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看天下第一家孔府如何過大年!

臘月

是農曆年中的最後一個月

一進臘月

“年”以倒計時的腳步臨近

年味兒也越來越濃

過年的習俗我們都應該比較清楚

那麼天下第一家的孔府

過年的習俗你都知道嗎

今天小編帶你一起看看孔府如何過大年

衍聖公府過春節,極為隆重,持續的時間也是全年節慶中最長的,從臘月初一開始做過年準備,直至正月十五燈節過完,才算結束。孔府作為當朝一品公爵府第,世享尊榮,其過年的規模、氣勢、排場自然非同凡響。

從臘月初一開始,每到晚上,孔府鐘鼓齊鳴,上上下下便開始做過年的各種準備。內三廚、外二廚,饃饃房、酒房、洋燭房、內司茶、外司茶等部門的管事、僕役都緊張有序地忙活起來。由於孔府每年春節到正月十五的燈節,需要大量的煙花、爆竹,於是從臘月初一便由出花炮差的馬廠村佃戶集中制作。這些佃戶平時租種孔府的田地,自種自吃,無須交租,也不用向官府納糧。他們世代相傳,

技藝精良,製作花炮從初一直至二十三祭灶結束,所需原料硫磺、芒硝、木炭等都由孔府提前準備好。製作的花炮有“梨花”、“小梨花”、三節花、連環炮、二踢腳、成掛的火鞭及“獅子滾繡球”、“孫悟空大鬧天宮”等數十種。這些花炮除孔府自用外,還用作年禮送給親友。

臘月初八,是臘八節,為紀念佛祖釋迦牟尼成道日,孔府精選江米、小米、大米、薏仁米、芸豆、綠豆、赤豆,以及紅棗、核桃仁等放在一起,

熬三大鍋臘八粥,闔府人等,包括內勤的、當差的,不分尊卑都來喝臘八粥。

到了臘月十五,在孔府前堂院子偏東處,要豎起一根高約三丈的紅漆杆子,名曰“朝天杆”,杆子最上邊有一綠花頂,懸一三角鉤,鉤上掛一隻大紅燈籠,名曰“朝天燈”。燈籠內放一支一斤重的大紅蠟燭,

從臘月十五一直點燃到正月十五,其間要不斷更換新蠟燭。

朝天燈的點燃,預示著年的腳步更近了。這時,孔府要一連三天灑掃庭除,裡裡外外收拾得乾淨整齊。接著便支起八口大鍋,蒸過年的麵食,當地百姓稱“蒸壯”,諸如花糕、花卷、年糕、饃饃、糖包、豆包等等,一直要蒸到臘月二十三。二十三晚上,內廚、外廚點紗燈,燃牛油蠟燭,祭拜灶王爺,請灶王爺“上天言好事”,

然後除夕再接灶王爺“回宮降吉祥”,這自然是遠古先民火崇拜之遺風了。從臘月二十四“掃塵日”開始,刷洗闔府門戶,各院的大門小門,房屋的裡門外門,包括府外的車棚、馬號、東場、西倉,所有的門都要刷洗乾淨,貼上新門聯、新門神。門聯通常由書房書寫,門神則由門神戶專門印製,這些準備工作要在二十四這天以前做好。

孔府的年俗內容很多,但特點最突出的,應是孔府的春聯和門神。春聯和門神具有普通人家無法比擬的特色。現存《孔府檔案》中,仍保存著清乾隆二十四年、二十五年的春聯底本。在春聯底本中,不僅詳細開列了各門柱的春聯文字,還標明了春聯的紙色、長度、寬度,門扇上的門神種類等,紙色分為硃箋、丹紅、松箋,硃箋級別最高,使用在重要的建築上,丹紅、松箋以次遞降,貼在次要的建築上,門上所貼門神也是有講究的,一般在房門和外門上,貼守衛門戶的武門神,內門上貼祈福納祥的文門神。福字則貼在內宅的小建築門上。

