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張保存40年的八路軍借條,成功兌換成人民幣,彰顯軍人品格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工農紅軍在與底層群眾保持合作性、統一性的層面上展開了全國抗戰。在當時的抗戰情勢十分嚴峻情況下,工農紅軍也始終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鐵律,

堅持“不拿老百姓一針一線”的作風,堅決“借條原則”,我拿了你多少物資,日後還你多少。

話說,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開始,工農紅軍一支由謝華帶領的2500人部隊駐紮在西安藍田縣葛牌鎮大梨園村,與國匪正艱難對峙。由於抗戰勝利後的內戰形勢,工農紅軍不如對方裝備精良,

後勤保障也不全面,一度陷入物資極度缺乏的境地。再加上時值隆冬,戰士們又餓又凍,即使有後方老百姓的主動支援,但也是拆東牆補西牆。謝華不得已只能出面像村民鄉紳借物資。

大梨園村當地有一陳姓村民,名鴻清,

早年經商,家裡有些薄產。謝華首先拜訪的就是陳鴻清,一開始還有些躊躇,畢竟那個時代,階級劃分成分影響頗深。但沒想到的是陳鴻清爽口答應了,並且十分熱忱于支持愛國革命。

謝華一高興,當下大筆一揮寫了張借據給陳鴻清,借據字:“今借愛國人士陳鴻清法幣壹佰萬元,麻鞋伍拾雙,布陸拾斤,棉花壹佰貳拾斤。”陳鴻清一再拒絕不過只能收下了。隨後,此事傳到了團長王惠平耳中,

因為陳鴻清在關鍵時候的無私幫助和堅定的愛國主義精神,特意命屬下囑咐陳鴻清,日後若有什麼困難或者資金緊張,一定攜借據來延安兌現。

陳鴻清謝過,也沒當回事,畢竟這是他愛國情懷的一種體現,不過那張借據被他當做是軍民友誼的見證悉心保存了下來,

並且嚴令後代不能以此為條件向國家開口要錢。

新中國成立後40年,時間走到了1985年,老一輩革命家和愛國人士基本已經去世。陳鴻清也抵不過歲月的摧殘,終老而死。而陳家因為成分劃分和十年動亂一落千丈,到了陳鴻清兒子陳開基這一輩已經是窮困潦倒了。

陳開基不得已只能翻出父親細心保存下來的那張借條向當地政府反映,依次層層上報到統戰部後,一經核實,統戰部秉持紅軍傳統,立馬根據匯率和物價折算了8500元人民幣給陳開基。要知道當時的中國還處於困難階段,8500元人民幣按照現在的物價折算也是天文數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