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潘粵明週一圍都來了,這節目有毒

《演員的誕生》從開播到現在始終稱霸熱搜,演技更成為全網熱議的話題。

而今天小萬要跟大家說一檔芒果台新開播的綜藝,可以說甩開《演員的誕生》一條街——《聲臨其境》。

光聽名字,

你一定能猜出來它與聲音肯定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這檔《聲臨其境》就是一場聲音的比拼,你可以當它是聲音版《演員的誕生》,也可以看作臺詞版《歌手》。

不過《聲臨其境》可比這兩檔節目清奇得多。

用心聆聽“演員的誕生”

有一種聲音我們聽過,卻沒有見過,

這裡有一群與眾不同的人。

他們是怪物,是瘋子,

也是匠人,甚至是天才。

你可以複製他們,厭惡他們,崇拜他們,

但你唯獨不能忽略他們。

《聲臨其境》就是給“他們”一個舞臺,而這個“他們”在小萬看來其實就是“聲音”。

《聲臨其境》在播出前,一反芒果台強勢轟炸的宣傳套路,

幾乎是不聲不響地就開播了。

1月6日,第一期一經播出,就拿到週末收視第一的成績。

是 《演員的誕生》的近2倍

小萬不否定背靠芒果台這座大山“好乘涼”,但不吹不黑,《聲臨其境》靠的就是實力。

只有聲音的天才,才配得上這個舞臺。

首先是發聲者(即主持人)——王凱。

別急,此王凱可不是《琅琊榜》《偽裝者》的那個王凱(雖然凱凱王的聲音也是極品)。

而是主持人、配音演員王凱。

作為一位專業的配音演員,

他曾為《走遍中國》《國際藝苑》《外國文藝》《地球故事》《天網》《影視留聲機》等節目擔任解說。

可謂是“聲兒熟,臉不熟”。

一登臺,王凱老師就用經典的譯製腔先聲奪人,回歸到主持狀態的聲音又發生了360度的變化。

直接奠定了節目的基調:在這裡,

一切聲音說了算。

被邀請前來參加“競演”的嘉賓也是不容小覷,第一期的節目也直接抬高了節目的門檻。

“名偵探柯南”趙立新、“熬夜的熊貓”潘粵明、“野生吹牛大王”週一圍及“蠟筆小新”張歆藝。

潘粵明配音室內化身“咆哮潘”,還為本來悲傷的橋段加入了一點搞笑的元素。

處於“倒嗓”狀態的張歆藝也是實力演繹了《甄嬛傳》中華妃最後的悲涼。

週一圍,作為北京電影學院臺詞老師,實力自然是杠杠的。

為視死如歸的董存瑞配音時一度入戲,緩和了很久才進入下一段戲。

而首期節目最圈粉非趙立新老師莫屬了。

四國語言輕鬆切換,聲音模式變化自如。

有WiFi和流量的小夥伴可以感受一下,戴上耳機食用更佳↓

真的是“聽一遍想嫁人,聽兩遍想懷孕,聽三遍想懷二胎”了!

四位嘉賓用聲音震撼現場的觀眾,也征服了螢幕前的小萬。

第二期就更厲害了,邀請了“三帝一後”唐國強、張鐵林、陳建斌以及寧靜四位實力大咖加盟。

四位大咖不僅為觀眾展現過硬的臺詞功底,同時還表現出實力派的專業素質。

唐國強老師為《三國》中的曹操配音時,螢幕突然黑屏,他依舊處變不驚,面對黑屏完成配音。

寧靜老師即使口銜木棍,依舊口齒清晰,就算是擋住字幕,也能聽清她說的每一個字。

小萬為老師們瘋狂打電話!

《聲臨其境》的節目設置與《蒙面歌王》相似,不露臉。

四位嘉賓“躲在”大屏背後,通過兩輪對於經典影視作品橋段的配音演繹,芒果新聲班的成員才猜出他們是誰。

最終共同演繹聲音大秀環節。

所以,對於觀眾來說,這是一場耳朵的盛宴,對於年輕主持人、演員們更是一堂臺詞課。

配音拯救演技

在小萬看來,《聲臨其境》此時的登場恰到好處。

《演員的誕生》把“演技”的討論推到了高☆禁☆潮,而當走出節目,我們通過影視作品其實還是沒能完全感受到演員們的演技。

這中間就是因為隔著一座山——配音。

觀眾們打開電視,不同的劇中,看到的不同的臉,但我們聽到的卻總是那幾個聲音。

邊江、張傑、薑廣濤、季冠霖、喬詩語、劉校妤......

