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為什麼這位唐代詩人仕途不順,子女不孝,卻享得高夀

一直被封建正統派視為“下里巴人”的王梵志的詩作在唐初流傳極廣, 但卻一直不能進入詩歌藝術殿堂的主流行列。 現存王梵志詩相當大一部分從內容上說,

是勸世勸善的詩體道德箴言, 給人以深刻的人生啟示。

他的一首《我有一方便》(原詩無題, 故以首句為題)刻畫出了一個甘居弱小、不與人爭的小人物形象——

我有一方便, 價值百匹練。

相打長伏弱, 至死不入縣。

——這首詩錄自敦煌卷子本《王梵志詩》卷第三。

詩用第一人稱來寫, 自誇有一處世法寶(方便), 這就是與世不爭、息事寧人, 並且用誇張的說法, 認為這一法寶“價值百匹練”。

詩中並沒有直接說出“與世無爭”的觀點, 而是通過詩中生動的語言“相打長伏弱, 至死不入縣”來表述。

被人欺負到極點, 卻寧願吃虧, 死也不肯上縣衙門申訴, 這種示弱、忍讓的性格似乎到了無敵的程度, 而且散發著生活氣息(“相打”、“伏弱”、打官司都來自生活)。

為什麼王梵志能刻畫出如此與世不爭的弱者形象呢?這和他的身世是分不開的。

據胡適、鄭振鐸、張錫厚等人考證:王梵志本生於殷富之家,

幼年時, 家有奴婢, 生活充裕閒適, 讀過儒家經典和詩書。

隋末戰亂, 家道中衰, 僅剩薄田10畝。 為家計生活, 他農忙種田, 農閒外出經商。 唐初, 繁重賦稅和天災, 迫使梵志家產破敗, 以致窮愁潦倒, 被迫做雇工、幫工。

他曾做過監鑄官, 廉潔奉公, 以孟嘗君自況, 但任期未滿即被革職。

梵志有五男二女, 但子女不孝, 使他晚年生活無著, 成了“身無一物”的“硬窮漢”, 甚至衣不蔽體, 食不飽腹, 被迫沿門乞討。

窮困潦倒的生活迫使他半路出家, 50多歲皈依佛門, 以尋求解脫。 但並不嚴守佛門戒律, 而是四處募化求齋, 過著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活。

歷盡滄桑、飽經憂患的一生為他的詩歌創作奠定了深厚的生活基礎。

儘管生活窮困潦倒, 但因為有甘於示弱的良好心態, 仍享有80有餘的高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