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滴滴和ofo風波印證一條產品鐵律:出場順序很重要!

幾年前,迅雷鄒勝龍在《南方週末》逼問之下有段刻薄而友盡的毒舌:“我要感謝魔獸世界,

當年迅雷被網際快車壓制的時候,網際快車創始人侯延堂迷戀魔獸世界,停止更新軟體長達一年,市場份額被迅雷快速佔領。”

在1年等於1個世紀的互聯網時代,潛力公司變身巨頭的最重要因素是時機。

如今,這一幕正在共用單車行業上演。滴滴與ofo關係微妙,近期又將小藍擁入懷中,還要推出自營產品,顯然是要把共用單車如網約車一般平臺化。

但最值得關注的不是滴滴的撒幣方式,而是為什麼在此時發力?

這與滴滴的戰略態勢有關。

滴滴的大戰略原有一明一暗兩條主線:

遠期目標大家約略猜得到,就是新能源、智慧駕駛和智慧交通,基本特點是投資多、週期長、見效慢,需要多場景驗證,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可見的和潛在的對手多到可怕。

但滴滴5年拿到超200億美元的融資,估值超過480億的Uber,在全球獨角獸中名列前茅,說明資本市場在出行革命中真正看好的不是生產實體和技術方案商,而是場景運營方。

滴滴的近期目標是一站式出行全平臺,從公開資料來看,去年為4.5億用戶提供了74.3億次的出行服務,日訂單在2000萬以上。滴滴在各時期都面臨不同友商的騷擾和挑戰,

從快的到Uber,從滴答到美團,但市場份額格局並未發生大的變化。

能將遠近目標串連起來的唯有不斷提升的訂單和GMV,在遠期場景建立壁壘之前,滴滴需要在現有的運營場景中證明自己的實力,最有效的手段當然是填充和擴張場景,用程維的話說:滴滴的主場比賽已經打完,接下來是客場。

這也決定了滴滴120億美元現金儲備的主要用途。

滴滴手裡有130多項公開專利,

去年耗資千萬美元從臺灣神達手裡拿到29項美國和35項歐洲專利,主要是為了規避海外擴張的智慧財產權風險。滴滴有很多在研項目,但作為生產力變現有一定距離,真正花了大錢的是場景並購。

滴滴的投資收購著眼於四個出發點:

首先是擁有高頻場景,比如ofo、小藍、考拉、車來了等等;

其次是戰略卡位,比如對餓了麼的投資;

然後是海外拓展,比如對99就從投資發展到收購,還有Lyft、Ola、Grabs等等;

最後是資源配置,如一九付、保險經紀以及金融租賃公司等等。

共用單車之所以成為重點,是因為它的規模和高成長性。

網約車和共用單車在3公里以下的短途需求中有交叉,但新政限制了供給,推動滴滴的運力向中高端、長距離轉移,因此二者的平行競爭並不激烈,反而是共用單車訂單可以在規模上對出行體量進行補充。

所以,滴滴在這個階段全力啟動共用單車是出場順序決定的,也是在合適的時機做自己該做的事。

ofo面臨的是另一種態勢。

最近一兩年的快速發展證明共用單車是有效剛需,ofo和摩拜的雙寡頭格局基本形成,迅速躋身中國五大互聯網交易平臺(另外三家是淘寶、滴滴、美團),背後分別有阿裡和騰訊,幾乎具備了成功創業公司的全部條件。

複雜在於ofo深陷騰訊、阿裡和滴滴的三角搏奕,中間還夾著朱嘯虎。

有消息說,朱嘯虎已經將手頭的ofo股份作價30多億美元轉讓給了阿裡,無論真假與否,並不算黑ofo的依據,原因很簡單。

朱嘯虎雖然投了一票明星級創業公司,卻無1家成功IPO,朱嘯虎從來就不是依靠傳統的價值投資賺錢,從天使到A輪、B輪等等再到上市的漫長等待不再是風投的最高效玩法,對於那些持續融資的公司來說,資本運作早就有了擊鼓傳花的做局辦法,只要有人入場就能解套,不上市一樣可以賺到大錢。

所以朱嘯虎就算退出ofo也只是他的個性玩法,同時也說明騰訊、阿裡和滴滴在共用單車行業的競爭激烈到了白熱化的程度。

從之前的朋友圈互懟就可以看出,馬化騰對摩拜的維護到了不遺餘力的程度,除了資金支援,微信的頂級入口資源都在進行導流。

阿裡的情況比較特殊。

此前美團王興到訪杭州總部,試圖學步滴滴同時得到騰訊和阿裡的支持,但被馬雲拒絕了。在阿裡內部,對滴滴快的合併的評價有存在爭議。

取而代之的是馬雲對ofo的兩次投資,不過阿裡資本進入較晚,占比不高,所以又加持了哈羅單車和永安行,但兩家規模有限,去年7月E輪融資時,ofo的估值是永安行的10倍,因此從朱嘯虎手裡接過ofo是合理的選擇。

在阿裡的規劃中,共用單車這樣的高頻平臺正好嫁接共用汽車之類的低頻業務,這對螞蟻金服的場景擴張有重要意義,也能把阿裡投資的小鵬汽車串連起來,特別是當騰訊控制的威馬汽車也投資了哈羅單車,要一起做GETnGO共用汽車平臺的時候。

不想重蹈覆轍的阿裡幾乎沒有選擇。

相比之下,滴滴和ofo的矛盾聚焦於兩點:

對滴滴來說,它希望對ofo抑制不符合雙方利益的擴張衝動。對ofo來說,它需要阿裡和滴滴雪中送炭且不存非份之想,如何讓對方認識到這一點是當務之急。

滴滴和ofo的爭執本質上是各自的出場順序決定的。

移動出行的核心是場景、GMV和想像空間。早一步出場的網約車讓滴滴搶到先機,但新政重新定義了需求和供給,限制了增量空間,共用單車反而從中受益,釋放了一個更龐大的短途需求。

網約車與共用單車的銜接可以實現移動出行的全場景、全流程圍合,加上已有的公交出行,基本完成了對用戶出行遠項的全面霸屏。

在具體策略上,滴滴試圖搭建的是一個自營品牌+協力廠商的平臺。

其中協力廠商按滴滴的說法會有ofo,而實際執行上看不出來,因為參考小藍單車去年資料,運營車輛只有23.5萬,在全國1600萬共用單車中占比很小,因此滴滴有意在今年投放600萬輛新車,這在競爭高☆禁☆潮已過的今天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

那麼雙方的關係會如何發展?