這幾位聲音的大魔王幾乎承包了全部電視劇的男女主角。

均為張傑配音

輪流組CP,螢屏上永遠都這些聲音在那裡談戀愛。

因此,“配音拯救演技”的說法就開始流傳開來。

不過,這樣的鍋其實並不應該全讓年輕演員來背。

“大魔王”們的霸屏其實是快節奏、速食式的影視劇製作體系導致的結果。

小萬舉個例子:

在橫店拍戲的演員曾表示,在拍攝現場,想要正常收聲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也許你這邊在拍睡覺,隔壁片場卻正在打鬼子,或者在吵架。

拍攝完成後,就必須重新配音。

對於演員來說,重新配音就意味著重新演繹一遍,就要付出雙倍的時間。

這對於製作方當然是虧的,於是他們就把配音的工作交給了更高效的配音演員們。

配音演員們憑藉自己的技巧與經驗能夠迅速完成工作。

沈磊配白子畫(《花千骨》)2天;陳奕雯配小骨也只用了一周;喬詩語配40集大戲更是1周左右便搞定。

在這種大環境下,演員不斷地失去用自己的聲音去演繹角色的機會,逐漸怠慢了演戲時的臺詞功底運用。

自然而然對配音演員產生了依賴,甚至還出現了所謂的“數字小姐”。

這樣看來,豈不是一個惡性循環?

聲音成就演技

對於演員來說,演技被分成聲、台、形、表等多種維度,而這些基本功本來就是一體的,其中“聲”包括聲樂與臺詞。

臺詞功底即演員對臺詞的運用與表達體現出基本功扎實,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具有一定的藝術水準。

周迅以臺詞功底彌補嗓音劣勢

這不僅僅是普通話的表現水準,恰好體現出在不同的話語環境中,都能準確地表現其角色語言的能力。

面對不同類型的角色改變,遊刃有餘地調整自己對於臺詞的處理方式。

聲音感染力的跨度能從上個世紀40年代到如今,這就是臺詞功底的魔力。

小萬記得,有一年“達康書記”吳剛在做節目宣傳《鐵人王進喜》時,有一段給主持人做臺詞示範,就一句詞:“爺,吃了嗎?”

吳剛老師通過語調、重音、斷句、語氣的變化分別示範了陸橋山、王進喜以及狗腿子都是如何說這句話的。

對於演員來說,這是臺詞;但是對於角色來說,這些臺詞就是他們說話的方式,演員如何演繹直接影響到角色的建立。

《人民的名義》客串的侯勇為我們上演了教科書級別的演技,而臺詞功底功不可沒。

一開始的義正言辭,正義凜然地為自己辯護;

當發現對方查到自己辦公室的時候,開始為自己抱不平,語氣中還透露出慌亂;

證據確鑿時,又開始懺悔、委屈,聲音顫微。

就算是閉上眼睛,觀眾也能感受到這是一個貌似清廉正直一本正經的大貪官。

這就是臺詞的力量。

《聲臨其境》就是“蒙上我們的眼睛”,放大了聲音的表現力,讓觀眾看到一個演員的臺詞功底對於角色的塑造有多重要。不是所有演員都有好的臺詞基礎,但是有臺詞功底的演員,一定是頂級的。

沒有導師,沒有撕逼,在《聲臨其境》中,就是頂級演員用聲音的魅力征服我們。

更是給時下年輕演員一個提醒:自己給角色配音不是奢侈,而是基本。

處於“倒嗓”狀態的張歆藝也是實力演繹了《甄嬛傳》中華妃最後的悲涼。

週一圍,作為北京電影學院臺詞老師,實力自然是杠杠的。

為視死如歸的董存瑞配音時一度入戲,緩和了很久才進入下一段戲。

而首期節目最圈粉非趙立新老師莫屬了。

四國語言輕鬆切換,聲音模式變化自如。

有WiFi和流量的小夥伴可以感受一下,戴上耳機食用更佳↓

真的是“聽一遍想嫁人,聽兩遍想懷孕,聽三遍想懷二胎”了!

四位嘉賓用聲音震撼現場的觀眾,也征服了螢幕前的小萬。

第二期就更厲害了,邀請了“三帝一後”唐國強、張鐵林、陳建斌以及寧靜四位實力大咖加盟。

四位大咖不僅為觀眾展現過硬的臺詞功底,同時還表現出實力派的專業素質。

唐國強老師為《三國》中的曹操配音時,螢幕突然黑屏,他依舊處變不驚,面對黑屏完成配音。

寧靜老師即使口銜木棍,依舊口齒清晰,就算是擋住字幕,也能聽清她說的每一個字。

小萬為老師們瘋狂打電話!

