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西安農民40多年前的借條換得鉅款,彰顯軍人品格1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 當時物資極其匱乏, 八路軍的生活條件極為艱苦, 甚至這一頓飯還沒吃飽就開始了作戰, 在十多歲的年紀他們就選擇了把自己的青春獻給祖國。 2017年1月,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已經從“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 中華兒女經過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 終於將日本侵略者趕回日本老家。

由於敵眾我寡且裝備極差的戰略形勢, 八路軍主要在敵後作戰, 並以遊擊戰為主, 經常東奔西跑, 更換駐地。 所以他們幾乎也要到處的換地方, 每天都要不辭辛勞的奔波, 這麼艱苦的環境下, 光靠著小米加步槍是影不了戰鬥的, 需要依靠背後老百姓的支援, 因此經常會去找老百姓借一些東西。

而在近代, 很多影視劇中都有關於借糧的故事, 而下面這個農民, 在家翻修祖宅的時候, 無意間發現一張借條, 是40年前, 八路留下的, 結果成功兌換後, 成富翁, 恢復祖上輝煌。

當時, 村民陳鴻清因家中經商有物資積蓄, 便向部隊提供錢款衣物等援助, 隊長何太陽親自寫下借據:今借到陳鴻清法幣100萬元, 棉花120斤, 麻鞋50雙, 布匹60斤。 隨後團長王惠平還特意趕來囑咐陳鴻清, 如果家中資金緊張, 可以憑藉據到延安兌現還款。

戰爭年代又是八路軍, 陳鴻清當時並未在意, 也從未想起過會到延安兌現還款。 隨後不久, 團長在戰鬥中英勇犧牲, 陳鴻清也因病去世, 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幾乎已經無人還能記起。 直到陳家的後人翻修新房, 才找出了老祖宗的借條。 1985年, 陳鴻清的兒子翻修新房, 無意之間發現了這一張欠條, 當時翻修房子需要大量的花費, 陳鴻清的兒子想著現在這張欠條能不能去兌換下, 當時心裡並沒有抱著多大的希望, 只是想去嘗試一下, 死馬當作活馬醫, 他就找藍田縣委的統戰部去兌換借條了。

經縣委多次考查研究確認借條屬實, 並轉交統戰部落實。 統戰部組織經濟學家, 依據40年前物價及1985年物價對借條進行綜合評估, 最終認定為實際價值為8500元後, 一次性兌現給陳開基。 看到這肯定很多人覺得還款太少了, 當時的8000元已經是天價了, 並且按照當時外匯價,100萬法幣可以兌換不到3000人民幣,政府並沒有少還錢,但這也是應得的,雪中送炭更有價值。

並且按照當時外匯價,100萬法幣可以兌換不到3000人民幣,政府並沒有少還錢,但這也是應得的,雪中送炭更有價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