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源匯文苑」老漯河人記憶中的南廣場

漯河市最早群眾開會的廣場,共和國建國以來,當屬南廣場了。因此,人們習慣叫它南廣場,或人民廣場。

南廣場,顧名思義,設在河上街的南端。一九四八年解放,一九四九年共和國成立。 小城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消息,就是從南廣場發佈出來的!

那時的南廣場,在馬路街中段以南的撂荒地裡。南馬路還沒形成,翻越幹河,在一片四面皆空的土地上,立了幾根木棍,臨時用黍稈薄搭就而成的土檯子,辟為人民廣場。記得那是十月一日的下午,

正在二完小上學的我們,被老師帶到南廣場開會。開會的主席臺,坐北朝南,檯子上端扯了塊紅布標語,西邊的台柱上懸掛著長長的鞭炮。我們被安排在廣場的西北角席地而坐,前面是士農工商的開會人群,在最東面的空地上,是用席搭的臨時廁所。那時,沒有擴音器,天氣陰沉沉的,還刮著強勁的西北風,主持開會的人用手掂洋鐵皮做成的話筒講話,坐在最後面的人們,
根本聽不清楚。只是在慶祝新中國成立的鞭炮放完之後,開會的人群走得差不多了,我們這幫娃娃跑到主席臺前搶拾地上的爆竹,這才看清紅布上寫著的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之後,鏟平了幹河,才有了南馬路;南廣場的主席臺,

用土、磚建造了個坐東朝西的永久性檯子。至此,漯河市的禁煙禁毒、三反五反、抗美援朝、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等一系列大會,都在南廣場召開。平時,南廣場還肩負著自行車比賽、大華藝師的文藝演出……西邊建起了漯河高中,東面有了漯河師範。再往後,北邊建了體育中學,南面築起了二造紙的辦公樓,將個南廣場圍了個風雨不透。

在我印象裡,

五十年代的南廣場,空空曠曠,料料峭峭,平時只有一個土檯子矗在那裡,橢圓形的跑道,圈著矮矮的小草。如若天氣晴朗,夕陽西下,站在廣場向西望去,影綽綽可以看到舞陽縣的山。一次,漯河市舉辦自行車比賽,得第一名的竟是一輛紅色的、前不帶籃、後不帶支架的“光肚”車!好多人圍住車子左看右看,嘖嘖稱羨不已,竟無一人誇獎運動員。若說印象最深的,當數大華藝師在檯子上的歌舞演出:那“一條毛巾好擦汗,
送給志願軍上前線”的旋律,那“東鄰家,西鄰家,你提籃子到誰家……我家還有一串糖麻花”的歌詞,都讓我記憶猶新。不難看出,他們緊貼抗美援朝的形勢,自編自演節目,及時歌頌了後方人民對最可愛的人的支援。另外,他們還演出了活報劇,控訴、抨擊了不法商人弄虛作假、偷工減料,在醫用物質上坑害志願軍的罪行。

一九五四年,漯河師範兼為漯河二中,南廣場的春季,成了漯河市舉辦物質交流大會的地方。畢竟小城是個農業城市,來此趕會的,多是周邊四鄉八村的農民。除了賣雜貨、百貨的商人,生產日雜、農具的小手工業者,就是販賣什麼“叉把掃帚牛籠嘴”、“爐齒鐵鍁和門鼻”、“襪子吊帶與鋼針”,“洋堿胰子及毛巾”,“麻繩風箱跟木桶”的小販,等等等等,整個南廣場撂滿了地攤,唱著大戲,真真應了主席臺那副“城鄉互助,物資交流”的對聯。當此時也,我也會跟著先父趕會,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偶爾買點豆沙糕、涼粉等好吃的,飽飽眼福,飽飽口福。一九五六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行第二套人民幣,第一套面值達萬元的舊幣,就是在南廣場跑道上燒的。直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南馬路開闢為人民路,物質交流大會遷至於此,南廣場方多少消停了些。

