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四十載博物情,我在川大修文物——記書畫文物修復師霍大清

編者按: 錦江河畔,望江樓旁,她是每個川大學子熟悉的地方,每年9月數千名川大新生一定會慕名來到這裡;她又是許多川大學子陌生的地方,百載的歷史風華流淌著川大的血脈,

萬件的珍藏佳品描繪出天府的神韻,她承載著太多太多的故事想與你訴說......她就是享有“西南最完善之博物館”美譽的四川大學博物館。

一月的川大,冬風凜冽,鐘樓旁枯萎的荷花皺起了眉頭,明遠湖畔婀娜的垂柳收起了枝丫,文華大道深情的銀杏葉依依不捨地落下。

走在路上的人們裹緊衣服圍巾,匆匆趕往室內,關緊窗戶,開啟空調,還身體些許溫暖。 然而,此刻的四川大學博物館文物修復保護中心卻是另一番景象。基本上整個冬天,修復室都敞開著窗戶,一旁的空調也被“閒置”,任憑瑟瑟的寒風破窗而入,坐在窗旁的文物修復師霍大清卻早已習慣,他心無旁騖地忙著手頭的工作。

原來,秋季蚊蟲休眠,字畫不易蟲蛀和黴爛,

這是字畫修復的良好時機;可空調的暖氣常常會讓室內的受熱冷熱不均,對正在修復中的脆弱字畫會有影響,大冬天裡,霍大清決定關上空調,打開窗戶,保持自然的通風透氣。

博物館情緣:從年幼一直到年老

傳統書畫一般創作在宣紙或絹上,

最初作畫的這一部分稱作畫芯,附在畫芯背後的紙就是命紙。發黴、蟲蛀的地方往往就發生在命紙上,要除去這些病灶,修復師必須要把命紙揭下來。揭命紙這是修復古畫中十分重要的工序,需要特別小心,否則極易傷到原畫,這一步全憑手上功夫,只許成功不能失敗。

若遇畫芯破損較大,還需做仔細的挖補、拼接、全色。而全色又包括了補色和接筆,補色是指補全畫芯殘缺、失色處的顏色,

接筆則是補全古畫畫面殘損之處。

全色是一項非常細緻的工作,不僅要求工作人員有純熟的技巧,還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美學修養。這才能把一幅古畫修舊如舊,在畫面上修補的每一筆後,都需要反復端詳,再根據畫面調出其他或深或淺的顏色一一補全。

文物修復也是個修心的過程,一幅古字畫的修復要經過複雜的工序和漫長的週期,至少都需要半個月,有時需要數個月甚至更多。

(字畫修復時所用的畫筆)

四十載情深:我一定盡力做好

過去的39年光影裡,博物館的一景一物都深深烙印在霍大清的心裡,他也數不清自己已經修復了多少件文物。在他的手裡,不論是張大千的名作,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字畫,每一副作品他都會竭盡全力地修復。他說,這就是文物修復師的工作,也是自己的使命和責任。

活到老,學到老,文物修復尤是。在文物修復保護中心,從書櫃到書台、再到書桌桌,層層疊疊地擺滿了書。霍大清的文物修復之路,也是不斷學習之路。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古字畫修復師,需要懂得版本學、印刷史、造紙史、美學、歷史等等各方面知識,還要對中國書畫本身的相關歷史和理論知識有所瞭解。不僅如此,修復極其繁複的細節和程式,環環相扣,還需要超乎想像的愛心、細心、耐心和恒心。

佈滿各種工具的裱裝台(修復台)是他最熟悉的地方,為了修復好一幅古舊字畫,通常一站就是一整天。這對年輕人來說都有些吃力,兩鬢斑白的霍大清早已習以為常。

“川大博物館的所有字畫都屬於國家,當每一副字畫在我的手中,我都要盡我最大的努力地修復,讓它能夠完完整整地繼續傳世。接近四十載的博物館年華,霍大清修復了一大批古舊字畫,清洗去汙、揭背補綴、全色接筆……匠人匠心為古字畫修補光陰,勾連著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摸著破舊的紙張,思緒仿佛穿越到千百年前,感受到每一件文物所凝聚的智慧與精力。”

今天,當我們走進四川大學博物館,在一幅幅字畫前駐足欣賞時,殊不知眼前流傳千年的傳世名作,曾從修復師手中經歷一次次脫胎換骨。許許多多如霍大清這般的幕後工作者們,秉承著赤誠的匠人匠心,讓文物得以“新生”,而文明就在這過程中得以保存、重生、傳承。

他也數不清自己已經修復了多少件文物。在他的手裡,不論是張大千的名作,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字畫,每一副作品他都會竭盡全力地修復。他說,這就是文物修復師的工作,也是自己的使命和責任。

活到老,學到老,文物修復尤是。在文物修復保護中心,從書櫃到書台、再到書桌桌,層層疊疊地擺滿了書。霍大清的文物修復之路,也是不斷學習之路。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古字畫修復師,需要懂得版本學、印刷史、造紙史、美學、歷史等等各方面知識,還要對中國書畫本身的相關歷史和理論知識有所瞭解。不僅如此,修復極其繁複的細節和程式,環環相扣,還需要超乎想像的愛心、細心、耐心和恒心。

佈滿各種工具的裱裝台(修復台)是他最熟悉的地方,為了修復好一幅古舊字畫,通常一站就是一整天。這對年輕人來說都有些吃力,兩鬢斑白的霍大清早已習以為常。

“川大博物館的所有字畫都屬於國家,當每一副字畫在我的手中,我都要盡我最大的努力地修復,讓它能夠完完整整地繼續傳世。接近四十載的博物館年華,霍大清修復了一大批古舊字畫,清洗去汙、揭背補綴、全色接筆……匠人匠心為古字畫修補光陰,勾連著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摸著破舊的紙張,思緒仿佛穿越到千百年前,感受到每一件文物所凝聚的智慧與精力。”

今天,當我們走進四川大學博物館,在一幅幅字畫前駐足欣賞時,殊不知眼前流傳千年的傳世名作,曾從修復師手中經歷一次次脫胎換骨。許許多多如霍大清這般的幕後工作者們,秉承著赤誠的匠人匠心,讓文物得以“新生”,而文明就在這過程中得以保存、重生、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