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西安農民40多年前的借條換得鉅款,彰顯軍人品格1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當時物資極其匱乏,八路軍的生活條件極為艱苦,甚至這一頓飯還沒吃飽就開始了作戰,在十多歲的年紀他們就選擇了把自己的青春獻給祖國。

2017年1月,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已經從“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中華兒女經過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終於將日本侵略者趕回日本老家。

由於敵眾我寡且裝備極差的戰略形勢,八路軍主要在敵後作戰,並以遊擊戰為主,經常東奔西跑,

更換駐地。所以他們幾乎也要到處的換地方,每天都要不辭辛勞的奔波,這麼艱苦的環境下,光靠著小米加步槍是影不了戰鬥的,需要依靠背後老百姓的支援,因此經常會去找老百姓借一些東西。

而在近代,很多影視劇中都有關於借糧的故事,而下面這個農民,

在家翻修祖宅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一張借條,是40年前,八路留下的,結果成功兌換後,成富翁,恢復祖上輝煌。

當時,村民陳鴻清因家中經商有物資積蓄,便向部隊提供錢款衣物等援助,隊長何太陽親自寫下借據:今借到陳鴻清法幣100萬元,棉花120斤,

麻鞋50雙,布匹60斤。隨後團長王惠平還特意趕來囑咐陳鴻清,如果家中資金緊張,可以憑藉據到延安兌現還款。

戰爭年代又是八路軍,陳鴻清當時並未在意,也從未想起過會到延安兌現還款。隨後不久,團長在戰鬥中英勇犧牲,陳鴻清也因病去世,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幾乎已經無人還能記起。直到陳家的後人翻修新房,才找出了老祖宗的借條。1985年,陳鴻清的兒子翻修新房,無意之間發現了這一張欠條,當時翻修房子需要大量的花費,陳鴻清的兒子想著現在這張欠條能不能去兌換下,當時心裡並沒有抱著多大的希望,只是想去嘗試一下,死馬當作活馬醫,他就找藍田縣委的統戰部去兌換借條了。

經縣委多次考查研究確認借條屬實,並轉交統戰部落實。統戰部組織經濟學家,依據40年前物價及1985年物價對借條進行綜合評估,最終認定為實際價值為8500元後,一次性兌現給陳開基。看到這肯定很多人覺得還款太少了,當時的8000元已經是天價了,並且按照當時外匯價,100萬法幣可以兌換不到3000人民幣,政府並沒有少還錢,但這也是應得的,雪中送炭更有價值。

政府並沒有少還錢,但這也是應得的,雪中送炭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