各大流派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工藝風格。為了打造傳世精品,元鴻傢俱海安有限公司董事長曹雲龍決定精益求精,集眾家所長,廣羅各派名師,採用圓雕、根雕、鏤空雕等多種手法,在緬甸花梨木兩面雕刻,用生動逼真的畫面場景,記錄中國12世紀北宋汴京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態。

“從2010年選料至今,作品製作已經歷時7年,目前粗雕階段已經完成85%,預計年底結束。接下來還有細雕、精雕,以及打磨和燙蠟等步驟,整個作品預計2022年完成,歷時12年,涉及各階段工匠60人。”江蘇元鴻木雕博物館副館長薛明泉告訴記者。

在木雕車間,記者看到每位元木雕師傅身旁的小方桌上,都堆了幾十把大小、形狀各異的刀鑿。薛明泉說,每把刀鑿的作用都不一樣,在雕刻過程中,

需要不斷更換。“做木雕,就是要耐得住寂寞。一簇樹葉得細緻地雕上兩天,人物神情更是耗費時間,有時還要設計放大細節使得表情更豐富,因此這件作品的每個小細節都凝聚著師傅們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