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游隼》十年如一日的追逐,渴望成為鷹的執念

《游隼》

作者:(英)J.A.貝克

譯者:李斯本

版本:全本書店|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7年8月

李斯本,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文學學士,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傳播學碩士。曾遊歷包括南極、北極在內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

J.A.貝克,原名約翰·亞曆克·貝克,英國作家,憑藉《遊隼》獲得1967年的達夫·庫珀獎。他一生都生活在當時的英國鄉下小鎮切姆斯福德,僅寫過兩本書,全都圍繞埃塞克斯的鄉村。後因類風濕關節炎引發癌症,於1987年12月26日去世。

致敬辭

這是一部關於一個人如何成為一隻鳥的自然觀鳥筆記。英國作家J.A.貝克一連十年,始終追隨著遊隼的身影,他穿過霧靄的樹林,跋涉寒冬的江河,

在十年寒暑中望向天空,以極其精准和動人的筆觸,記錄下這群生靈的活動和身姿。貝克的文字有如攫住人心的利爪,從自然的開闊和暴力中,萃取人類世界所匱乏的美與純粹,召喚讀者去關注和欣賞。

這也是一曲吟唱給一種行將滅絕的生物的哀歌。戰爭與工業成為遊隼最後安息的荒塚,自由的生靈最終難逃人類的自負。貝克的追尋和記錄,見證了一個人以謙卑敬畏之心為起點,

渴望成為人之外的存在的漫漫征途。我們致敬這部書寫孤獨和渴求的自然之作,正因其十年如一的忠實與虔誠,才使人類得以聆聽自然的悲憫與渴望,同時認清自身的貪念與逐求。

這本書

“將大自然的溫情脈脈與冰冷暴戾盡數告知”

新京報:《游隼》的作者J.A.貝克一生就出版過兩本書。這本《游隼》成了少數人的經典和讀者中游走的秘密。從閱讀和翻譯原作的體驗來看,

是什麼樣的特質使得這本書能夠傳世至今,並受到諸如自然作家巴里·洛佩茲、著名導演沃納·赫爾佐格的極高讚譽?

李斯本:首先還是貝克的語言風格。他恣意隨性地打破了英語世界裡動詞、形容詞、名詞的邊界,用渾然天成的想像力和密集的比喻,幾乎做到了讓每一個句子都富有畫面感,每一頁都充滿目不暇接的飛翔的幻象。儘管距離翻譯這本書已過去多時,

我想起這些文本還是很驚羨,驚羨一個人竟真的可以打破語言的匱乏和蒼白,用一種全然自我,甚至可以說是任性的寫作方式,將大自然的溫情脈脈與冰冷暴戾盡數告知。這個大自然有溫度也有痛感,令人無限渴求又使人萬千恐懼,哪怕是對巴里·洛佩茲、沃納·赫爾佐格這樣卓越的創作者而言,也是寥若晨星的動人篇章吧。

如果它只是一本極盡筆墨的自然筆記,或許還不致成為傳世的經典。為它點睛的,我想恰恰是大多數自然筆記力求避免的“主觀”,即執筆者浸染于自然萬物裡的愛與怨憎,以及那份將生命、靈魂盡托于遊隼的孤獨和熱切。就像貝克在開篇裡提到的,“觀測者的情感也同樣是重要的資料,我必如實記載”。從秋天到春天,他的希冀,他的不舍,他的那些抱怨、寂寞,突然而來的狂喜,迅速燃盡的激情——歸根結底,他渴望成為一隻鷹而不得的熱烈與絕望,雖極其克制,卻讓這本書在客觀的記錄之上,多了一份悠長而悲涼的情感力量,五十年來,不能忘懷。

新京報:將這樣一本自然觀鳥日記譯介給中國的讀者,有什麼樣的現實意義或閱讀價值?

李斯本:《遊隼》是一本日記,雖經過貝克略顯偏執的提煉和編組,但成型之初,它就是一本沒有什麼目的、不為誰而寫的觀鳥日記。你在書裡找不到一個人的野心,只有一個默默消失於世的人留下的對不可及之物的癡迷。如果說有什麼現實意義的話,大概就是這份堅定到超然的純粹,讓人能夠暫時遠離一個充滿了意圖、方法和利害得失的世界。人的心中大多懷揣著這樣的東西,才不至心如死灰。游隼之於貝克如此,之於今天的中國讀者來說,希望也是一份寬慰。

這個人

“貝克是一個寂靜主義者”

新京報:英國作家J.A.貝克與林中的遊隼、飛禽共處,以人類的視角觀望自然,並渴求成為自然的一部分,成為這本書最大的亮點。根據你的瞭解,作者的什麼寫作方式或個人經歷尤其吸引你?

