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她是魯迅筆下的豆腐西施,可周作人描述的她卻是另外一個人

魯迅和周作人都愛寫有關故鄉紹興的散文,也許他們的故鄉紹興太可愛了。他們散文中的人物都是有人物原型的,比如說長媽媽,還有閏土。魯迅小說集《呐喊》中的《故鄉》裡豆腐西施楊二嫂,

也是有人物原型的,她的人物原型就是寶林大娘。

周作人也在散文裡寫過寶林大娘,寶林大娘外號叫“豆腐西施”、“草舍美人”,想必長得十分漂亮,是遠近聞名的美人,在魯迅小說集《呐喊》中的《故鄉》裡,豆腐西施是一個姿態像圓規,說話尖刻,

還想拿走魯迅家的木具的女人。而周作人散文中的寶林大娘(豆腐西施)不是這樣一個人。

在周作人的散文裡,寶林大娘雖然徐娘半老,還是風韻尤存,她不甘寂寞,卻不做什麼出軌之事,而是每年募款,在她的小店對面搭起台來,請街上的盲歌女,唱“花調”。

在周作人和魯迅童年居住的故鄉紹興,有一種職業就是盲人歌女,她們平時居住在馬五橋附近,招牌上寫著“三品詞調”。雖然她們是盲女,但外出演唱時,打扮得很是漂亮,頭髮梳得一絲不苟、油光可鑒(眼睛看不到卻能把頭髮梳理得好,真是佩服啊),穿著繡花鞋和過時的服飾。

所謂“花調”類似蘇州彈詞,七字型句或五字一句,彈著琵琶、揚琴。花調的內容通常是佛教通俗教義的寶卷,

如“花明寶卷”、“劉香寶卷”。

中年的寶林大娘已經虔誠信佛,熱心做佛事。這些盲女唱的“寶卷”就是宣揚以“刻苦修行,今生贖罪”為中心的婦女佛教觀,盲女唱得悲涼悽愴,讓人聽之動容。

寶林大娘的女兒寶姑娘終日坐在小店裡,聽熟了寶卷,影響了她的人生觀,

於是毅然拒絕與她從小訂婚的山裡遠親成婚,最後對方來搶婚。後來經過種種波折,寶姑娘最終解除了婚約,一時間成了紹興街頭巷議的最大新聞。

從此之後寶姑娘躲在小樓上,不與世人相見,等於是遠離凡塵了,進入自己的世界,後來年輕輕地就病故了。

周作人認為這是寶林大娘信佛給女兒造成的悲劇。可是周作人的初戀情人楊二姑娘、酈表妹、還有差點和魯迅訂婚的琴表姐,她們都不信佛,也都青年病故,病故跟信不信佛無關,是跟壽命有關。如果寶姑娘不信佛,也一樣會病故。

那時候下層社會的婦女嫁人也沒什麼好的,包辦婚姻,丈夫不是自己愛的,白天拼命幹活,晚上還要被丈夫打,還要生兒育女,有的地方窮人家生孩子生多了還要溺死孩子,然後再繼續懷孕生子,繼續溺死孩子,這樣的生活還不如出家或一生不嫁呢。寶姑娘選擇不嫁也不是壞事,那時候還有自梳女呢。

別說下層社會的婦女,就說富人家的女兒,就像周作人的那些表姐妹們,有幾個婚姻幸福的?

其實那些遠離凡塵的人很快樂,我在香港見過提著筆記型電腦、一臉微笑在街頭行走的年輕僧人,也在西安某博物館門外見過有如閑雲野鶴的青年道姑。他們這些人比塵世中的人更悠閒更快樂。

周作人認為寶姑娘是不見世人憂鬱而亡,但我不同意他這個觀點,病故就一定是憂鬱呢?宗教最少給人以精神寄託,讓人不憂鬱。

(寶林大娘的故事來緣于周作人《瓜豆集:劉香女》)

話離偏題,本來想談談寶林大娘,現在卻談到寶林大娘的女兒寶姑娘,還是歸入正題吧。魯迅筆下的豆腐西施和周作人筆下的寶林大娘是一個人,可是描繪起來卻像兩個人。為什麼會這樣呢?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一個人會有不同的觀點。你從這方面看她不好,可是別人從另一方面看她卻是好。

寶林大娘就是魯迅筆下的豆腐西施,可周作人描述的她,和魯迅描述的根本不像一個人。

(歡迎關注頭條號夢裡書行蓬山路)

然後再繼續懷孕生子,繼續溺死孩子,這樣的生活還不如出家或一生不嫁呢。寶姑娘選擇不嫁也不是壞事,那時候還有自梳女呢。

別說下層社會的婦女,就說富人家的女兒,就像周作人的那些表姐妹們,有幾個婚姻幸福的?

其實那些遠離凡塵的人很快樂,我在香港見過提著筆記型電腦、一臉微笑在街頭行走的年輕僧人,也在西安某博物館門外見過有如閑雲野鶴的青年道姑。他們這些人比塵世中的人更悠閒更快樂。

周作人認為寶姑娘是不見世人憂鬱而亡,但我不同意他這個觀點,病故就一定是憂鬱呢?宗教最少給人以精神寄託,讓人不憂鬱。

(寶林大娘的故事來緣于周作人《瓜豆集:劉香女》)

話離偏題,本來想談談寶林大娘,現在卻談到寶林大娘的女兒寶姑娘,還是歸入正題吧。魯迅筆下的豆腐西施和周作人筆下的寶林大娘是一個人,可是描繪起來卻像兩個人。為什麼會這樣呢?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一個人會有不同的觀點。你從這方面看她不好,可是別人從另一方面看她卻是好。

寶林大娘就是魯迅筆下的豆腐西施,可周作人描述的她,和魯迅描述的根本不像一個人。

(歡迎關注頭條號夢裡書行蓬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