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東巴紙|一諾承千年的奧秘

來到美麗的彩雲之南,必會到眾所周知的美麗地方——麗江,這裡是神秘的納西族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它所孕育的東巴文化或許是吸引人前來探秘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在東巴文化裡,

東巴紙絕對是一個令人驚奇的藝術。有人說它是世界上最貴的紙,有人說它可以書寫千年的諾言。

手工造紙的“活化石”

東巴紙的創制歷史大約可追溯到唐代南詔時期,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手工造紙,

有人類造紙“活化石”之稱。

雲南省迪慶州三壩鄉白地村是納西族的發源地。這裡由於地處偏遠,與世隔絕,白地納西人千百年來幾乎沒有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原汁原味地保留了祖輩遺留下來的最純正的東巴造紙工藝。

麗江的東巴紙造紙工藝歷史上都是由祭師東巴掌握的,主要用於書寫東巴經。

根據記載,大約在元代,麗江地區已有造紙業,但未有對東巴紙的記錄。因為東巴經一般沒有寫抄書時間,現最早有時間記錄的經文出現於清康熙七年。東巴經卷帙浩繁,至今仍保留有紙 1萬多卷,

分藏於世界許多國家的圖書館和研究機構。

東巴造紙使用純天然的原材料,整個生產過程並不製造任何污染物。

它的主要原料是野生蕘花的樹皮。新鮮樹皮採摘下來以後,剝去黑色外皮,將白色內裡曬乾、撕細,然後用水煮兩個小時,樹皮的纖維就變得綿軟,

好像動物茸毛一樣。再經過敲打,變得更細碎,便可浸泡在木槽中,用手攪散。待木槽撈起,樹皮纖維會均勻地覆蓋在槽底。將槽底扣在平木板上再揭走,紙胚便平整地粘連在木板上。最後曬乾、擀平,一張東巴紙就做好了。

制好的東巴紙呈牙白色,

紙質柔韌且厚實,可兩面書寫;又因為生產週期短,纖維較粗糙,至今仍無法解決印刷難題。有時人們會在最後增加一道用石頭砑光紙面的工序。

東巴造紙術兼具了澆紙法和抄紙法兩大造紙方法的特點,其造紙的全過程都是全天然的材料,而且製作中不會產生任何污染物。

很難想像,在這樣一個工業發達的社會,仍然有人用雙手堅持用幾千年前的古法制作一張紙,這其中蘊含的正是敬畏和堅守。

紙壽千年

東巴紙,是以前納西族東巴祭司用來抄寫東巴經和繪製東巴畫的專用紙張,色彩鮮豔的東巴畫也以其為載體。可以說,上千年的納西文明全附著在一方方堅韌的東巴紙上。

神秘的製作工藝全靠先人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經過熬煮、沉澱、制模、晾曬等工藝,歷經三個月之久。因為手法原始和原料稀缺,東巴紙依舊無法大批量生產,因此東巴紙價格昂貴、流通不廣。

但東巴紙的神奇之處是其他紙張無可比擬的,用東巴紙寫就的書籍,千年不腐,字跡如新。因為作為原料的蕘花樹皮本身是有毒性的,經各道工序去除其絕大部分毒性之後,對人已無傷害,但任何蠹蟲和黴菌都無法在其上生存,所以它可以存放很久不腐東巴紙具有抗蟲、抗蛀的功能,是東巴文字的絕佳載體。

千百年來,書寫在東巴紙上的東巴經,不會因時光流逝而改變,至今顏色依舊,所以納西族民間有“紙壽千年”的說法。

紙壽千年,小心呵護的無非就是一個“信”字—用來抄寫經文,承載的是信仰;用來結盟立契,託付的是信義。何諾可以承千年?