《聲臨其境》的節目設置與《蒙面歌王》相似,不露臉。

四位嘉賓“躲在”大屏背後,通過兩輪對於經典影視作品橋段的配音演繹,芒果新聲班的成員才猜出他們是誰。

最終共同演繹聲音大秀環節。

所以,對於觀眾來說,這是一場耳朵的盛宴,對於年輕主持人、演員們更是一堂臺詞課。

配音拯救演技

在小萬看來,《聲臨其境》此時的登場恰到好處。

《演員的誕生》把“演技”的討論推到了高☆禁☆潮,而當走出節目,我們通過影視作品其實還是沒能完全感受到演員們的演技。

這中間就是因為隔著一座山——配音。

觀眾們打開電視,不同的劇中,看到的不同的臉,但我們聽到的卻總是那幾個聲音。

邊江、張傑、薑廣濤、季冠霖、喬詩語、劉校妤......

這幾位聲音的大魔王幾乎承包了全部電視劇的男女主角。

均為張傑配音

輪流組CP,螢屏上永遠都這些聲音在那裡談戀愛。

因此,“配音拯救演技”的說法就開始流傳開來。

不過,這樣的鍋其實並不應該全讓年輕演員來背。

“大魔王”們的霸屏其實是快節奏、速食式的影視劇製作體系導致的結果。

小萬舉個例子:

在橫店拍戲的演員曾表示,在拍攝現場,想要正常收聲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也許你這邊在拍睡覺,隔壁片場卻正在打鬼子,或者在吵架。

拍攝完成後,就必須重新配音。

對於演員來說,重新配音就意味著重新演繹一遍,就要付出雙倍的時間。

這對於製作方當然是虧的,於是他們就把配音的工作交給了更高效的配音演員們。

配音演員們憑藉自己的技巧與經驗能夠迅速完成工作。

沈磊配白子畫(《花千骨》)2天;陳奕雯配小骨也只用了一周;喬詩語配40集大戲更是1周左右便搞定。

在這種大環境下,演員不斷地失去用自己的聲音去演繹角色的機會,逐漸怠慢了演戲時的臺詞功底運用。

自然而然對配音演員產生了依賴,甚至還出現了所謂的“數字小姐”。

這樣看來,豈不是一個惡性循環?

聲音成就演技

對於演員來說,演技被分成聲、台、形、表等多種維度,而這些基本功本來就是一體的,其中“聲”包括聲樂與臺詞。

臺詞功底即演員對臺詞的運用與表達體現出基本功扎實,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具有一定的藝術水準。

周迅以臺詞功底彌補嗓音劣勢

這不僅僅是普通話的表現水準,恰好體現出在不同的話語環境中,都能準確地表現其角色語言的能力。

面對不同類型的角色改變,遊刃有餘地調整自己對於臺詞的處理方式。

聲音感染力的跨度能從上個世紀40年代到如今,這就是臺詞功底的魔力。

小萬記得,有一年“達康書記”吳剛在做節目宣傳《鐵人王進喜》時,有一段給主持人做臺詞示範,就一句詞:“爺,吃了嗎?”

吳剛老師通過語調、重音、斷句、語氣的變化分別示範了陸橋山、王進喜以及狗腿子都是如何說這句話的。

對於演員來說,這是臺詞;但是對於角色來說,這些臺詞就是他們說話的方式,演員如何演繹直接影響到角色的建立。

《人民的名義》客串的侯勇為我們上演了教科書級別的演技,而臺詞功底功不可沒。

一開始的義正言辭,正義凜然地為自己辯護;

當發現對方查到自己辦公室的時候,開始為自己抱不平,語氣中還透露出慌亂;

證據確鑿時,又開始懺悔、委屈,聲音顫微。

就算是閉上眼睛,觀眾也能感受到這是一個貌似清廉正直一本正經的大貪官。

這就是臺詞的力量。

《聲臨其境》就是“蒙上我們的眼睛”,放大了聲音的表現力,讓觀眾看到一個演員的臺詞功底對於角色的塑造有多重要。不是所有演員都有好的臺詞基礎,但是有臺詞功底的演員,一定是頂級的。

沒有導師,沒有撕逼,在《聲臨其境》中,就是頂級演員用聲音的魅力征服我們。

更是給時下年輕演員一個提醒:自己給角色配音不是奢侈,而是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