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日企產品信譽塌方?日本人才外流中國?

作者:陳言 /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767篇原創首發文章

2017年日本企業給人留下了哪些特別深刻的印象?

“偷工減料”、“資料造假”、“未貫徹守法精神”等,是人們在2017年10月以後反復聽到的和日企相關的詞彙。

人們從電視裡、新聞圖片中看到著名企業的高管排成一排,鞠躬向民眾道歉,或者是去政府那裡遞交厚厚的造假調查結果,保證今後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包括國內媒體在內,議論“日本製造”相關問題的文章汗牛充棟,分析也大都透徹。

筆者在這裡想換個角度,從產品信譽突發的塌方現象切入,談談日企人才現狀及人才外流的問題。

人事制度變動

直接導致產品信譽發生“塌方”

2018年元旦及2月16日春節前後,從中國赴日旅遊及準備赴日旅遊的人員情況看,儘管去年發生了較多的日企造假問題,但國人對日企產品的觀念沒有動搖,造假並未帶來從日本進口產品的變化,更沒有動搖民眾採購日企產品的信心。

但是,用中國商務部一位高層的話來說,日企確實出現了產品信譽塌方問題。

一位日企在華公司的高管,元旦前準備回日本過新年時,接到了商務部這位元高層的電話,問為何這兩個月時間內,日企發生了產品信譽塌方的問題。

2017年10月,日產醜聞開始發酵——日產對在日本銷售的車輛,並未在出廠前進行全面安檢。日本法律規定,在日本國內銷售的乘用車需要在出廠前進行一次全面安檢,

需要有相關資格的人從事這項工作。但出口到國外的乘用車,則不需要全面安檢。日產讓沒有相關資格的人,在汽車出廠前進行安檢,屬於違背了日本法律(這裡不對日本法律的公平性進行評論)。日產醜聞發生後,一系列企業先後被爆出不尊法、資料造假、以次充好,偷工減料等問題。

到12月底,日本經團聯的會長企業東麗(TORAY)公司,其子公司的問題也被媒體揭露了出來。

日本著名企業在這次產品信譽危機中發生了塌方現象,這自然會引發中國商務部高層的關心。

日企高管接到電話後,一時無言以對。他不知道自己所在的企業會不會在今後也被日本媒體報導造假問題,一個數十萬人的企業,

子公司、孫公司數量近千家,總公司對企業的管理,很難說面面俱到。一家很不起眼的子公司,一段時間出現的品質問題,很有可能讓整個集團名譽毀損。高管實在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說自己的企業絕對不會有造假現象。

但是,幾十年前,比如這位高管剛剛入職的時候,他從未聽說過這樣的現象。那時,守法,保證品質在企業裡是天經地義的事,大企業集團中的相關企業不可能偷工減料,但現在不是一家、兩家企業在信譽上令人質疑,即便是對自己企業最瞭解的人,也不敢拍著胸脯說,我們絕對不會出信譽問題。

“人事制度的變化,該是這些年,特別是日本經濟失落二十年以後,發生的最大變化。”日企高管對筆者說。

原有的鐵打不動的“終身雇傭制”已經在導入自由競爭機制後形同虛設。不論是工廠裡的製造現場,還是總部辦公大樓內的辦公人員,臨時雇傭、短期雇傭的人員占了總工作人員的三分之一。堅守品質關,保衛企業信譽,這些本是終身雇傭制下無需說明的內容,在人事制度出現嚴重裂痕後,越是大公司的子公司或者孫公司,發生問題的可能性就越大。子公司、孫公司是日本人事制度變化最先試點的地方,問題也會先從這裡發生。工程上的塌方總是從基礎最差、品質最沒有保證的地方開始。日企在2017年最後幾個月突發的信譽塌方,儘管還只是信譽問題,未嚴重波及產品品質,但這次的塌方如果不立即補救的話,問題會變得很大,結果也將相當的糟糕。

