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這位唐代詩人仕途不順,子女不孝,卻享得高夀

一直被封建正統派視為“下里巴人”的王梵志的詩作在唐初流傳極廣,

但卻一直不能進入詩歌藝術殿堂的主流行列。現存王梵志詩相當大一部分從內容上說,是勸世勸善的詩體道德箴言,給人以深刻的人生啟示。

他的一首《我有一方便》(原詩無題,故以首句為題)刻畫出了一個甘居弱小、不與人爭的小人物形象——

我有一方便,價值百匹練。

相打長伏弱,至死不入縣。

——這首詩錄自敦煌卷子本《王梵志詩》卷第三。

詩用第一人稱來寫,自誇有一處世法寶(方便),這就是與世不爭、息事寧人,並且用誇張的說法,認為這一法寶“價值百匹練”。

詩中並沒有直接說出“與世無爭”的觀點,

而是通過詩中生動的語言“相打長伏弱,至死不入縣”來表述。被人欺負到極點,卻寧願吃虧,死也不肯上縣衙門申訴,這種示弱、忍讓的性格似乎到了無敵的程度,而且散發著生活氣息(“相打”、“伏弱”、打官司都來自生活)。

為什麼王梵志能刻畫出如此與世不爭的弱者形象呢?這和他的身世是分不開的。

據胡適、鄭振鐸、張錫厚等人考證:王梵志本生於殷富之家,幼年時,家有奴婢,生活充裕閒適,讀過儒家經典和詩書。

隋末戰亂,家道中衰,僅剩薄田10畝。為家計生活,他農忙種田,農閒外出經商。唐初,繁重賦稅和天災,迫使梵志家產破敗,以致窮愁潦倒,被迫做雇工、幫工。

他曾做過監鑄官,廉潔奉公,以孟嘗君自況,但任期未滿即被革職。

梵志有五男二女,但子女不孝,使他晚年生活無著,成了“身無一物”的“硬窮漢”,甚至衣不蔽體,食不飽腹,被迫沿門乞討。

窮困潦倒的生活迫使他半路出家,50多歲皈依佛門,以尋求解脫。但並不嚴守佛門戒律,而是四處募化求齋,過著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活。

歷盡滄桑、飽經憂患的一生為他的詩歌創作奠定了深厚的生活基礎。

儘管生活窮困潦倒,但因為有甘於示弱的良好心態,仍享有80有餘的高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