對聯,是我國人民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以其寓意深刻,構思巧妙,形式多樣,應用廣泛,而得到人們的大力推廣和傳播。明清兩代,對聯的發展達到鼎盛,主要表現在它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類對聯都得到廣泛的應用。家家戶戶以至各行各業都有了掛貼對聯的習慣。寺廟道觀、風景名勝等地點,用它做楹聯;日常交際中,人們用它祝壽、慶婚、哀挽、題贈;文人學士用它寫景詠物、言志抒懷。

明清時期,不但民間盛行對聯,帝王大臣們也都喜歡題寫。因此,在孔廟會看到清雍正皇帝題寫的“先覺先知為萬古倫常立極,至誠至聖與兩間功化同流”;“德冠生民溯地辟天開鹹尊首出,道隆群聖統金聲玉振共仰大成”。乾隆皇帝題寫的“氣備四時與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覺世牖民詩書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類拔萃河海泰山麟鳳莫喻聖人”;“紹緒仰斯文識大識小,趨庭傳至教學詩學禮”。

在孔府會看到乾隆朝名臣紀曉嵐題寫的“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這些對聯,無疑為孔廟孔府增了輝、添了彩,已成了孔廟孔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人們對這些對聯仍津津樂道,口口相傳。

門神是我國民間最受信仰的神祗之一。門神的歷史之久、流傳之廣、種類之多,在民間諸神中是很突出的。門神從其誕生之日起,即傲立於千家萬戶的大門之上,抖盡了威風,曆二千餘年,至今不衰。

門神,顧名思義即為“護門之神”,其歷史可謂久遠,早在先秦時的《禮記》中,就有禮門神的記載。但此時的門神尚無具體物象所指。以後才逐漸形象化,出現了“桃人”,兩位捉鬼的門神。後來,門神多繪兩位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

1937年在曲阜城東韓家鋪出了一套西漢時期的漢畫像石,叫安漢裡畫像石,這畫像石上就刻了兩個人物,兩個神人,說是這兩個神人是專門守門的,有妖魔鬼怪從這個門經過的時候,神荼、鬱壘兩位神人把他捉住以後,用葦索捆了以後就喂老虎,漢代的時候這兩位神人是最流行,後來說這個門神又變了,變成唐代的兩位武將,一個叫秦瓊,一個叫尉遲恭。

孔府門神,別具特色,與民間不同的是,孔府有自刻的印版,屆時有專門的戶人進行刷印並進行張貼。其種類比民間的多,尺幅比民間的大。而且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印製、張貼程式。

孔府門神分文武兩類,尺寸除比普通百姓家大一號外,最大的特點是文武門神都是帶官銜的。文門神祈福納祥,多為“加官進爵”、“加官進祿”、“加官進福”“帶子上朝”“平升三級”等內容,多貼在內宅房門,或裡門、偏門上。武門神用以驅邪避災,多為鎧甲武士,厲目守門,多貼在主要通道的大門上。

孔府門神有許多特點,第一他是有專門的門神戶,從雕版到印刷,到張貼有門神戶全權負責,另一個特點,就是他不直接往門上貼,當然這是指中路的,不直接向門上貼,而是專門做了一個木框,把印好的門神貼在木框上,到時候直接掛上就行,孔府門神另一個特點,就是說去年貼的門神,今年再貼的時候他不揭掉,而是用一層大紅紙把它覆蓋上,然後把印好的門神沿著邊沿剪掉,再貼到大紅紙上,很喜慶、很紅火。孔府門神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製作過程比較複雜,首先它先印出墨色線條,然後再在線條裡邊套印紅色、綠色和藍色,然後印完以後在進行人工敷色,這叫細門神,不進行人工敷色的叫粗門神。

每當春節來臨之際,是孔府書房、司房的文職人員最忙活的時候,他們要負責書寫孔府所有要張貼春聯。孔府春聯要求嚴格,除了對偶得當,還講究紙墨精良,字體工整。

孔府門神的印製過程較為複雜。在印製完墨線後,還要套印彩色,而且細部還要人工敷色,使之更具質感。整個過程工藝精緻,線條遒勁流暢,色彩豔麗濃重,對比強烈。人物細膩傳神,衣飾富有質感。

