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突破四大關鍵技術 中國芯載人潛水器下水在即

大公網4月11日訊 征戰南海、印度洋等多個海域深處的中國“蛟龍”號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即將迎來同譜系的兄弟並肩作戰!目前,

中國自主研製的4500米載人潛水器已經進入總裝調試的尾聲,即將轉場到專用水池進行下一階段試驗。專家介紹,與“蛟龍”號相比,4500米載人潛水器的核心部件全部實現了國產化,整體國產化率超過90%,擁有更佳的海底觀測視野和長期續航能力,將覆蓋中國在整個南海的探測、下潛開發等科研需求。

綜合央視新聞、新華社報導:去年曾到港展出一比一模型的“蛟龍”號是中國第一個載人潛水器,

已成功下潛到7000米的深度。“蛟龍”下水後,中國開始了自主研製的4500米載人潛水器的製造。

攻克載人艙球殼研製

從外形上看,這個胖胖的、長得像魚的4500米載人潛水器與“蛟龍”號相差無幾。

但其內在核心卻是實實在在的“中國造”。該潛水器總設計師、中船重工702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開發部主任胡震介紹,“蛟龍”號上的很多部件是進口的,而此次4500米載人潛水器的核心部件全部實現了國產化,其中包括攻克了鈦合金載人艙球殼、超高壓海水泵研製、低雜訊一體化推進器研製及充油鋰電池研製等一系列關鍵技術,機械手等都實現了自主研製,
整體國產化率超過90%。

而在4500米潛水器的性能方面,它也比之前的“蛟龍”號有了大幅提升。比如,4500米載人潛水器的載人艙有5個觀察窗,比“蛟龍”號增加了兩個側窗,在海底視野更好;另外,4500米載人潛水器用鋰電池替代了原來的銀鋅電池,電池可用次數,也從原來的50次增加到了500次,可大幅降低使用成本。

此前,“蛟龍”號已實現下潛深度7000米左右,那麼自主研製的載人潛水器,為何將下潛的深度設計在4500米呢?胡震指出,

大洋中脊和中國南海地區等一些科考熱點大部分在4500米以淺。特別是像海底的熱液硫化物、海底的冷泉等等,深度基本上都是在3000米左右。4500米級載人潛水器與“蛟龍”號在深海科考方面可以很好地互補和合作。

中國繪全海深潛水器譜系

“深海設備不斷提升,有效助推著我國的深海探測與科研。4500米級載人潛水器是整個深海作業體系中的一個環節。目前國家正在實現潛水器的譜系化,包括載人、無人潛水器,各有側重和互相配合地進行深海作業,相輔相成。”胡震說。

目前,中國已形成從1000米、4500米、7000米到萬米級全海深潛水器能力。除了“蛟龍”號的“弟弟”4500米級載人潛水器即將出海,它的“哥哥”萬米級載人潛水器也已經開始研製,預計在2020年下水探索,到地球上最神秘的深海進行科考。

預計在2020年下水探索,到地球上最神秘的深海進行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