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慢閱讀:晚晴名臣張之洞的處世立業格言及其與李鴻章的趣聞

張之洞格言選:

張之洞的“為人之道”:

平生有三不爭:一不與俗人爭利,

二不與文人爭名,三不與無謂人爭氣。

鄙人有見必吐,有疑必爭,有善必從,有錯必改。

鄙人性情,向來專作獨任其難之事,尤專作費力不討好之事。

張之洞的“人才觀”:

駕馭人才之道,患其無欲,苟有所欲,便有可用。

張之洞的“從政之道”:

鄙人立身立朝之道,無台無閣,無湘無淮,無和無戰。其人忠於國家者敬之,蠹於國家者惡之,其事忠於國家者助之,害於國家者攻之。中立而不倚,

論卑而易行。當病而止,而不為其太過,奉公而不為身謀,期有濟而不求名。此則鄙人之學術也。

天下艱巨之事,成效則俟之于天,立志則操之在已民。志定力堅,自有成效可觀。

兵之於國家,猶氣之於人身也。人未有無氣而能生者,國未有無兵而能存者。

張之洞的“文化論”: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中學考古非要,致用為要;西藝非要,西政為要。

振興教育,必先廣儲師範,

師資不敷,學校何以興盛。

讀書不知要領,勞而無功。

窮維古來世運之明晦,人才之盛哀,其表在政,其裡在學。

張之洞的“產業論”:

生齒繁,百物貴,僅樹五穀,利薄不足以為養。古昔之農患惰,今之農患拙。

勸農之要如何?曰講化學。

工為體,商為用。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

號香濤、香岩,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漢族,清代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概括;毛澤東對其在推動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方面所作的貢獻評價甚高,曾說過"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武漢大學)、三江師範學堂(南京大學)、湖北農務學堂(華中農業大學)、湖北武昌幼稚園(中國首個幼稚園)、湖北工藝學堂(武漢科技大學)、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等。
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左為張之洞,右為李鴻章

張之洞的兩段故事:

故事一:

張之洞與李鴻章的微妙關係:

張之洞在政壇上的發跡要晚于李鴻章,兩人雖同為慈禧工作且重用,但是兩人在政見及思想上不一致,曾多有爭執,但是從兩人的私交來看兩人既不是同黨也不是政敵;但從兩人對興辦洋務這一層,這兩人是屬於同一戰線的。李鴻章是洋務派的領頭羊,張之洞是洋務殿軍。從外交方面來看,李鴻章是中法之戰,中日甲午戰中主各,張之洞則主戰。

從各個角度收到的資訊都是兩人關係不融洽,兩人可以算的上是死對頭。洋務運動前,張之洞負責守內陸,李鴻章主要海防。從朝廷的角度更偏向于李鴻章,到後期出面簽約都是李鴻章出面的。後來洋務運動上,張之洞負責重工業,李鴻章負責北洋艦隊。兩人功勞不相上下,地位不相上下,但是李鴻章更深得朝廷的心。然而張之洞有著一顆包容之心,張之洞先前任兩廣總督,後來被調為湖廣總督,這個兩廣總督之職就由李瀚章接替(李鴻章的哥哥)。在交接工作的時候,發現省庫有著200多萬兩的盈餘銀子,而張之洞則慷慨的讓李瀚章用,這讓他很是意外,此後不論是他還是他的弟弟李鴻章都對張之洞有所改觀,李瀚章還幫助張之洞度過了一次彈劾。

故事二:借錢買房

張之洞一輩子清廉,事例很多。早年在北京當官,過生日沒錢,妻子把衣服當了;他到四川當學政三年,離開時沒有盤纏,把書拿到當鋪抵押;在湖北,臘月三十沒錢過年,他把自己的皮袍拿到當鋪抵押;他從武漢到北京去,入閣拜相,要自己買房子住,沒錢,向漢冶萍公司借了銀子,打了借條。(摘自人民網)

故事二:張之洞為何被人稱為“香帥”

