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T型格局下 以OPPO為代表的手機企業如何生存

2017年,中國互聯網行業和零售行業出現了一個熱詞“新零售”,傳統管道企業希望借助互聯網來迅速提升銷售效率,紛紛進行新零售佈局,然而企業快速的線下滲透,依然改變不了2017年高開低走的市場趨勢。

特別是近年來一直風調雨順的手機行業,也在悄然聲息的發生了變化。

關注智慧手機市場的人應該知道,2017年經過一輪市場洗牌之後,手機市場已明顯從原來的“倒三角”演變成了如今的“t”型格局,頭部品牌華為、oppo、vivo、小米位居第一梯隊,

一加、金立等品牌緊隨其後,位居第二梯隊。

據idc報告顯示,2017年第二季度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為3.416億部,同比下滑1.3%,環比下滑0.8%。不過,三季度略微出現反彈,但是僅同比增長了2.7%,遠低於各家手機企業年初的樂觀預期。在外界看來,手機市場似乎遇到了“天花板”,

但是不是每一個企業都是這樣呢?

根據賽諾公佈的資料,在行業整體遇冷的情況下,排名全球第四位的oppo仍在保持增長,包括國內與國際都在增長,與oppo之前的預期比較接近。2016年oppo手機出貨超過1億台,2017年肯定也會超過這個數字。之前有消息稱2017年oppo的全球出貨量將會超過1.2億台左右,其中中國市場同比增長超過10%,海外市場同比增長超過30%。

2017年12月份,也傳出oppo已經在日本成立了分公司,

並在日本橫濱建立了全球第六大研發中心。而在1月底,oppo還將推出幾款中高端市場定位的手機,逐步打開日本手機市場。很多人認為,日本是一塊難啃的骨頭,以oppo現在的品牌地位和影響力,進軍日本的時機剛剛好。

其實早在上海旗艦店開業期間,oppo副總裁吳強就已經透露,oppo有了進軍日本、俄羅斯等市場的意願,據悉,目前在俄羅斯市場,oppo的表現也可圈可點,據俄羅斯當地it媒體透露,

it expert magazine近日為oppo頒發了2017年度智慧手機30000盧布價位段賣得最好的手機,足見這股“冷潮”並未對oppo產生影響。

國產手機出海頗受市場考驗,不僅要面對海外政府的監控,還需要考慮當地消費者的需求和國情,如今oppo能在澳大利亞、巴基斯坦、俄羅斯等海外市場取得當地年輕人的認可,

實屬不易。

同時,也不難看出,t型市場下,頭部品牌的生存之道各有不同,雖競爭激烈,但強大的品牌積澱依然能成為持續暢銷的一柄利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