李斯本:或許難以置信,但《遊隼》出版五十年來,關於貝克的生平還沒有一個眾口一致的標準答案。不同年份的英文版序言中關於作者本人的基本資訊都有所出入,國外最新的書評和即將出版的新書裡又將有些許增改。而如果完全按照貝克本人的意願,我們至今連他的本名:約翰·亞曆克·貝克,都不會知曉。也部分因為這個原因,我在譯後記裡說他是一個寂靜主義者。寂靜不是虛無。這個活著時默默無聞、死後也無意留下名字的人,擁有過比我們大多數健全的人更加真實、更加徹底的生命,體驗過我們一生從未敢想像過的癡迷與羈絆。只是,無論是十年如一日的追逐,還是渴望成為一隻鷹的執念,都是一個人的耀眼,一個人的隕落。孤獨又完滿。我很羡慕。

這一年

“翻譯這本書,讓我又重新‘活’了過來”

新京報:在翻譯《游隼》這本書的過程中,你經歷了怎樣的心理轉變或心路歷程?在過去的一年中,你個人的生活、翻譯之路有了什麼樣的變化?

李斯本:翻譯這本書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我總覺得自己能神奇地“遇見”昨天剛剛譯過的內容,幾乎要確信是命運使然。後來才明白,根本不是我真的“遇見”了什麼,它們一直在我生命裡好好地存在著,只是不知在忙些什麼的我,從來與它們是隔斷著的,與晚霞、地平線、春天的新草、太陽照在眼瞼上的溫熱,長久地隔斷著。我想,所謂自然文學,不是告訴我們遙不可及的地方發生了什麼,而是讓你看見自己的生命,那生命就大方裸☆禁☆露在點點滴滴的尋常之物中,比如“冬天的傍晚,在清冷而變幻莫測的微光裡,你能清晰地看見光線在燃燒、剝落,如雪花般紛紛揚揚,向西墜落”。說起來,是翻譯這本書,讓我又重新“活”了過來。

答謝辭

對很多人來說,J.A.貝克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如果要介紹這位作者和這本書,我大概會說,J.A.貝克是一個沒有專業鳥類學知識背景、厭棄人世、高度近視,還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而行動不便的作者,而《遊隼》是他用整整十年的追逐,凝練結晶的一本觀鳥日記。聽上去真的很瘋狂。

瘋狂之余,《遊隼》還是一本不太好讀的書。貝克對人類世界的厭棄,在書中的表現之一就是他從不照顧讀者的閱讀感受。他從不解釋自己大膽的修辭,不關心那些巴羅克式的長句和繁複的細節,以及讀者是否有耐心讀完。他應該也不在意自己日復一日的追逐和毫無節制的沉迷、半個世紀後是否還有人翻閱;他也不在意有多少人讀出了隱藏在晦澀與迷幻之下,他渴望成為人以外的存在、成為一隻鷹的癡妄哀愁。

抱著最終可能沒有多少人願意讀完它的覺悟,我翻譯了這本書。得知獲獎,實在意外、驚喜。感謝新京報書評週刊,從今年出版的眾多好書中發現了這個寂寂無名的英國人,認可了他的諸多任性,肯定了他的一生癡迷。得知有人與我,與為這本書付出巨大心血的編輯、校對一樣,將其視作珍寶,非常幸福。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張暢

或許還不致成為傳世的經典。為它點睛的,我想恰恰是大多數自然筆記力求避免的“主觀”,即執筆者浸染于自然萬物裡的愛與怨憎,以及那份將生命、靈魂盡托于遊隼的孤獨和熱切。就像貝克在開篇裡提到的,“觀測者的情感也同樣是重要的資料,我必如實記載”。從秋天到春天,他的希冀,他的不舍,他的那些抱怨、寂寞,突然而來的狂喜,迅速燃盡的激情——歸根結底,他渴望成為一隻鷹而不得的熱烈與絕望,雖極其克制,卻讓這本書在客觀的記錄之上,多了一份悠長而悲涼的情感力量,五十年來,不能忘懷。

新京報:將這樣一本自然觀鳥日記譯介給中國的讀者,有什麼樣的現實意義或閱讀價值?