舊時,門神的印製和張貼由孔府的“門神戶”專門負責,“門神戶”始自明代,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

從工藝上來講,現在要比從前簡單,門神的種類也比較單一,武門神只有秦瓊、尉遲恭,文門神只有“加官進祿”。

舊時孔府各院的大小門、房屋的裡外門,都要換新門神、新對聯,甚至包括府外的車欄、馬號、東場、西倉等。

秦瓊和尉遲恭面對而立,秦瓊面左,白麵長須,眉目清細,身穿鎧甲,頭戴紅纓盔,手執長杆金瓜錘,。尉遲恭面右,黑臉長須,張眉睜目,身穿鎧甲,頭戴紅纓盔,手執長杆金瓜錘,威武雄壯。

文門神成對。兩個天官相對,頭戴烏紗帽,白麵長須,身穿團領紅袍,中間為鶴補。左手斜抱笏板,右手託盤,盤內置梁冠,名為“加官”;右手斜抱笏板,左手託盤,盤內置一臥鹿,名為“進祿”,兩者合稱“加官進祿”,寓意吉祥。

孔府的大門、二門、內宅門和外院大門貼的是武門神,有手執長柄金瓜、身穿鎧甲的武將,也有傳統門神中的秦叔寶、尉遲敬德。府內各房屋裡門外門貼的都是文門神,如“加官進爵”、“加官進祿”、“加官進壽”、“當朝一品”、“帶子上朝”,以及“福祿壽喜”、“子孫滿堂”等等。按孔府的規矩,所有的門神門聯,要由門神戶在臘月二十九日前全部貼完。

“除夕”之夜要辭歲,禮儀自然很隆重。衍聖公和夫人要先後祭拜家廟、影堂、祠堂、慕恩堂、佛堂等,每個祭拜之處要擺放十大碗供菜、兩盤饃、三杯奠酒,點燃兩根紅燭。衍聖公祭拜家廟時,有贊禮生兩名和提香爐、提紗燈、提罩子燈的各一對執事在前引導。衍聖公行三跪九叩大禮,祭拜如儀後,方徐徐退出。夫人祭拜祠堂時,則由女僕侍候,前有引導,後有隨從,亦要祭拜如儀。與此同時,孔府的司房、門房要祭拜財神爺,花園的園夫祭拜花神,倉房的倉夫祭拜倉神,內廚、外廚的廚役要恭迎灶王爺回宮……整個孔府香煙嫋嫋,紅燭閃亮,闔府人等在莊嚴肅穆、虔誠謙恭的氛圍中,向各路神祗表示感恩和敬畏之情。衍聖公和夫人祭拜完家廟、影堂、祠堂、慕恩堂、佛堂後,便來到前堂樓正廳。前堂樓為二層七間七檁的前出廊懸山式建築,高深寬廣,富麗堂皇。全府人員按順序集合在前堂樓前,魚貫而人,向公爺和夫人分別磕辭歲頭,並依例領賞。

大年初一子時,孔府正式迎春拜年,禮儀隆重,熱鬧非凡。從子時起,執事人等便要領取“紙碼”,到各處點燃信香、紅燭,燃放煙花、爆竹。此刻,前堂樓門外正中架設的大型鐵制炭盆中炭火熊熊,一隻特大砂鍋中煮的蓮子、小棗和江米麵做的小元寶在沸湯中翻滾,此湯名為“元寶湯”。這時,略事歇息的衍聖公和夫人便起身來到前堂樓喝元寶湯,稍後,再到前樓庭院正中的天地棚祭拜天地。