日企的人才概念與人才流失

筆者認識不少日企人事負責人。在終身雇傭制下,人事負責人的最大責任是讓入職者有始有終,在同一家企業一直工作到退休。遵守這條鐵一樣堅固原則的人,大都能在企業獲得升遷的機會,如果動輒就想“整理”(在日語中把“解雇”換成一個比較好聽的說法後,經常使用這個詞彙)員工,不論是提案者還是執行者,在任務完成後,最終會被企業卸磨殺驢,下場不會好到哪裡去。

在一家日企,筆者採訪過一位負責人事的董事級高管。他是帶著一支鉛筆和幾張白紙來接受筆者採訪的。談企業人事制度,他將入職的所有員工規定為企業的“人財”,怕筆者把“人財”聽成“人才”,他特意在白紙上寫下了“人財”兩個漢字。他認為企業如果缺失了“人財”,也就沒有了繼續發展的條件。但主要業務的轉換、盈利點的變化,必然會讓一部分人從現在的生產體制中脫落出來。這位董事非常認真地說,“我們的職責是讓所有入職的人一直能在這裡工作下去。”在日本國內外激烈競爭中,在全球化浪潮下能堅持這麼說,當時讓筆者相當的感動。

另外有一家特別著名的綜合機電企業,尤其做通訊方面的機械設備,其在全世界曾經赫赫有名,但這些年已經很少有聲息了。這家綜合機電企業,在美國、中國均有研究院,研究最前沿的可以工業化的技術。但現在其在中國的研究院只有十幾個人了,已經完全不能形成規模。

這家綜合機電公司在美國的研究院,目前人數還比較多,維持著一定程度的研究工作,但最近那裡的中國籍副院長辭去了工作,回到中國去螞蟻金服找到了一份新差事。這位副院長對媒體說,自己本來在美國研究院幹得非常賣力,在盡最大力量為公司業務的復興做事。其領導的“複雜系統故障診斷預測系統”研究團隊,研究成果用在了日本核電站的事故預測上,而且效果非常的好,公司也決定重金投入,向美國研究院派出了相當的人馬,協助他做進一步研究。

這位副總真心地為企業培訓從日本派來的人員,看看這些新來的人,原來是做手機的,雖然和系統研究沒有什麼關係,但他相信能把這些人訓練成一流的研究人員。一年過去後,果真這些人能上手了,但也到了回日本的時間了。回去後他們幾乎無人從事系統研究工作。公司又新派一些研究人員來,副總再次看了所有人的簡歷,發現基本上都是做電腦的人員。副總現在知道了,原來是公司在手機事業敗落後,由於不能裁減那些做手機的人,才將他們派到美國來工作的。現在公司電腦部門已經大部分解散了,又將不要的人員派到美國來了。

從日本政府發表的相關資料看,2017年日本“企業內失業人口為460萬人”,這差不多是就業人口的十分之一。在終身雇傭制下,一個想在日企認真從事研究的人,是不能一門心思做自己的工作的,要拿出大量的精力去維持這個制度,去訓練大量的和自己業務無關的人,訓練完了以後,那些人會再次將相關技術逐步忘掉。該裁減的人不能裁減,用企業內失業的方式,維持終身雇傭制,這樣的制度不可能讓企業在某項專業領域獲得長久的發展。

當日本服務業逐步取代了製造業以後,在製造業進入全盛時代時發展起來的終身雇傭制,現在在產業進入到以服務業為主的時期後,舊制度在限制企業的發展,古舊的模式最終讓企業逐步衰敗下去。

副總最終決定辭去在美國研究院的高位高薪,回到中國,去找了一家民營企業工作,“不能在日企浪費自己的青春與研究能力。”副總留下了這樣一句話。

暫且不談夏普等企業因為經營危機發生了大量技術人員流失的現象。一個人如果不是出生在日本,就不會相信入職後終身雇傭制能在自己這裡實現。產業的變化,讓所有外國人都會對日本的終身雇傭制持懷疑態度,懷疑這個制度是不是能讓人才的能力發揮出來,能否通過建設新的體制,保障企業的生產運營順利發展?會不會因局部問題造成整個企業的信譽塌方?