李斯本:《遊隼》是一本日記,雖經過貝克略顯偏執的提煉和編組,但成型之初,它就是一本沒有什麼目的、不為誰而寫的觀鳥日記。你在書裡找不到一個人的野心,只有一個默默消失於世的人留下的對不可及之物的癡迷。如果說有什麼現實意義的話,大概就是這份堅定到超然的純粹,讓人能夠暫時遠離一個充滿了意圖、方法和利害得失的世界。人的心中大多懷揣著這樣的東西,才不至心如死灰。游隼之於貝克如此,之於今天的中國讀者來說,希望也是一份寬慰。

這個人

“貝克是一個寂靜主義者”

新京報:英國作家J.A.貝克與林中的遊隼、飛禽共處,以人類的視角觀望自然,並渴求成為自然的一部分,成為這本書最大的亮點。根據你的瞭解,作者的什麼寫作方式或個人經歷尤其吸引你?

李斯本:或許難以置信,但《遊隼》出版五十年來,關於貝克的生平還沒有一個眾口一致的標準答案。不同年份的英文版序言中關於作者本人的基本資訊都有所出入,國外最新的書評和即將出版的新書裡又將有些許增改。而如果完全按照貝克本人的意願,我們至今連他的本名:約翰·亞曆克·貝克,都不會知曉。也部分因為這個原因,我在譯後記裡說他是一個寂靜主義者。寂靜不是虛無。這個活著時默默無聞、死後也無意留下名字的人,擁有過比我們大多數健全的人更加真實、更加徹底的生命,體驗過我們一生從未敢想像過的癡迷與羈絆。只是,無論是十年如一日的追逐,還是渴望成為一隻鷹的執念,都是一個人的耀眼,一個人的隕落。孤獨又完滿。我很羡慕。

這一年

“翻譯這本書,讓我又重新‘活’了過來”

新京報:在翻譯《游隼》這本書的過程中,你經歷了怎樣的心理轉變或心路歷程?在過去的一年中,你個人的生活、翻譯之路有了什麼樣的變化?

李斯本:翻譯這本書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我總覺得自己能神奇地“遇見”昨天剛剛譯過的內容,幾乎要確信是命運使然。後來才明白,根本不是我真的“遇見”了什麼,它們一直在我生命裡好好地存在著,只是不知在忙些什麼的我,從來與它們是隔斷著的,與晚霞、地平線、春天的新草、太陽照在眼瞼上的溫熱,長久地隔斷著。我想,所謂自然文學,不是告訴我們遙不可及的地方發生了什麼,而是讓你看見自己的生命,那生命就大方裸☆禁☆露在點點滴滴的尋常之物中,比如“冬天的傍晚,在清冷而變幻莫測的微光裡,你能清晰地看見光線在燃燒、剝落,如雪花般紛紛揚揚,向西墜落”。說起來,是翻譯這本書,讓我又重新“活”了過來。

答謝辭

對很多人來說,J.A.貝克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如果要介紹這位作者和這本書,我大概會說,J.A.貝克是一個沒有專業鳥類學知識背景、厭棄人世、高度近視,還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而行動不便的作者,而《遊隼》是他用整整十年的追逐,凝練結晶的一本觀鳥日記。聽上去真的很瘋狂。

瘋狂之余,《遊隼》還是一本不太好讀的書。貝克對人類世界的厭棄,在書中的表現之一就是他從不照顧讀者的閱讀感受。他從不解釋自己大膽的修辭,不關心那些巴羅克式的長句和繁複的細節,以及讀者是否有耐心讀完。他應該也不在意自己日復一日的追逐和毫無節制的沉迷、半個世紀後是否還有人翻閱;他也不在意有多少人讀出了隱藏在晦澀與迷幻之下,他渴望成為人以外的存在、成為一隻鷹的癡妄哀愁。

抱著最終可能沒有多少人願意讀完它的覺悟,我翻譯了這本書。得知獲獎,實在意外、驚喜。感謝新京報書評週刊,從今年出版的眾多好書中發現了這個寂寂無名的英國人,認可了他的諸多任性,肯定了他的一生癡迷。得知有人與我,與為這本書付出巨大心血的編輯、校對一樣,將其視作珍寶,非常幸福。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張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