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崇禎何德何能?讓網友心甘情願,當眾下跪祭祀?

可憐生為皇帝身,對於大多數來說,只看到了皇帝的一身榮華富貴,卻不知其背後的艱辛。

作為皇帝的崇禎帝朱由檢並不完美,但在滿清黑暗統治二百多年裡,以身殉國死於社稷的崇禎皇帝,

早已在天下億萬大明遺民心目被神格化,激勵了不知多少仁人志士的愛國熱情,奮不顧身地投身到反清事業。

崇禎皇帝本非昏聵之主,他在位期間,勤政節儉,不耽聲色,不貪歡娛,屢下“罪己詔”,願將連綿不斷的天災人禍一力承擔,詔書歉疚深重,感自肺腑。

一直到城破自盡時,崇禎皇帝仍心念黎民百姓身陷水火之困,他的遺書字字血淚,罵奸臣,怨天命,同時更充滿自責,

卻對大明子民負疚極深,所以自去冠冕,以發覆面,只求闖軍勿傷百姓一人。

縱然崇禎皇帝為君施政時,確有許多缺失和可議之處,論其本身才幹,也算不上英明神武的明君聖主,無力挽回明末體制的種種弊端,然而他以身殉國時,尚能一心掛念百姓安危,

加上其私德嚴謹而無可挑剔,即使是敵人也難潑髒水,當然贏得了當時後世的無限同情。

甚至和明王朝不共戴天的農民義軍首領李自成,同樣佈告天下「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恒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皇帝並非昏庸,而是身邊大臣盡皆結黨謀私,公忠體國者太少。)

從閻應元到夏完淳,從張同敞到張煌言,從李定國到鄭成功,當時眾多華夏人傑英雄,

無不是在“大明崇禎烈皇”的英靈下誓死奮戰,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

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日月亡!

最終,也正是一群把崇禎皇帝的英靈奉為神祇的英雄志士,那些在飽學之士眼裡盲目、愚昧、片面、無知的學生會黨們,一次次如飛蛾撲火般的攻擊,

嚇得那些尸位素餐的滿清權貴們惶惶不可終日,才讓那些位高權重的官僚精英也迫于情勢,轉變立場,站在了主體民族這邊。

終於:龍椅推倒了,皇冠砸碎了,辮子革掉了,滿清滅亡了!

辛亥革命時,許多地方的革命黨人臂紮白巾衝鋒陷陣,在大眾百姓眼裡,這正是在“為崇禎皇帝戴孝”。

魯迅先生《阿q正傳》寫到:生為皇帝,朱由檢能力不足舉措失當,難以挽救大明。死為神祇,

烈皇帝鼓舞萬千英傑志士,重開華夏之天。

所以,作為華夏民族不屈精神象徵的崇禎皇帝,具有極重要的歷史地位與象徵意義,當不當得起後世華夏子孫一拜?

當拜!

只不過目前錦繡山上所謂"思陵"之碑,實為沐猴而冠的滿清胡虜,將崇禎帝靈柩草草安置于原田妃墓中,並以所謂‘勝國不稱宗’,貶煌煌大明之毅宗烈皇帝、孝節烈皇后位號,變成不倫不類的“莊烈湣皇帝、莊烈湣皇后”,這羞辱的不止是崇禎帝和周皇后,更是我億萬華夏子民!

【烈皇帝殯于田妃墓,國恥未雪,不謂之攢宮不可也!以陵稱不可也!以思稱尤不可也!】——《帝陵圖說》

所以,待得重修思陵之日,廢滿清之碑,正烈皇之名,方值得每個心念華夏的炎黃子孫去推金山、倒玉柱、理正衣冠,肅容叩首。

並以所謂‘勝國不稱宗’,貶煌煌大明之毅宗烈皇帝、孝節烈皇后位號,變成不倫不類的“莊烈湣皇帝、莊烈湣皇后”,這羞辱的不止是崇禎帝和周皇后,更是我億萬華夏子民!

【烈皇帝殯于田妃墓,國恥未雪,不謂之攢宮不可也!以陵稱不可也!以思稱尤不可也!】——《帝陵圖說》

所以,待得重修思陵之日,廢滿清之碑,正烈皇之名,方值得每個心念華夏的炎黃子孫去推金山、倒玉柱、理正衣冠,肅容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