東巴紙典

納西族至今保留著獨特的東巴文字,是現在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東巴文字靈動活潑,襯在古樸的東巴紙上,也是極有韻味的。

一本收集了雲南納西族先民於1000多年前創造的1400多個東巴象形文字的字典,罕見地被稱為 “紙典”,翻開來看,字字如畫,這是一本奇特的書。

這本書是用納西人引以為豪的“永久的東巴紙”印製而成的,因為原料蕘花如今已日漸稀缺,原始的造紙工藝也瀕於失傳,這書也就因紙而貴了。

每一幀淡黃的紙頁間,夾有粗細不勻的白色織物的痕跡,像蠟染粗布中無規則殘留的白色印記。書頁摸上去有棉布的質樸感,每一張厚實得像棉布。

翻動書頁,聽到的不是普通紙的那種輕微的“嘩嘩”聲,而是一種布帛才有的低沉悶實的“沙沙”聲。

《東巴紙典》紙質獨特,文字也很古樸別致,千年的紙配著千年的文字。那是一種如圖似畫的象形文字,是納西族先民在1000多年前觀天地日月、山川鳥獸以造型,再以組合、變體、形聲和轉換等方式創造出來的原始文字。

納西人稱之為 “木石上的痕跡”,這也是當今世界上惟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

這些象形文字像一幅幅寫意的兒童畫,天真爛漫,童趣十足。正是這種人類“童年的文字”,承載著東巴文化的精髓,講述著納西文明的脈絡。

源于自然,還原于自然,作為東巴文字載體的東巴紙,與東巴文化一道綻放異彩。這背後,是納西人對於先人創制文化的堅守,古老生命的延續。

時光不負所有的真心,一諾可以傳千年,還好,它的奧秘在延續著......

很難想像,在這樣一個工業發達的社會,仍然有人用雙手堅持用幾千年前的古法制作一張紙,這其中蘊含的正是敬畏和堅守。

紙壽千年

東巴紙,是以前納西族東巴祭司用來抄寫東巴經和繪製東巴畫的專用紙張,色彩鮮豔的東巴畫也以其為載體。可以說,上千年的納西文明全附著在一方方堅韌的東巴紙上。

神秘的製作工藝全靠先人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經過熬煮、沉澱、制模、晾曬等工藝,歷經三個月之久。因為手法原始和原料稀缺,東巴紙依舊無法大批量生產,因此東巴紙價格昂貴、流通不廣。

但東巴紙的神奇之處是其他紙張無可比擬的,用東巴紙寫就的書籍,千年不腐,字跡如新。因為作為原料的蕘花樹皮本身是有毒性的,經各道工序去除其絕大部分毒性之後,對人已無傷害,但任何蠹蟲和黴菌都無法在其上生存,所以它可以存放很久不腐東巴紙具有抗蟲、抗蛀的功能,是東巴文字的絕佳載體。

千百年來,書寫在東巴紙上的東巴經,不會因時光流逝而改變,至今顏色依舊,所以納西族民間有“紙壽千年”的說法。

紙壽千年,小心呵護的無非就是一個“信”字—用來抄寫經文,承載的是信仰;用來結盟立契,託付的是信義。何諾可以承千年?

東巴紙典

納西族至今保留著獨特的東巴文字,是現在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東巴文字靈動活潑,襯在古樸的東巴紙上,也是極有韻味的。

一本收集了雲南納西族先民於1000多年前創造的1400多個東巴象形文字的字典,罕見地被稱為 “紙典”,翻開來看,字字如畫,這是一本奇特的書。

這本書是用納西人引以為豪的“永久的東巴紙”印製而成的,因為原料蕘花如今已日漸稀缺,原始的造紙工藝也瀕於失傳,這書也就因紙而貴了。

每一幀淡黃的紙頁間,夾有粗細不勻的白色織物的痕跡,像蠟染粗布中無規則殘留的白色印記。書頁摸上去有棉布的質樸感,每一張厚實得像棉布。

翻動書頁,聽到的不是普通紙的那種輕微的“嘩嘩”聲,而是一種布帛才有的低沉悶實的“沙沙”聲。

《東巴紙典》紙質獨特,文字也很古樸別致,千年的紙配著千年的文字。那是一種如圖似畫的象形文字,是納西族先民在1000多年前觀天地日月、山川鳥獸以造型,再以組合、變體、形聲和轉換等方式創造出來的原始文字。

納西人稱之為 “木石上的痕跡”,這也是當今世界上惟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

這些象形文字像一幅幅寫意的兒童畫,天真爛漫,童趣十足。正是這種人類“童年的文字”,承載著東巴文化的精髓,講述著納西文明的脈絡。

源于自然,還原于自然,作為東巴文字載體的東巴紙,與東巴文化一道綻放異彩。這背後,是納西人對於先人創制文化的堅守,古老生命的延續。

時光不負所有的真心,一諾可以傳千年,還好,它的奧秘在延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