如果說,過去有些退休的企業員工會到其他國家的企業去工作,他們將一部分技術通過身體力行轉讓給了其他國家的企業,現在的情況是,在日本內部也開始質疑終身雇傭制,日本現行雇傭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實際上與終身雇傭制無緣。一些年輕人開始將自己的青春、研發能力投入到能發揮其作用的企業那裡去了。中國企業在很多時候是接納這些年輕人的重要去處。

到中國企業去發揮自己的能力

《日本經濟新聞》在2017年11月15日發出了一則很短的新聞,在日本引起了小小的一場轟動。

雖說是新聞,但談的是2017年6月的一件往事,新聞內容很簡單,只是介紹了華為在日本的研究所,招聘工作人員時開出了月薪40萬日元(約2.4萬元)的價碼。該新聞發出後,日本大小網站幾乎清一色地轉載相關消息。和普通企業不論是研發人員還是在企業裡負責收發的傳達室門衛,一律在剛剛開始工作時月薪20萬日元大不一樣,華為給出了雙倍的薪水。

和華為在中國付給大學畢業生的薪水比,其在日研究所給出的價碼是高還是低,這裡不做議論。日本有較好的大學教育,有嚴謹的消費理念,在日本的研發本來有著其他國家沒有的特殊條件,日本企業對此習以為常,但中國企業來到這裡後,主要不是以高薪,更多的以自己對技術、產品開發的獨到觀點,去用好日本市場的人才。為此付出比日本企業要高一些的薪水,這本來是件很自然的事。

更多的時候該是日本企業準備與中國企業聯合使用日本人才。在富士膠片中國公司負責研發的一位高管,注意到了中日在人才合作上的新機會。這位高管認為,日本企業有扎實的研發人員,有非常成熟的產品開發路徑,但日本市場相對窄小,市場本身今後隨著人口數量的減少而不斷縮減,企業的研發人員開始難以發揮出自己的全部能力。這個時候如果有中國企業和日企合作,人才既能保存在企業內部,又能發揮出自己的作用。中日企業在人才上的合作會有廣闊的天地。

大學畢業後不是在日本的中國企業工作,而是直接來中國工作的日本技術人員是否會增加?首先筆者去了日本在華企業採訪,發現日籍工作人員中大部分很年輕。他們未受太多的終身雇傭制的薰陶,在中國瞭解了企業環境,開始在日本之外看到了一個具有極為廣大的發展空間的地方。通過與中國企業的接觸,知道該如何評價自己的特點,知道自己該如何走出下一步。

筆者還接觸過一些畢業後直接來中國,進入中國企業工作的日本年輕人。目前這個群體的人數還不多,但這些年每年人數都在增加。

至於已經步入中年,在日本企業有較長的研究或者管理經驗,企業倒產或者業務轉換後失去了工作的人,或者退休後來中國發揮餘熱的老技術專家,這個群體的人員已經在過去的媒體報導中多次出現過,筆者不準備在這裡贅言。

日本企業的人事制度發生著變動,這種變動給中國企業去日本尋求人才帶來了很大的機遇。今後一定程度地雇傭日本專業人才,培養及使用日本的技術人才,已經在逐步成為中國企業今後必修的一個科目。日本人才的流動化,對日本對中國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 執行院長。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但現在不是一家、兩家企業在信譽上令人質疑,即便是對自己企業最瞭解的人,也不敢拍著胸脯說,我們絕對不會出信譽問題。

