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冷知識:中國古代為何把纏足後的小腳稱為“三寸金蓮”?

文|爆炸君

今天爆炸君來給大家講一個重口味的話題,話題的內容是關於“三寸金蓮”。

大家可能都知道,以前的中國有一個陋習,那就是“纏足”。尤其是家裡有上了年紀的老人的朋友都清楚,

纏足帶給老年人的痛苦有多麼大。

先給大家掉個書袋,講講“三寸金蓮”這一名稱的來由。其實這裡的“蓮”指的是裹過的腳。而不同大小的腳是不同等級的“蓮”。具體來說,大於四寸的腳為“鐵蓮”,大於三寸小於四寸的為“銀蓮”。由此可知,三寸的則為“金蓮”了。

那麼中國女性纏足的陋習開始於何時呢?現在許多史學家根據眾多史料考證,初步確定了纏足風俗開始於北宋時期,在此之前,中國的女子是不纏足的。之所以這麼說,也是有詩句為證的。比如古代的一些大詩人就曾大量作詩來詠歎古代女子的雙腳。比如魏晉時期的大詩人謝靈運就作詩:“可憐誰家婦,緣流洗素足”;再比如陶淵明也曾作文:“願在絲而為履,附素足以周旋”。

到了唐代,大詩人李白也作詩:“一雙金齒履,兩足白如霜”;韓愈作詩:“一婢赤足老無齒”……這裡說得都很明白,如果真纏足了,詩人的表達方式就該是另一種詩句了。

但是到了北宋,詩人們關於腳的詩句就變了另一副模樣,中國詩詞史上第一首專詠纏足的詞出自北宋大文豪蘇東坡,

他在《菩薩蠻》中曾這樣寫道:“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淩波去;只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偷立宮樣穩,並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

看見了嗎?“須從掌上看”的腳肯定是經過纏足的。北宋開了一個頭之後,到了南宋,由於“朱子理學”的盛行,纏足更是在各地興起。甚至文人們也玩出了新花樣,他們煞有介事地提出了自己關於小腳的審美,

什麼有“四美”(形、質、姿、神)、“三美”(肥、軟、秀)之類的。說實話多少有些讓人反胃。

纏足到了明代徹底進入了興盛時期。這時候的文人們對裹足的形狀還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三寸金蓮”的說法就是誕生於這個時期。文人們要求腳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還要弓彎,要裹成角黍形狀等種種講究。明末有個殺人成癮的惡魔叫張獻忠,在他率兵屠川的時候曾把四川婦女的小腳都砍了下來,

堆成了“金蓮峰”。

到了清朝,滿清的貴族們崇尚馬上打仗,所以對纏足曾多次明令禁止,但是收效甚微。太平天國時期,也頒佈過類似的法令,但最後也不了了之。自辛亥革命後,一些接受現代化教育的知識女性開始逐漸自覺地放棄了纏足的陋習,但是在中國廣大的農村地區,纏足依舊興盛不衰。直到新中國建立後,纏足的陋習才徹底走進了歷史。(栗強)

纏足依舊興盛不衰。直到新中國建立後,纏足的陋習才徹底走進了歷史。(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