天地棚是孔府作夫們提前紮好的,大棚中間安裝一座細木雕刻的神龕樓,上有木雕的屋脊、瓦壟、滴水瓦,四角各有一隻作奔跑狀的小哈叭狗,前面有回廊、廈簷,透雕的花欞門窗,與真樓房無異。神龕樓正中擺放一座精緻的木雕紅漆牌位,上面用金字寫著“天地三界萬靈十方真宰”。神龕樓前放一張長條桌,桌上排列著上供的菜肴,有整雞、整魚、紅燒肉塊、油炸山藥塊和油炸丸子,供菜頂部撒上紅綠色的粉絲。此外,桌上還要擺放整盤的花糕、年糕和白麵饃饃,上面都插著紅色的絹花。供菜前面有錫制五供:香爐一對、燭臺一對、香筒一個,五供兩邊各放兩張方桌,每桌有五個大磁片,盛放花糕、年糕,上有紅棗和紅絹花,顯得分外喜慶。天地棚東側放一個直徑約三尺有餘的大鐵盆,裡邊是半人高、擺成橫豎呈方格狀的木柴,上面堆放著新鮮的柏樹枝;天地棚西側亦有同樣的大鐵盆,木柴同樣擺放,中間放上爆竹。

衍聖公和夫人喝完“元寶湯”,起身到天地棚祭拜“天地三界萬靈十方真宰”。此刻,香煙繚繞,燭光閃耀,柏樹枝騰起火焰,鞭炮也“劈啪”炸響。公爺和夫人虔誠叩拜後,再前往家廟等處祭拜。一路上,踩著各院事先撒滿的芝麻秸“咯嚓、咯嚓”作響,此舉名曰“踩歲”,取“芝麻開花節節高”之意,也是源遠流長的中華古代民間習俗。

孔府家廟,位於孔府建築群的東部,報本堂、祧廟、慕恩堂等。報本堂是奉祭本衍聖公上五代祖先的祠堂,堂內懸掛著五代先考先妣的畫像,因此報本堂也稱影堂。現在孔府文物庫房內,仍保存著明清時期的衍聖公及衍聖公夫人畫像,當年就是懸掛在報本掌內的。報本堂內,祭器、祭品、香、燭一應俱全。衍聖公在提燈禮生、提爐禮生、引贊禮生的前導下,來到報本堂,上香、獻爵、叩頭。然後,到祧廟祭拜,祧廟是奉祭歷代衍聖公先祖的地方,安放的是牌位。然後再祭慕恩堂,慕恩堂是供奉七十二代衍聖公孔憲培及夫人于氏的專祠。衍聖公拜祭家廟後,衍聖公夫人也要祭拜。夫人拜祠堂時,由女僕伺候,前有引導,後有隨從跟隨。除了拜家廟外,還要拜佛堂樓,佛堂樓內有關公、菩薩等神像。

大約清晨七時左右,府裡各處祭拜完畢,衍聖公便由百戶官、管勾官、詩樂官和典籍官陪同,前往孔廟祭拜。這時,孔廟大成殿內的“大成至聖文宣王”孔子像前供有整豬、整羊、籩、豆、黃酒、檀香等供品,由贊禮生鳴唱,衍聖公行三跪九叩禮,隨行官員亦陪同跪拜。祭拜完孔廟,衍聖公返回府邸,與夫人一起用早飯,擺上魚翅海參酒席和鮮美水餃,隨侍女僕則要給公爺和夫人每人敬一杯酒,再磕一個頭。

早飯用罷,公爺和夫人端坐前堂樓門口,闔府人員分別前來拜年。其順序為三班奉衛隊,孔林孔廟執事人員,車棚、馬號的車夫、馬夫及作夫、轎夫,大堂、二堂、三堂和內宅人員,書房、司房、跟監獄等各房管事,茶房、帳房、廚房、花園、成衣房、東場、西倉等職事差役,以及女僕、丫環。拜完年,公爺、夫人賞給“紅包”,各房管事是二錢銀子,其餘人等一律二百錢。接著,曲阜城中孔氏各府本家相繼前來拜年,衍聖公在前堂樓廳內接見,只作揖不磕頭。曲阜縣令或縣長來拜年,依例在三堂小會客室接待,縣令或縣長夫人來拜年,則由公爺夫人在前上房室內接見。