“人事制度的變化,該是這些年,特別是日本經濟失落二十年以後,發生的最大變化。”日企高管對筆者說。

原有的鐵打不動的“終身雇傭制”已經在導入自由競爭機制後形同虛設。不論是工廠裡的製造現場,還是總部辦公大樓內的辦公人員,臨時雇傭、短期雇傭的人員占了總工作人員的三分之一。堅守品質關,保衛企業信譽,這些本是終身雇傭制下無需說明的內容,在人事制度出現嚴重裂痕後,越是大公司的子公司或者孫公司,發生問題的可能性就越大。子公司、孫公司是日本人事制度變化最先試點的地方,問題也會先從這裡發生。工程上的塌方總是從基礎最差、品質最沒有保證的地方開始。日企在2017年最後幾個月突發的信譽塌方,儘管還只是信譽問題,未嚴重波及產品品質,但這次的塌方如果不立即補救的話,問題會變得很大,結果也將相當的糟糕。

日企的人才概念與人才流失

筆者認識不少日企人事負責人。在終身雇傭制下,人事負責人的最大責任是讓入職者有始有終,在同一家企業一直工作到退休。遵守這條鐵一樣堅固原則的人,大都能在企業獲得升遷的機會,如果動輒就想“整理”(在日語中把“解雇”換成一個比較好聽的說法後,經常使用這個詞彙)員工,不論是提案者還是執行者,在任務完成後,最終會被企業卸磨殺驢,下場不會好到哪裡去。

在一家日企,筆者採訪過一位負責人事的董事級高管。他是帶著一支鉛筆和幾張白紙來接受筆者採訪的。談企業人事制度,他將入職的所有員工規定為企業的“人財”,怕筆者把“人財”聽成“人才”,他特意在白紙上寫下了“人財”兩個漢字。他認為企業如果缺失了“人財”,也就沒有了繼續發展的條件。但主要業務的轉換、盈利點的變化,必然會讓一部分人從現在的生產體制中脫落出來。這位董事非常認真地說,“我們的職責是讓所有入職的人一直能在這裡工作下去。”在日本國內外激烈競爭中,在全球化浪潮下能堅持這麼說,當時讓筆者相當的感動。

另外有一家特別著名的綜合機電企業,尤其做通訊方面的機械設備,其在全世界曾經赫赫有名,但這些年已經很少有聲息了。這家綜合機電企業,在美國、中國均有研究院,研究最前沿的可以工業化的技術。但現在其在中國的研究院只有十幾個人了,已經完全不能形成規模。

這家綜合機電公司在美國的研究院,目前人數還比較多,維持著一定程度的研究工作,但最近那裡的中國籍副院長辭去了工作,回到中國去螞蟻金服找到了一份新差事。這位副院長對媒體說,自己本來在美國研究院幹得非常賣力,在盡最大力量為公司業務的復興做事。其領導的“複雜系統故障診斷預測系統”研究團隊,研究成果用在了日本核電站的事故預測上,而且效果非常的好,公司也決定重金投入,向美國研究院派出了相當的人馬,協助他做進一步研究。

這位副總真心地為企業培訓從日本派來的人員,看看這些新來的人,原來是做手機的,雖然和系統研究沒有什麼關係,但他相信能把這些人訓練成一流的研究人員。一年過去後,果真這些人能上手了,但也到了回日本的時間了。回去後他們幾乎無人從事系統研究工作。公司又新派一些研究人員來,副總再次看了所有人的簡歷,發現基本上都是做電腦的人員。副總現在知道了,原來是公司在手機事業敗落後,由於不能裁減那些做手機的人,才將他們派到美國來工作的。現在公司電腦部門已經大部分解散了,又將不要的人員派到美國來了。

從日本政府發表的相關資料看,2017年日本“企業內失業人口為460萬人”,這差不多是就業人口的十分之一。在終身雇傭制下,一個想在日企認真從事研究的人,是不能一門心思做自己的工作的,要拿出大量的精力去維持這個制度,去訓練大量的和自己業務無關的人,訓練完了以後,那些人會再次將相關技術逐步忘掉。該裁減的人不能裁減,用企業內失業的方式,維持終身雇傭制,這樣的制度不可能讓企業在某項專業領域獲得長久的發展。

當日本服務業逐步取代了製造業以後,在製造業進入全盛時代時發展起來的終身雇傭制,現在在產業進入到以服務業為主的時期後,舊制度在限制企業的發展,古舊的模式最終讓企業逐步衰敗下去。

