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它是北京城的標誌,也是全國唯一尚存的角樓

角樓,巍峨高大,造型奇特多姿。在北京眾多現代化建築中,盡顯歷史的厚重感。

提起老北京的城樓、城牆和城門,總有說不完的故事。

東便門角樓

位於北京城東南的角樓,是明清北京城內城東南轉角處的箭樓,也是目前國內唯一保存下來的最大最早的城垣角樓建築,它叫東南角樓,也叫東便門角樓。它不僅是老北京城的重要象徵,更被譽為“北京的標誌”之一。

東便門角樓,始建于明正統元年,也就是1436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在古代,角樓是重要的城防建築,東便門角樓自建成後曾進行多次修茸,清乾隆年間還進行過大規模的修繕。民國以後,角樓已不再駐軍設防。

明清兩朝,北京外城牆的四個角落均建有高大的角樓,如今僅剩下一座孤零零的東便門角樓。

1915年,北洋政府修築北京環城鐵路,附近部分牆體和墩台被拆除,開鑿行車券洞,這是環城鐵道唯一的遺存。

1935年,民國政府在修繕角樓時將樓內大木結構的彩繪改塗成了一色的滿堂紅。

新中國成立以來,市區迅速擴大,舊日城牆進行大量拆除。

隨後,綿延數十公里的城牆,四十餘座城門,在飽經七個世紀的風霜後,大部分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如今的二環路,是深埋於地下的地鐵2號線。

曾經,

時任北京市規劃委副主任的梁思成也沒能扭轉古城牆被拆的命運。北京的這些老城牆、老城門被當成雞籠鳥舍,他痛心疾首,失聲痛哭。林徽因也曾憤慨斷言:“如此拆城,50年後必悔之”。

而東便門角樓則是留存下來的城門中為數不多的一個。

1958年,新建北京站,保留了角樓和以西百余米一段城牆,並將鐵路移至樓北通過。

1981年,北京市文物局主持落架大修,發現了不少有明“嘉靖”、“隆慶”等年號的城磚和清乾隆年款的琉璃瓦件。同時從東側牆體內還發現了庚子之役時八國聯軍炮轟角樓的炮彈殘體,並在兩層挑簷檁上取出大量鐵砂彈骸。

在城樓北面牆體上,至今還殘留著侵略軍的刻名。它紀錄著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行和中國人民百年來飽受屈辱的歷史。

如今,東便門角樓已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便門角樓以及它周圍的城牆,已成了北京城一景。穩如山峰的灰黑色城牆,高聳而厚重,矗立在北京城的東南角,俯瞰著整座城市,它就像城市的博物館,沉澱著城市的歷史文化,繼續見證著城市的發展與變遷。

(責編:李兆年)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

本文系BeijingCom原創稿件,如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