到正月十四,孔府管事便召集十幾個老媽子,用黃豆麵捏一批“燈盞”,準備點豆油燈用。豆麵燈大小就像茶杯,正月的燈捏一個鼻兒,二月的燈捏兩個鼻兒,以此類推,直至捏夠十二個月。另外,府裡還要準備次日要用的明角燈、絹紗燈、騾馬燈等等。

到了正月十五“上元節”,亦稱“元宵節”,下午時分,孔府各房、孔林、孔廟、東場、西倉、車棚、馬號等都派人來領取豆麵燈,到了晚上擺上各色供品:果、菜、酒及年糕、元宵等等,點燈燒香,祭拜各路神祗,送其返回天地三界。

送罷天地神靈,衍聖公和夫人則回到大堂前觀看耍龍燈、跑旱船、踩高蹺等民俗表演。此刻,孔府大門外那提前準備好的五百多斤重的大鐵花筒,便噴射出美麗的焰火,足有數丈高,猶如火樹銀花一般,其他各處還有各種小煙花穿插燃放,引起人群的陣陣喝彩。夫人看得高興,不時命管事的將賞錢、點心、茶水分發給耍龍燈、跑旱船、踩高蹺及燃放花炮的人,孔府過年的喜慶活動亦隨之進入了高☆禁☆潮。直到過完元宵節,孔府的春節才算結束。

往期回顧

毛主席笑談山東之名的由來

目前1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

應是孔府的春聯和門神。春聯和門神具有普通人家無法比擬的特色。現存《孔府檔案》中,仍保存著清乾隆二十四年、二十五年的春聯底本。在春聯底本中,不僅詳細開列了各門柱的春聯文字,還標明了春聯的紙色、長度、寬度,門扇上的門神種類等,紙色分為硃箋、丹紅、松箋,硃箋級別最高,使用在重要的建築上,丹紅、松箋以次遞降,貼在次要的建築上,門上所貼門神也是有講究的,一般在房門和外門上,貼守衛門戶的武門神,內門上貼祈福納祥的文門神。福字則貼在內宅的小建築門上。

對聯,是我國人民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以其寓意深刻,構思巧妙,形式多樣,應用廣泛,而得到人們的大力推廣和傳播。明清兩代,對聯的發展達到鼎盛,主要表現在它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類對聯都得到廣泛的應用。家家戶戶以至各行各業都有了掛貼對聯的習慣。寺廟道觀、風景名勝等地點,用它做楹聯;日常交際中,人們用它祝壽、慶婚、哀挽、題贈;文人學士用它寫景詠物、言志抒懷。

明清時期,不但民間盛行對聯,帝王大臣們也都喜歡題寫。因此,在孔廟會看到清雍正皇帝題寫的“先覺先知為萬古倫常立極,至誠至聖與兩間功化同流”;“德冠生民溯地辟天開鹹尊首出,道隆群聖統金聲玉振共仰大成”。乾隆皇帝題寫的“氣備四時與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覺世牖民詩書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類拔萃河海泰山麟鳳莫喻聖人”;“紹緒仰斯文識大識小,趨庭傳至教學詩學禮”。

在孔府會看到乾隆朝名臣紀曉嵐題寫的“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這些對聯,無疑為孔廟孔府增了輝、添了彩,已成了孔廟孔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人們對這些對聯仍津津樂道,口口相傳。

門神是我國民間最受信仰的神祗之一。門神的歷史之久、流傳之廣、種類之多,在民間諸神中是很突出的。門神從其誕生之日起,即傲立於千家萬戶的大門之上,抖盡了威風,曆二千餘年,至今不衰。

