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張春豔:割柴

割柴

張春豔/文

星期天去看父母,一進家門,就看見五六捆蒿子靠著院牆立著,

有三米多高,兩三個人合抱那麼粗,象膀大腰圓的壯漢,站得整整齊齊。

“咱爸咱媽呢?”我邊放自行車邊問正在洗頭髮的妹妹,“割柴去了,才走了一會兒”。“那這些柴是啥時割的?”我問。“昨天,下午四點多才回來,我讓他們別去了,咱爸說河灘裡的蒿子很多,長得很好,不割可惜了,擋不住。”妹妹無可耐何地說。現在還有幾家燒柴啊,煤燒起來火又硬又乾淨,割那多柴幹啥呀,

我心裡嘀咕著。

妹妹上班去了,我去廚房和了面,做好菜等父母回來。水燒開又涼了好幾次,就是不見父母回來。天快黑的時候他們終於回來了,父親的白頭發上粘滿了蒿子碎渣,滿臉黑灰的塵土,棉衣上還紮著幾根短蒿子,我趕緊端出早就準備好的熱水和毛巾,父親顯然很高興,不顧滿臉的黑水往下淌,邊擦臉邊說:“今年蒿子長得很好,好割地很”。“別再割了,咱家有燒的,

這麼冷的天,我媽的腿又不好,走多了撐不住。”我心疼得望著滿臉灰塵的母親。“你媽的腿好著裡,我割地好,你媽捆地好,要不也割不了這麼多。”

我試著想從架子車上抱下一捆,太沉了,我根本抱不起。“你抱不動,等吃了飯我和你媽往下抬,你端飯去。”父母親早上吃的飯,現已經很餓了。看著父母吃地很香,我心裡五味雜陳,父母愛我就象我愛兒子,不計報酬不計後果,家裡有什麼重活我要去幫忙,

父親從來不讓我做。比如夏天收麥子,我去幫父親抬麥袋子,他總是說:“你抬不動,叫你媽去。”母親在旁邊聽見了,笑說:“是啊,年輕人沒勁,我老婆子勁大!”父母就是兒女的晴雨傘,為兒女遮擋著生活中的風風雨雨。

晚上父親講起他們幾十年前割柴的一段經歷。

那時還是生產隊上,我們家人口多,但勞動力少,幾個叔叔、姑姑都在上學,隊裡分的糧食、柴活根本不夠,我還很小。那時,母親給生產隊修河堤,抱石頭,勞動量大,隊裡給每人發兩個白麵饅頭,母親捨不得吃,總是給我留著,自己吃幹硬的高粱面餅子充饑。冬天,在外工作的父親乘著假期經常和母親去山裡割柴。那年月家家缺柴,近處的,好割的都已經被別人割完了,

父母要一直跑到很深的山裡去割柴。

有一次,天沒亮就出發。走了很遠的路,越往深山裡走柴越多,越好割,他們越割越愛割。他們把所有的柴都捆好,碼得整整齊齊,裝上架子車,小小的架子車比馬車還拉得多。這時太陽已經落山了,他們開始往回走。走了許久,才發現又回到了原地,他們迷路了。

天已經完全黑了,那晚沒有月亮,借著微弱的星光摸索著往前走。山裡靜極了,黑魆魆的,看不見一點燈火。不知什麼鳥獸怪叫了一聲,聲音很大,很淒慘,很恐怖,母親嚇壞了,“咱別走了吧。”“別怕,不就是鳥叫嘛,不走咱會凍死的,再往前走說不定能碰上人家。”父親安慰著驚魂失魄的母親,其實他心裡也沒底。

只要有路他們就往前走,也不知道是哪裡。不知走了多久,他們終於看到前面有一點燈光,影影綽綽的,他們高興極了。看到了希望,母親的話又多了起來。“咱今晚就住那家人家裡吧,明天再回去。”母親哀求著。

終於到了村子裡,他們來到亮燈的地方。“能讓我們進屋歇歇嗎?”母親懇求著。“你們打哪裡來?”這家男主人用警惕的目光盯著父母親,“我們是王家莊人,今早到山裡割柴,迷路了,走到這兒了”,父親解釋著。“王家莊我聽說過,離這可遠得很啊,你這人可真膽大,深更半夜領著個女人,敢在我們這梁上亂轉,這梁上可害怕了,鬼多,去年一個人被迷住了,發現時已經死了,嘴裡填滿了泥沙,衣服、鞋子都沒了,赤身裸☆禁☆體的。”母親已嚇得臉色煞白。那人說“今晚你們就住我家吧,等天明了再走,你們能走到這兒還真是幸運。”父母就在他家住了一晚。後來得知,那家人過兩天給兒子娶媳婦,乘晚上的時間蒸婚宴上用的饃,所以還亮著燈。

現在我們只當有驚無險的故事聽,想想父母親經歷的,真的挺險啊!是缺柴燒的烙印在父母心裡太深了,他們懂得過去的苦,割柴是他們在苦難歲月裡養成的習慣,也是對他們年青歲月的一種懷念吧。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

本文作者 張春豔

作者簡介:

張春豔,陝西隴縣人,自學考試西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有著一個美麗的文學夢,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美!曾在《陝西農村報》發表過《草原暢想》、《對蘭花》兩篇散文。《七夕》、《勞動者的讚歌》發表于好心情文學作品集《一剪梅》。散文《爺爺》獲第四屆中外散文邀請賽一等獎。

黑魆魆的,看不見一點燈火。不知什麼鳥獸怪叫了一聲,聲音很大,很淒慘,很恐怖,母親嚇壞了,“咱別走了吧。”“別怕,不就是鳥叫嘛,不走咱會凍死的,再往前走說不定能碰上人家。”父親安慰著驚魂失魄的母親,其實他心裡也沒底。

只要有路他們就往前走,也不知道是哪裡。不知走了多久,他們終於看到前面有一點燈光,影影綽綽的,他們高興極了。看到了希望,母親的話又多了起來。“咱今晚就住那家人家裡吧,明天再回去。”母親哀求著。

終於到了村子裡,他們來到亮燈的地方。“能讓我們進屋歇歇嗎?”母親懇求著。“你們打哪裡來?”這家男主人用警惕的目光盯著父母親,“我們是王家莊人,今早到山裡割柴,迷路了,走到這兒了”,父親解釋著。“王家莊我聽說過,離這可遠得很啊,你這人可真膽大,深更半夜領著個女人,敢在我們這梁上亂轉,這梁上可害怕了,鬼多,去年一個人被迷住了,發現時已經死了,嘴裡填滿了泥沙,衣服、鞋子都沒了,赤身裸☆禁☆體的。”母親已嚇得臉色煞白。那人說“今晚你們就住我家吧,等天明了再走,你們能走到這兒還真是幸運。”父母就在他家住了一晚。後來得知,那家人過兩天給兒子娶媳婦,乘晚上的時間蒸婚宴上用的饃,所以還亮著燈。

現在我們只當有驚無險的故事聽,想想父母親經歷的,真的挺險啊!是缺柴燒的烙印在父母心裡太深了,他們懂得過去的苦,割柴是他們在苦難歲月裡養成的習慣,也是對他們年青歲月的一種懷念吧。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

本文作者 張春豔

作者簡介:

張春豔,陝西隴縣人,自學考試西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有著一個美麗的文學夢,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美!曾在《陝西農村報》發表過《草原暢想》、《對蘭花》兩篇散文。《七夕》、《勞動者的讚歌》發表于好心情文學作品集《一剪梅》。散文《爺爺》獲第四屆中外散文邀請賽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