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二戰中日本採取“以戰養戰”來維持戰爭,為何最後還是被拖垮?

二戰歷史照片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整整10年的時間,中國人民英勇頑強的抗日鬥爭,使日軍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打破了日本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侵略計畫,

既牽制了日本的北進,又拖住了它的南進,完全打亂了其在太平洋地區擴張稱霸的整體戰略部署,可見我們大中國是不好欺負的。

日本原本想通過戰爭的掠奪,來彌補自身資源的不足,其結果反而增加了困難,戰爭“將它原有的東西也消耗掉”了。

據統計,自1937年7月發動全面侵華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不到4年半的時間,日軍就耗費軍費達37758億日元,折成戰前(1934—1936年)幣值合計為24481億日元,相當於甲午戰爭以後5次大規模對外侵略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出兵西伯利亞和侵佔我國東北)總支出的4.4倍。

戰前日本蓄勢待發的裝甲車和坦克

隨著戰線延伸,日本國內勞動力和資源嚴重不足。為此,日本政府全面提出了“以戰養戰”的政策。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其主要目的也是奪取美、英、荷等國在太平洋上的利益。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使日本面臨在亞洲及太平洋戰場同時作戰的局面,而這樣需要更多的兵源來充當“炮灰”。當時日本國內城市和鄉村由於成年男子都被徵召當兵,

幾乎很少能有可充任勞動力的男丁。

曾在“太平洋戰場”上稱霸一時的零式戰鬥機

面對勞動力嚴重匱乏的局面,要從正常的管道獲得大量的勞動力已經不可能了。為此,日本當局便試圖通過國內的“義勇奉公”動員國內勞動力從事軍工生產,

另一方面,則採取了“以戰養戰”的政策,利用佔領地俘獲的勞工及其俘虜的戰俘使其從事各種勞役。

可見,“以戰養戰”政策是二戰期間日本用以維繫和擴大戰爭的基本之一。而驅使佔領區的人民強制就勞和充分利用戰爭中獲得的大量俘虜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就成了日本用以維繫和擴大戰爭的必然途徑之一。

但是佔領同樣也要消耗人力物力,獲得的卻不及消耗,這也是日本為什麼被拖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