門神,顧名思義即為“護門之神”,其歷史可謂久遠,早在先秦時的《禮記》中,就有禮門神的記載。但此時的門神尚無具體物象所指。以後才逐漸形象化,出現了“桃人”,兩位捉鬼的門神。後來,門神多繪兩位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

1937年在曲阜城東韓家鋪出了一套西漢時期的漢畫像石,叫安漢裡畫像石,這畫像石上就刻了兩個人物,兩個神人,說是這兩個神人是專門守門的,有妖魔鬼怪從這個門經過的時候,神荼、鬱壘兩位神人把他捉住以後,用葦索捆了以後就喂老虎,漢代的時候這兩位神人是最流行,後來說這個門神又變了,變成唐代的兩位武將,一個叫秦瓊,一個叫尉遲恭。

孔府門神,別具特色,與民間不同的是,孔府有自刻的印版,屆時有專門的戶人進行刷印並進行張貼。其種類比民間的多,尺幅比民間的大。而且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印製、張貼程式。

孔府門神分文武兩類,尺寸除比普通百姓家大一號外,最大的特點是文武門神都是帶官銜的。文門神祈福納祥,多為“加官進爵”、“加官進祿”、“加官進福”“帶子上朝”“平升三級”等內容,多貼在內宅房門,或裡門、偏門上。武門神用以驅邪避災,多為鎧甲武士,厲目守門,多貼在主要通道的大門上。

孔府門神有許多特點,第一他是有專門的門神戶,從雕版到印刷,到張貼有門神戶全權負責,另一個特點,就是他不直接往門上貼,當然這是指中路的,不直接向門上貼,而是專門做了一個木框,把印好的門神貼在木框上,到時候直接掛上就行,孔府門神另一個特點,就是說去年貼的門神,今年再貼的時候他不揭掉,而是用一層大紅紙把它覆蓋上,然後把印好的門神沿著邊沿剪掉,再貼到大紅紙上,很喜慶、很紅火。孔府門神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製作過程比較複雜,首先它先印出墨色線條,然後再在線條裡邊套印紅色、綠色和藍色,然後印完以後在進行人工敷色,這叫細門神,不進行人工敷色的叫粗門神。

每當春節來臨之際,是孔府書房、司房的文職人員最忙活的時候,他們要負責書寫孔府所有要張貼春聯。孔府春聯要求嚴格,除了對偶得當,還講究紙墨精良,字體工整。

孔府門神的印製過程較為複雜。在印製完墨線後,還要套印彩色,而且細部還要人工敷色,使之更具質感。整個過程工藝精緻,線條遒勁流暢,色彩豔麗濃重,對比強烈。人物細膩傳神,衣飾富有質感。

舊時,門神的印製和張貼由孔府的“門神戶”專門負責,“門神戶”始自明代,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

從工藝上來講,現在要比從前簡單,門神的種類也比較單一,武門神只有秦瓊、尉遲恭,文門神只有“加官進祿”。

舊時孔府各院的大小門、房屋的裡外門,都要換新門神、新對聯,甚至包括府外的車欄、馬號、東場、西倉等。

秦瓊和尉遲恭面對而立,秦瓊面左,白麵長須,眉目清細,身穿鎧甲,頭戴紅纓盔,手執長杆金瓜錘,。尉遲恭面右,黑臉長須,張眉睜目,身穿鎧甲,頭戴紅纓盔,手執長杆金瓜錘,威武雄壯。

文門神成對。兩個天官相對,頭戴烏紗帽,白麵長須,身穿團領紅袍,中間為鶴補。左手斜抱笏板,右手託盤,盤內置梁冠,名為“加官”;右手斜抱笏板,左手託盤,盤內置一臥鹿,名為“進祿”,兩者合稱“加官進祿”,寓意吉祥。

孔府的大門、二門、內宅門和外院大門貼的是武門神,有手執長柄金瓜、身穿鎧甲的武將,也有傳統門神中的秦叔寶、尉遲敬德。府內各房屋裡門外門貼的都是文門神,如“加官進爵”、“加官進祿”、“加官進壽”、“當朝一品”、“帶子上朝”,以及“福祿壽喜”、“子孫滿堂”等等。按孔府的規矩,所有的門神門聯,要由門神戶在臘月二十九日前全部貼完。

