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個民族的身份證最容易被認錯,曾被稱為河南人,首領卻叫青海王

祖國的青藏高原,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了藏族,還有漢族、羌族、蒙古族、回族等諸多少數民族,其中有一個民族的來源,非常奇特。

它就是土族,主要分佈在青海、甘肅甘南,

人口約30萬人。

據學術界比較認同的一個觀點,土族起源於吐谷渾。

這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民族,也曾被稱為"河南人"。

吐谷渾其實本來是個人名。

1700多年前,現在的大城市遼寧鐵嶺,當時還是一片綠油油的草原,慕容鮮卑聚居於此。慕容鮮卑的首領自稱是"慕二儀之道,繼三光之容",因此以"慕容"為稱號,稱慕容單于,就是那位"南喬峰,北慕容"慕容複的祖先。

那時正是十六國時期,北方的馬背民族鮮卑、匈奴、羌、氐、羯等呼嘯而來,在中國北方先後建立了十六個小國家。慕容鮮卑也建立了好幾個燕國,就是不知道哪個是慕容複要光復的大燕國。

慕容單于涉歸有兩個兒子,吐谷渾是庶長子,慕容廆是嫡子。西元284年慕容廆繼任了可汗之位。

不久之後,因為兄弟二人所轄部落的馬群在草場上爭鬥,二人為此發生爭執,吐谷渾一氣之下,發誓:"我要離你一萬里!"

於是他就率領自己的部眾一路向西,竟然從東北來到了青海紮下根來。這一路,一走就是30年,堪稱一次充滿奇跡的民族遷徙,從此這一支慕容鮮卑就被稱為吐谷渾。

史書記載,留在遼西的弟弟慕容廆也很後悔,親自創作《阿幹歌》,"阿幹"是鮮卑語"哥哥"的意思,表達對哥哥吐谷渾的思念,定為大燕國"國歌",要求在重要場合演奏。

"阿幹西,我心悲,阿幹欲歸馬不歸。

為我謂馬何太苦? 我阿幹為阿幹西。

阿幹身苦寒,辭我大棘住白蘭。

我見落日不見阿幹。

嗟嗟!人生能有幾阿幹!"

可惜吐谷渾再也聽不到這歌聲了,他帶著部眾一路跑到了青海,驅趕了當地的羌族部落,紮下根來,他本人活了72歲,留下了60個兒子。長子吐延繼位後,與慕容鮮卑徹底斷絕了關係,把姓氏改成了吐谷渾,以父親為始祖,於是他們建立的國家也號稱"吐谷渾",附近的羌族人仇視他們,稱之為"阿柴虜"。

漢人建立的南朝則稱之為"河南國",吐谷渾人也被稱為"河南人。"

吐谷渾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這也是繼承了慕容鮮卑善於養馬的習慣,青海湖裡那時有很多小山,冬天結冰的時候,吐谷渾人把優良的本地雄馬踩著冰放進小山上,然後再放入從波斯引進的母馬。第二年春天,母馬們生下來小馬,長大後高大神駿,耐勞耐寒,能日行千里,號稱"青海驄",又稱為"龍種馬"。

憑藉強大的騎兵,吐谷渾在周邊強族林立的局面下,竟然一直延續了400年,到了唐朝,依然是中原王朝的勁敵,被唐朝皇帝封為"青海王"。 

唐代詩人王昌齡《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描寫的就是唐朝軍隊與吐谷渾作戰的情景。

後來,吐谷渾被吐蕃滅國,大部分歸順唐朝,小部分留在故土繁衍生息,成為今天的土族。

"土族"與"土家族"僅有一字之差,身份證經常被認錯!

明朝安塞王樗齋《靈州社學記》明確記載靈州土族:"唐嘗徙吐谷渾居之,至宋僭有於拓拔氏,為其河南九州之一。大明有天下,既徙其部落于關右,苗裔之存者,俾雜戍卒以居,而統之於千夫長。"其銘文中亦稱其人"鮮卑衣裔,耕牧其俗"。

土族至今傳唱一首古老民歌,名叫《鮮卑山之歌》

哎,鮮卑之山喲,鮮卑山頭上頂的是什麼?

哎,鮮卑之山喲,鮮卑山頭上頂的是威嚴的天帝;

哎,鮮卑之山喲,鮮卑山額上供奉的是什麼?

哎,鮮卑之山喲,鮮卑山額上供奉的是眾多的神靈;

哎,鮮卑之山喲,鮮卑山眼裡見的是什麼?

成為他們對慕容鮮卑永遠的追憶。

第二年春天,母馬們生下來小馬,長大後高大神駿,耐勞耐寒,能日行千里,號稱"青海驄",又稱為"龍種馬"。

憑藉強大的騎兵,吐谷渾在周邊強族林立的局面下,竟然一直延續了400年,到了唐朝,依然是中原王朝的勁敵,被唐朝皇帝封為"青海王"。 

唐代詩人王昌齡《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描寫的就是唐朝軍隊與吐谷渾作戰的情景。

後來,吐谷渾被吐蕃滅國,大部分歸順唐朝,小部分留在故土繁衍生息,成為今天的土族。

"土族"與"土家族"僅有一字之差,身份證經常被認錯!

明朝安塞王樗齋《靈州社學記》明確記載靈州土族:"唐嘗徙吐谷渾居之,至宋僭有於拓拔氏,為其河南九州之一。大明有天下,既徙其部落于關右,苗裔之存者,俾雜戍卒以居,而統之於千夫長。"其銘文中亦稱其人"鮮卑衣裔,耕牧其俗"。

土族至今傳唱一首古老民歌,名叫《鮮卑山之歌》

哎,鮮卑之山喲,鮮卑山頭上頂的是什麼?

哎,鮮卑之山喲,鮮卑山頭上頂的是威嚴的天帝;

哎,鮮卑之山喲,鮮卑山額上供奉的是什麼?

哎,鮮卑之山喲,鮮卑山額上供奉的是眾多的神靈;

哎,鮮卑之山喲,鮮卑山眼裡見的是什麼?

成為他們對慕容鮮卑永遠的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