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安徽全椒的 民間傳說

安徽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的由來

文/圖/ 秦 德 著

選稿:中鄉美編輯 陽光人生

文圖編輯:丁錄年 柳絲青青

在“安徽的第一個大文豪”吳敬梓的故鄉全椒縣,有一亙古至今的第一大民俗習慣:每年正月十六這天,

城內萬人空巷, 四鄉八鄰扶老攜幼,傾家出動,從淩晨到子夜,數十萬人爭相到縣城東門外的太平橋上走一趟,放煙花、燃爆竹、燒香燭,摩肩接踵,絡繹不絕,以此祈禱一年風調雨順、逢凶化吉、消災袪病、平平安安。現場人山人海,蔚為壯觀,這就是聞名中外的全椒獨有、中華唯一的傳統民俗“正月十六走太平”。

據民國九年版《全椒縣誌·風土志》記載:

“正月十六日,

傾城士女出遊于東門太平橋,取祓除不祥之意,(《荊楚歲時記》名曰‘走百病’),不知何昉。諺謂之‘走太平’,是日謂之‘太平日’。遊人不遠數十裡而至者,爆竹及鼓吹聲至夜分不絕。”

“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全椒一項重要民俗文化活動,是全椒旅遊的第一張金字招牌,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傳承時間最長的健身走活動,被譽為中華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並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2010年12月,全椒縣“走太平”民俗文化健身走活動,被省體育局授予安徽省全民健身十大品牌之一。

“走太平”作為一種習俗的由來,全椒歷來的“民間傳說”是:東漢建武年間,彭城人(今徐州)劉平出任全椒長(秦、漢法令規定,人口不足萬戶稱長,秩三百石至五百石;逾萬戶稱令,秩六百石至千石。),為官清正,獄無系囚,德化所至,虎皆南渡。政有恩惠,百姓懷感,人或增貲就賦,

或減年從役。有一年大荒,劉平將朝廷撥付可修三十裡大城池的款項用於賑災,余錢僅修了三裡長的小縣城,硬將“城包街”修成了“街包城”,這就是全椒老城反而被市肆包圍的原因,成了古代建城史上一大奇怪現象。劉平因此獲罪罷官,押解京城洛陽砍頭。百姓得知消息後,傾城相送至城東小橋(今太平橋位置),揮淚而別,此日恰為正月十六。此後,每逢此日,全椒百姓必到此橋上焚香燃燭,
祈禱祝願,緬懷劉平,於是漸漸衍化為全椒一大民俗“走太平”,此小橋因此稱作太平橋。也許是因為全椒百姓的祈福保佑,劉平押到京城後,得到大臣鐘離意的幫助,不僅免於治罪,還榮任侍中、宗正之職,位列九卿,名垂青史。

南北朝時,梁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記載,

楚俗以正月十六日為太平日,是日出行,謂之“走百病”,因橋諧音“瞧”,走橋即“瞧病”,是為了消災袪病。這也是根據《漢書》上“天下太平,五穀成熟”和“進業曰登,再登曰平,三登曰太平”之說,沿襲而有此民俗。全椒為楚地,沿襲此習俗已有近兩千年。查“走太平”習俗,南京民國時期,還有餘響;新中國成立後,漸已廢止。黃河以南地區,唯全椒獨存此俗,雖在戰亂、“文革”,也未曾停息。大概是全椒將此楚地共有的風俗,融合于全椒獨特的文化內涵,附著于為民請命的清官劉平,集合了吉祥祈福的心理暗示,而得以流傳不衰,使得全椒“走太平”,成為楚地走太平民俗的“活化石”,也成為中華民俗史上的一大奇觀。

“正月十六走太平”作為全椒縣獨特的民俗、傳統健身走文化和國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廣為人知,影響越來越大,範圍越來越廣。周邊江浙滬、上至京津唐、下至閩粵桂,皆有人專程赴全椒走太平,祈大運。美、澳、意、日、韓、法、德等外國友人也結隊前來,每年參與活動的人數不斷攀升,2017年更是盛況空前,達近六十萬人次。

作者簡介:秦德著,男,安徽全椒人。大學學歷,《西北作家》簽約作家,名列安徽省人才資源庫。現任全椒縣旅遊局副局長,滁州市儒林外史文學藝術協會副會長。曾在《安徽日報》《華東旅遊報》《鳳凰網》《世界作家導刊》《半月談》《人民日報 <時代潮週刊>》等省內外知名報刊發表詩文300餘篇(首)。

本文為中國鄉間美文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大概是全椒將此楚地共有的風俗,融合于全椒獨特的文化內涵,附著于為民請命的清官劉平,集合了吉祥祈福的心理暗示,而得以流傳不衰,使得全椒“走太平”,成為楚地走太平民俗的“活化石”,也成為中華民俗史上的一大奇觀。

“正月十六走太平”作為全椒縣獨特的民俗、傳統健身走文化和國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廣為人知,影響越來越大,範圍越來越廣。周邊江浙滬、上至京津唐、下至閩粵桂,皆有人專程赴全椒走太平,祈大運。美、澳、意、日、韓、法、德等外國友人也結隊前來,每年參與活動的人數不斷攀升,2017年更是盛況空前,達近六十萬人次。

作者簡介:秦德著,男,安徽全椒人。大學學歷,《西北作家》簽約作家,名列安徽省人才資源庫。現任全椒縣旅遊局副局長,滁州市儒林外史文學藝術協會副會長。曾在《安徽日報》《華東旅遊報》《鳳凰網》《世界作家導刊》《半月談》《人民日報 <時代潮週刊>》等省內外知名報刊發表詩文300餘篇(首)。

本文為中國鄉間美文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