“除夕”之夜要辭歲,禮儀自然很隆重。衍聖公和夫人要先後祭拜家廟、影堂、祠堂、慕恩堂、佛堂等,每個祭拜之處要擺放十大碗供菜、兩盤饃、三杯奠酒,點燃兩根紅燭。衍聖公祭拜家廟時,有贊禮生兩名和提香爐、提紗燈、提罩子燈的各一對執事在前引導。衍聖公行三跪九叩大禮,祭拜如儀後,方徐徐退出。夫人祭拜祠堂時,則由女僕侍候,前有引導,後有隨從,亦要祭拜如儀。與此同時,孔府的司房、門房要祭拜財神爺,花園的園夫祭拜花神,倉房的倉夫祭拜倉神,內廚、外廚的廚役要恭迎灶王爺回宮……整個孔府香煙嫋嫋,紅燭閃亮,闔府人等在莊嚴肅穆、虔誠謙恭的氛圍中,向各路神祗表示感恩和敬畏之情。衍聖公和夫人祭拜完家廟、影堂、祠堂、慕恩堂、佛堂後,便來到前堂樓正廳。前堂樓為二層七間七檁的前出廊懸山式建築,高深寬廣,富麗堂皇。全府人員按順序集合在前堂樓前,魚貫而人,向公爺和夫人分別磕辭歲頭,並依例領賞。

大年初一子時,孔府正式迎春拜年,禮儀隆重,熱鬧非凡。從子時起,執事人等便要領取“紙碼”,到各處點燃信香、紅燭,燃放煙花、爆竹。此刻,前堂樓門外正中架設的大型鐵制炭盆中炭火熊熊,一隻特大砂鍋中煮的蓮子、小棗和江米麵做的小元寶在沸湯中翻滾,此湯名為“元寶湯”。這時,略事歇息的衍聖公和夫人便起身來到前堂樓喝元寶湯,稍後,再到前樓庭院正中的天地棚祭拜天地。

天地棚是孔府作夫們提前紮好的,大棚中間安裝一座細木雕刻的神龕樓,上有木雕的屋脊、瓦壟、滴水瓦,四角各有一隻作奔跑狀的小哈叭狗,前面有回廊、廈簷,透雕的花欞門窗,與真樓房無異。神龕樓正中擺放一座精緻的木雕紅漆牌位,上面用金字寫著“天地三界萬靈十方真宰”。神龕樓前放一張長條桌,桌上排列著上供的菜肴,有整雞、整魚、紅燒肉塊、油炸山藥塊和油炸丸子,供菜頂部撒上紅綠色的粉絲。此外,桌上還要擺放整盤的花糕、年糕和白麵饃饃,上面都插著紅色的絹花。供菜前面有錫制五供:香爐一對、燭臺一對、香筒一個,五供兩邊各放兩張方桌,每桌有五個大磁片,盛放花糕、年糕,上有紅棗和紅絹花,顯得分外喜慶。天地棚東側放一個直徑約三尺有餘的大鐵盆,裡邊是半人高、擺成橫豎呈方格狀的木柴,上面堆放著新鮮的柏樹枝;天地棚西側亦有同樣的大鐵盆,木柴同樣擺放,中間放上爆竹。

衍聖公和夫人喝完“元寶湯”,起身到天地棚祭拜“天地三界萬靈十方真宰”。此刻,香煙繚繞,燭光閃耀,柏樹枝騰起火焰,鞭炮也“劈啪”炸響。公爺和夫人虔誠叩拜後,再前往家廟等處祭拜。一路上,踩著各院事先撒滿的芝麻秸“咯嚓、咯嚓”作響,此舉名曰“踩歲”,取“芝麻開花節節高”之意,也是源遠流長的中華古代民間習俗。

