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秦思達醫生:參加抗癌新藥臨床試驗是當“小白鼠”嗎?

近年來,我國的腫瘤防治事業發展日新月異,所獲成果精彩紛呈。

許多抗腫瘤新藥,尤其是靶向治療藥物頻頻出現,不僅有效地降低了藥物的毒副作用,而且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時間。在許多國際腫瘤學術會議上,越來越多聽到“中國好聲音”。這不僅是我國專家學者為推進腫瘤事業發展作出的努力,其實也少不了每一位臨床試驗參與者的貢獻。這些成果將為更多的腫瘤患者帶來福音。

然而,在腫瘤藥物治療快速發展的今天,

仍有許多老百姓認為,參加臨床試驗就是當“小白鼠”,成為“試驗品”。表面上看,似乎有道理,因為都是試驗物件,都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目的是為醫學發展做奉獻。但是,如果僅這樣簡單地理解,那就很少有人願意去做“小白鼠”,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為醫學發展做貢獻。事實上,在歐美國家的大型癌症研究中心,許多患者會主動向醫生詢問:自己能否加入臨床試驗?難道歐美國家的患者都“不怕死”,
更有“奉獻”精神嗎?或者因為窮的治不起,只得通過參加臨床試驗獲得免費治療。事實並非如此。主要原因還是他們對“臨床試驗”有更加正確的認識。

的確,和小白鼠類似,參與臨床研究都是試驗物件,試驗結果會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但臨床試驗的患者所接受的藥物治療,是進行細胞學、動物學等一系列的實驗後,經過極為嚴格的評估,基本認為治療結果有效的治療方式。

並且使用劑量遠低於動物實驗,特別還明確了藥物的作用機制。目前在我國臨床試驗中所使用的藥物,許多都是國外臨床研究已取得可靠療效並且毒副作用較低的藥物,比如治療肺癌的TKI類靶向藥物和PD-1/L-1抑制劑等藥物。這些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大規模人群試驗,驗證那些國外新藥是否適合國人使用,選擇更加有效的治療方式,抑或尋找更合適的治療人群。
當然對於患者本人,或許是獲得一次新生的機會。

雖然臨床試驗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醫學的發展,但首先要保護好患者的權益。因此,參與臨床試驗的患者享有自主選擇權,也可中途退出臨床試驗,甚至在初步研究結果明確後,可退出試驗選擇更有效的其他治療方式。這也是為何許多靶向藥物研究中,疾病進展時間有顯著性差異,而總生存時間沒有顯著性差異。

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研究初步結果公示後,患者改變了原先的治療,選擇了更有效的治療方式。此外,臨床試驗必須通過倫理委員會的嚴格審查,該委員會由醫學專業人員、法律專家及非醫務人員共同組成,對研究者及申辦者的資質、工作經驗以及試驗方案的科學性進行審核及監督,審查會把受試者的安全、健康和權益放在首位。參加臨床試驗還可以得到相應的補償,不僅可以免除數十萬元的治療費用,而且可以免費進行相關檢查,有的還可以得到交通費、營養費等補助,這也是吸引受試者的因素之一。總之,對於某些惡性腫瘤患者,參與臨床試驗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版權聲明版權屬腫瘤資訊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內容,須獲得授權,且在醒目位置處注明“轉自:良醫匯-腫瘤醫生APP”。

不僅可以免除數十萬元的治療費用,而且可以免費進行相關檢查,有的還可以得到交通費、營養費等補助,這也是吸引受試者的因素之一。總之,對於某些惡性腫瘤患者,參與臨床試驗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版權聲明版權屬腫瘤資訊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內容,須獲得授權,且在醒目位置處注明“轉自:良醫匯-腫瘤醫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