副總最終決定辭去在美國研究院的高位高薪,回到中國,去找了一家民營企業工作,“不能在日企浪費自己的青春與研究能力。”副總留下了這樣一句話。

暫且不談夏普等企業因為經營危機發生了大量技術人員流失的現象。一個人如果不是出生在日本,就不會相信入職後終身雇傭制能在自己這裡實現。產業的變化,讓所有外國人都會對日本的終身雇傭制持懷疑態度,懷疑這個制度是不是能讓人才的能力發揮出來,能否通過建設新的體制,保障企業的生產運營順利發展?會不會因局部問題造成整個企業的信譽塌方?

如果說,過去有些退休的企業員工會到其他國家的企業去工作,他們將一部分技術通過身體力行轉讓給了其他國家的企業,現在的情況是,在日本內部也開始質疑終身雇傭制,日本現行雇傭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實際上與終身雇傭制無緣。一些年輕人開始將自己的青春、研發能力投入到能發揮其作用的企業那裡去了。中國企業在很多時候是接納這些年輕人的重要去處。

到中國企業去發揮自己的能力

《日本經濟新聞》在2017年11月15日發出了一則很短的新聞,在日本引起了小小的一場轟動。

雖說是新聞,但談的是2017年6月的一件往事,新聞內容很簡單,只是介紹了華為在日本的研究所,招聘工作人員時開出了月薪40萬日元(約2.4萬元)的價碼。該新聞發出後,日本大小網站幾乎清一色地轉載相關消息。和普通企業不論是研發人員還是在企業裡負責收發的傳達室門衛,一律在剛剛開始工作時月薪20萬日元大不一樣,華為給出了雙倍的薪水。

和華為在中國付給大學畢業生的薪水比,其在日研究所給出的價碼是高還是低,這裡不做議論。日本有較好的大學教育,有嚴謹的消費理念,在日本的研發本來有著其他國家沒有的特殊條件,日本企業對此習以為常,但中國企業來到這裡後,主要不是以高薪,更多的以自己對技術、產品開發的獨到觀點,去用好日本市場的人才。為此付出比日本企業要高一些的薪水,這本來是件很自然的事。

更多的時候該是日本企業準備與中國企業聯合使用日本人才。在富士膠片中國公司負責研發的一位高管,注意到了中日在人才合作上的新機會。這位高管認為,日本企業有扎實的研發人員,有非常成熟的產品開發路徑,但日本市場相對窄小,市場本身今後隨著人口數量的減少而不斷縮減,企業的研發人員開始難以發揮出自己的全部能力。這個時候如果有中國企業和日企合作,人才既能保存在企業內部,又能發揮出自己的作用。中日企業在人才上的合作會有廣闊的天地。

大學畢業後不是在日本的中國企業工作,而是直接來中國工作的日本技術人員是否會增加?首先筆者去了日本在華企業採訪,發現日籍工作人員中大部分很年輕。他們未受太多的終身雇傭制的薰陶,在中國瞭解了企業環境,開始在日本之外看到了一個具有極為廣大的發展空間的地方。通過與中國企業的接觸,知道該如何評價自己的特點,知道自己該如何走出下一步。

筆者還接觸過一些畢業後直接來中國,進入中國企業工作的日本年輕人。目前這個群體的人數還不多,但這些年每年人數都在增加。

至於已經步入中年,在日本企業有較長的研究或者管理經驗,企業倒產或者業務轉換後失去了工作的人,或者退休後來中國發揮餘熱的老技術專家,這個群體的人員已經在過去的媒體報導中多次出現過,筆者不準備在這裡贅言。

日本企業的人事制度發生著變動,這種變動給中國企業去日本尋求人才帶來了很大的機遇。今後一定程度地雇傭日本專業人才,培養及使用日本的技術人才,已經在逐步成為中國企業今後必修的一個科目。日本人才的流動化,對日本對中國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 執行院長。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