其實只要ofo的野心不是太大,雙方的根本利益還是一致的,滴滴對ofo的持股比例是25.32%,是創始團隊外最高的,朱嘯虎的金沙江只有5.83%,即使被阿裡收入囊中也不會改變固有格局,徹底破裂對誰都沒有好處。

戴威曾說:“感謝資本,但也希望資本理解創業者的理想和決心,”這話之于程維應該比朱嘯虎更深刻的理解。張愛玲說過:“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滴滴和ofo的出場順序決定了命運,但千萬別走到《前任3》所描繪的那一幕:“一個以為不會走,一個以為會挽留。”

反而是共用單車訂單可以在規模上對出行體量進行補充。

所以,滴滴在這個階段全力啟動共用單車是出場順序決定的,也是在合適的時機做自己該做的事。

ofo面臨的是另一種態勢。

最近一兩年的快速發展證明共用單車是有效剛需,ofo和摩拜的雙寡頭格局基本形成,迅速躋身中國五大互聯網交易平臺(另外三家是淘寶、滴滴、美團),背後分別有阿裡和騰訊,幾乎具備了成功創業公司的全部條件。

複雜在於ofo深陷騰訊、阿裡和滴滴的三角搏奕,中間還夾著朱嘯虎。

有消息說,朱嘯虎已經將手頭的ofo股份作價30多億美元轉讓給了阿裡,無論真假與否,並不算黑ofo的依據,原因很簡單。

朱嘯虎雖然投了一票明星級創業公司,卻無1家成功IPO,朱嘯虎從來就不是依靠傳統的價值投資賺錢,從天使到A輪、B輪等等再到上市的漫長等待不再是風投的最高效玩法,對於那些持續融資的公司來說,資本運作早就有了擊鼓傳花的做局辦法,只要有人入場就能解套,不上市一樣可以賺到大錢。

所以朱嘯虎就算退出ofo也只是他的個性玩法,同時也說明騰訊、阿裡和滴滴在共用單車行業的競爭激烈到了白熱化的程度。

從之前的朋友圈互懟就可以看出,馬化騰對摩拜的維護到了不遺餘力的程度,除了資金支援,微信的頂級入口資源都在進行導流。

阿裡的情況比較特殊。

此前美團王興到訪杭州總部,試圖學步滴滴同時得到騰訊和阿裡的支持,但被馬雲拒絕了。在阿裡內部,對滴滴快的合併的評價有存在爭議。

取而代之的是馬雲對ofo的兩次投資,不過阿裡資本進入較晚,占比不高,所以又加持了哈羅單車和永安行,但兩家規模有限,去年7月E輪融資時,ofo的估值是永安行的10倍,因此從朱嘯虎手裡接過ofo是合理的選擇。

在阿裡的規劃中,共用單車這樣的高頻平臺正好嫁接共用汽車之類的低頻業務,這對螞蟻金服的場景擴張有重要意義,也能把阿裡投資的小鵬汽車串連起來,特別是當騰訊控制的威馬汽車也投資了哈羅單車,要一起做GETnGO共用汽車平臺的時候。

不想重蹈覆轍的阿裡幾乎沒有選擇。

相比之下,滴滴和ofo的矛盾聚焦於兩點:

對滴滴來說,它希望對ofo抑制不符合雙方利益的擴張衝動。對ofo來說,它需要阿裡和滴滴雪中送炭且不存非份之想,如何讓對方認識到這一點是當務之急。

滴滴和ofo的爭執本質上是各自的出場順序決定的。

移動出行的核心是場景、GMV和想像空間。早一步出場的網約車讓滴滴搶到先機,但新政重新定義了需求和供給,限制了增量空間,共用單車反而從中受益,釋放了一個更龐大的短途需求。

網約車與共用單車的銜接可以實現移動出行的全場景、全流程圍合,加上已有的公交出行,基本完成了對用戶出行遠項的全面霸屏。

在具體策略上,滴滴試圖搭建的是一個自營品牌+協力廠商的平臺。

其中協力廠商按滴滴的說法會有ofo,而實際執行上看不出來,因為參考小藍單車去年資料,運營車輛只有23.5萬,在全國1600萬共用單車中占比很小,因此滴滴有意在今年投放600萬輛新車,這在競爭高☆禁☆潮已過的今天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

那麼雙方的關係會如何發展?

其實只要ofo的野心不是太大,雙方的根本利益還是一致的,滴滴對ofo的持股比例是25.32%,是創始團隊外最高的,朱嘯虎的金沙江只有5.83%,即使被阿裡收入囊中也不會改變固有格局,徹底破裂對誰都沒有好處。

戴威曾說:“感謝資本,但也希望資本理解創業者的理想和決心,”這話之于程維應該比朱嘯虎更深刻的理解。張愛玲說過:“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滴滴和ofo的出場順序決定了命運,但千萬別走到《前任3》所描繪的那一幕:“一個以為不會走,一個以為會挽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