八○年代以前,漯河高中校門朝北開,大門西有了蔬菜公司,大門東建了郵電局,大門內還有著直插藍天的電視鐵塔,南廣場還算比較清靜。到了漯河高中校門改朝東,新辟了文化路,始漸熱鬧起來,喧囂起來。南廣場不僅召開全市的萬人大會,而且也多在此地召開體育運動會、服裝書籍展銷會;不僅解放軍高射部隊在此拉練,而且武警也在此表演擒拿格鬥。鮮花店在校門口開起來了,臨街的門面房也辦起了婚紗影樓、文具店和小吃部。特別是小城升格市帶縣後,連文化路一條街都成了賣小吃、賣服裝、賣書的市場,尤其在中午、晚上時分,賣東西的攤點將個整條街擺了個水泄不通!殆至西元兩千年,漯河高中、許慎小學、許慎幼稚園、漯河市有線電視臺、中山書畫社等單位林立,一到放學,更是人頭攢動,摩肩接踵,熱鬧非常。遙想二○○二年孫女初上許慎小學,與高中家屬院,僅僅隔著路東路西一條街,不足兩百米,由於人多的緣故,害得我們老兩口,一天到晚作四次接送

更值得一提的是,漯河市圖書館在南廣場建立。落成的那一年,我市著名的攝影家王長松先生,率先在市圖書館一樓大廳舉辦了個人攝影藝術展覽,引來了我市人民紛至遝來,前來參觀。之後我市的美術、書法展覽,也都到這人氣集中、地理條件又近的圖書館舉辦。規模宏偉而又龐大的市圖書館,經歷半個多世紀南廣場的人氣積累,又被周邊的芸芸眾生及四五所中小學和幼稚園包圍,可謂建在了風水寶地上。無論從休閒、娛樂、文化陶冶上,還是從精神文明建設上講,市圖書館成了承載人們淨化心靈的神聖殿堂!

一九五四年,漯河師範兼為漯河二中,南廣場的春季,成了漯河市舉辦物質交流大會的地方。畢竟小城是個農業城市,來此趕會的,多是周邊四鄉八村的農民。除了賣雜貨、百貨的商人,生產日雜、農具的小手工業者,就是販賣什麼“叉把掃帚牛籠嘴”、“爐齒鐵鍁和門鼻”、“襪子吊帶與鋼針”,“洋堿胰子及毛巾”,“麻繩風箱跟木桶”的小販,等等等等,整個南廣場撂滿了地攤,唱著大戲,真真應了主席臺那副“城鄉互助,物資交流”的對聯。當此時也,我也會跟著先父趕會,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偶爾買點豆沙糕、涼粉等好吃的,飽飽眼福,飽飽口福。一九五六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行第二套人民幣,第一套面值達萬元的舊幣,就是在南廣場跑道上燒的。直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南馬路開闢為人民路,物質交流大會遷至於此,南廣場方多少消停了些。

八○年代以前,漯河高中校門朝北開,大門西有了蔬菜公司,大門東建了郵電局,大門內還有著直插藍天的電視鐵塔,南廣場還算比較清靜。到了漯河高中校門改朝東,新辟了文化路,始漸熱鬧起來,喧囂起來。南廣場不僅召開全市的萬人大會,而且也多在此地召開體育運動會、服裝書籍展銷會;不僅解放軍高射部隊在此拉練,而且武警也在此表演擒拿格鬥。鮮花店在校門口開起來了,臨街的門面房也辦起了婚紗影樓、文具店和小吃部。特別是小城升格市帶縣後,連文化路一條街都成了賣小吃、賣服裝、賣書的市場,尤其在中午、晚上時分,賣東西的攤點將個整條街擺了個水泄不通!殆至西元兩千年,漯河高中、許慎小學、許慎幼稚園、漯河市有線電視臺、中山書畫社等單位林立,一到放學,更是人頭攢動,摩肩接踵,熱鬧非常。遙想二○○二年孫女初上許慎小學,與高中家屬院,僅僅隔著路東路西一條街,不足兩百米,由於人多的緣故,害得我們老兩口,一天到晚作四次接送

更值得一提的是,漯河市圖書館在南廣場建立。落成的那一年,我市著名的攝影家王長松先生,率先在市圖書館一樓大廳舉辦了個人攝影藝術展覽,引來了我市人民紛至遝來,前來參觀。之後我市的美術、書法展覽,也都到這人氣集中、地理條件又近的圖書館舉辦。規模宏偉而又龐大的市圖書館,經歷半個多世紀南廣場的人氣積累,又被周邊的芸芸眾生及四五所中小學和幼稚園包圍,可謂建在了風水寶地上。無論從休閒、娛樂、文化陶冶上,還是從精神文明建設上講,市圖書館成了承載人們淨化心靈的神聖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