孔府家廟,位於孔府建築群的東部,報本堂、祧廟、慕恩堂等。報本堂是奉祭本衍聖公上五代祖先的祠堂,堂內懸掛著五代先考先妣的畫像,因此報本堂也稱影堂。現在孔府文物庫房內,仍保存著明清時期的衍聖公及衍聖公夫人畫像,當年就是懸掛在報本掌內的。報本堂內,祭器、祭品、香、燭一應俱全。衍聖公在提燈禮生、提爐禮生、引贊禮生的前導下,來到報本堂,上香、獻爵、叩頭。然後,到祧廟祭拜,祧廟是奉祭歷代衍聖公先祖的地方,安放的是牌位。然後再祭慕恩堂,慕恩堂是供奉七十二代衍聖公孔憲培及夫人于氏的專祠。衍聖公拜祭家廟後,衍聖公夫人也要祭拜。夫人拜祠堂時,由女僕伺候,前有引導,後有隨從跟隨。除了拜家廟外,還要拜佛堂樓,佛堂樓內有關公、菩薩等神像。

大約清晨七時左右,府裡各處祭拜完畢,衍聖公便由百戶官、管勾官、詩樂官和典籍官陪同,前往孔廟祭拜。這時,孔廟大成殿內的“大成至聖文宣王”孔子像前供有整豬、整羊、籩、豆、黃酒、檀香等供品,由贊禮生鳴唱,衍聖公行三跪九叩禮,隨行官員亦陪同跪拜。祭拜完孔廟,衍聖公返回府邸,與夫人一起用早飯,擺上魚翅海參酒席和鮮美水餃,隨侍女僕則要給公爺和夫人每人敬一杯酒,再磕一個頭。

早飯用罷,公爺和夫人端坐前堂樓門口,闔府人員分別前來拜年。其順序為三班奉衛隊,孔林孔廟執事人員,車棚、馬號的車夫、馬夫及作夫、轎夫,大堂、二堂、三堂和內宅人員,書房、司房、跟監獄等各房管事,茶房、帳房、廚房、花園、成衣房、東場、西倉等職事差役,以及女僕、丫環。拜完年,公爺、夫人賞給“紅包”,各房管事是二錢銀子,其餘人等一律二百錢。接著,曲阜城中孔氏各府本家相繼前來拜年,衍聖公在前堂樓廳內接見,只作揖不磕頭。曲阜縣令或縣長來拜年,依例在三堂小會客室接待,縣令或縣長夫人來拜年,則由公爺夫人在前上房室內接見。

到正月十四,孔府管事便召集十幾個老媽子,用黃豆麵捏一批“燈盞”,準備點豆油燈用。豆麵燈大小就像茶杯,正月的燈捏一個鼻兒,二月的燈捏兩個鼻兒,以此類推,直至捏夠十二個月。另外,府裡還要準備次日要用的明角燈、絹紗燈、騾馬燈等等。

到了正月十五“上元節”,亦稱“元宵節”,下午時分,孔府各房、孔林、孔廟、東場、西倉、車棚、馬號等都派人來領取豆麵燈,到了晚上擺上各色供品:果、菜、酒及年糕、元宵等等,點燈燒香,祭拜各路神祗,送其返回天地三界。

送罷天地神靈,衍聖公和夫人則回到大堂前觀看耍龍燈、跑旱船、踩高蹺等民俗表演。此刻,孔府大門外那提前準備好的五百多斤重的大鐵花筒,便噴射出美麗的焰火,足有數丈高,猶如火樹銀花一般,其他各處還有各種小煙花穿插燃放,引起人群的陣陣喝彩。夫人看得高興,不時命管事的將賞錢、點心、茶水分發給耍龍燈、跑旱船、踩高蹺及燃放花炮的人,孔府過年的喜慶活動亦隨之進入了高☆禁☆潮。直到過完元宵節,孔府的春節才算結束。

往期回顧

毛主席笑談山東之名的由來

目前1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