“香帥”是時人對於張之洞的一種稱呼,張之洞是晚清名臣,張之洞促進了整個國家的發展,在教育上創辦了多個新式學堂,其學堂涵蓋了各個方面,如有針對普通教育的,有針對軍事教育的,有針對實業教育的,有針對師範教育的,從不同層面培養專業人才。在政治上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政治主張;在工業上,創辦了鋼鐵廠,槍炮廠,煤礦廠,棉紡廠等多個企業促進發展。張之洞不管是在清朝還是在現在都是一位名人,而他有一個稱號更是讓人深深的記住了他,那就是“香帥”,張之洞為什麼被稱為香帥呢?張之洞號香濤,後任總督一職,總督又稱之為帥,所以將兩個一結合就有了香帥這一說法。

香帥這個稱呼的來歷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一部分學者認為香濤是號,而另外一撥則認為是張之洞的表,記載大不相同的,調查其原因研究者認為張之洞有好幾個字,一個是孝達,又字香濤;第二種說法是文獻記載者對於字型大小的看法與觀念不同,所以導致有所偏差。在《張文襄公傳家遺墨》中記載,香濤為張之洞早年時候使用,所以常以香濤,香帥,張香帥等稱呼稱之,還有人稱他為薌濤。不論怎樣,張香帥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名稱與成功的標誌。

圖文源自網路綜合編輯,部分故事摘錄自歷史趣聞網等。

這兩人是屬於同一戰線的。李鴻章是洋務派的領頭羊,張之洞是洋務殿軍。從外交方面來看,李鴻章是中法之戰,中日甲午戰中主各,張之洞則主戰。

從各個角度收到的資訊都是兩人關係不融洽,兩人可以算的上是死對頭。洋務運動前,張之洞負責守內陸,李鴻章主要海防。從朝廷的角度更偏向于李鴻章,到後期出面簽約都是李鴻章出面的。後來洋務運動上,張之洞負責重工業,李鴻章負責北洋艦隊。兩人功勞不相上下,地位不相上下,但是李鴻章更深得朝廷的心。然而張之洞有著一顆包容之心,張之洞先前任兩廣總督,後來被調為湖廣總督,這個兩廣總督之職就由李瀚章接替(李鴻章的哥哥)。在交接工作的時候,發現省庫有著200多萬兩的盈餘銀子,而張之洞則慷慨的讓李瀚章用,這讓他很是意外,此後不論是他還是他的弟弟李鴻章都對張之洞有所改觀,李瀚章還幫助張之洞度過了一次彈劾。

故事二:借錢買房

張之洞一輩子清廉,事例很多。早年在北京當官,過生日沒錢,妻子把衣服當了;他到四川當學政三年,離開時沒有盤纏,把書拿到當鋪抵押;在湖北,臘月三十沒錢過年,他把自己的皮袍拿到當鋪抵押;他從武漢到北京去,入閣拜相,要自己買房子住,沒錢,向漢冶萍公司借了銀子,打了借條。(摘自人民網)

故事二:張之洞為何被人稱為“香帥”

“香帥”是時人對於張之洞的一種稱呼,張之洞是晚清名臣,張之洞促進了整個國家的發展,在教育上創辦了多個新式學堂,其學堂涵蓋了各個方面,如有針對普通教育的,有針對軍事教育的,有針對實業教育的,有針對師範教育的,從不同層面培養專業人才。在政治上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政治主張;在工業上,創辦了鋼鐵廠,槍炮廠,煤礦廠,棉紡廠等多個企業促進發展。張之洞不管是在清朝還是在現在都是一位名人,而他有一個稱號更是讓人深深的記住了他,那就是“香帥”,張之洞為什麼被稱為香帥呢?張之洞號香濤,後任總督一職,總督又稱之為帥,所以將兩個一結合就有了香帥這一說法。

香帥這個稱呼的來歷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一部分學者認為香濤是號,而另外一撥則認為是張之洞的表,記載大不相同的,調查其原因研究者認為張之洞有好幾個字,一個是孝達,又字香濤;第二種說法是文獻記載者對於字型大小的看法與觀念不同,所以導致有所偏差。在《張文襄公傳家遺墨》中記載,香濤為張之洞早年時候使用,所以常以香濤,香帥,張香帥等稱呼稱之,還有人稱他為薌濤。不論怎樣,張香帥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名稱與成功的標誌。

圖文源自網路綜合編輯,部分故事摘錄自歷史趣聞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