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魯迅出殯,數十公里路不靠車馬,扶靈之人來頭一個比一個大

1936年10月19日淩晨5時25分,蜚聲亞洲的大文豪魯迅先生因胃疾加重,病入膏肓不治,與世長辭。魯迅先生在世時,代表著新文化、新思想在中國文學界的興起,他勇敢地向封建思想宣戰,

打響了近代中國青年衝破封建壁壘的“戰爭”。

可以說,魯迅先生對於中國文學和社會思想的貢獻是無比巨大的。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只不過這位大文豪終究還是沒能熬過病魔的挑釁,曾經面對千夫所指亦泰然自若,敢於對逆境口誅筆伐,激流而上的魯迅就這樣安詳告別了這個他又愛又恨的世界。

魯迅先生的死訊是由他的學生胡風宣佈的,聞知消息後,社會各界名人名仕都發來了弔唁。在孀妻許廣平夫人的建議下,幾人擬定了治喪委員會的名單:蔡元培、馬相伯、宋慶齡、毛澤東、內山完造、史沫特萊、沈鈞儒、茅盾、蕭三。

10月22日下午1時50分,魯迅先生的靈柩從萬國殯儀館出發前往萬國公墓,

自發前來扶靈的就有巴金、葉聖陶、張天翼、聶紺弩、胡風、蕭軍。並且當天沿路數十公里全是前來送行的民眾以及社會各界名流、明星。

葉聖陶在《相濡以沫》一文中寫道:“各界的人不經邀約,不憑通知,各自跑來瞻仰魯迅先生的遺容,表示欽敬和志願追隨的心情。

一個個自動組合的隊伍,擎起寫著標語的旗子或者橫幅,唱著當時流行的抗敵歌曲或者臨時急就的歌曲,從上海的四面八方彙集到墓地,大家動手鏟土,把蓋上‘民族魂’的旗的魯迅先生的棺材埋妥。這樣的事,上海從未有過,全中國從未有過。”

其實,在魯迅先生病入膏肓時,身邊的人就已經做好了後事準備,因為連當時世界知名的醫生都說魯迅先生已經回春難望。所以,裡裡外外都有人操持,魯迅先生在面對死神即將來臨時也依舊保持著豁達,並且給二妻許廣平留下遺書:

(1)不得因為喪事,

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2)趕快收殮,埋掉,拉倒;

(3)不要作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

(4)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

(5)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6)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

(7)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可見,先生即使面對死亡也依然保持著那份豁達、泰然和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