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贊」用孝心感動千萬父母,六安24歲女孩入選新華社年度照片!

1月12日,“2017新華社年度照片精選”公佈,24歲的安徽省舒城縣女孩張志菊,因“不忘恩情 辭職照顧74歲患癌養父”入選。女孩用孝心感動了千萬父母!

2017年7月29日,張成貴(下)發病時疼痛難忍,張志菊抱著他安慰。張志菊對養父張成貴無微不至的照顧在醫院裡傳為佳話。她說:“爸爸千辛萬苦將我養大,我只想延續他的生命、減輕他的病痛。”

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90後養女扛起一個家 懷揣希望尋求脫貧

今年7月,張志菊在打理自家的魚塘。張向陽 攝

近日,記者來到舒城縣山七鎮龐畈村龐畈組。溫煦的陽光在深山中投下片片斑駁,在張志菊家屋後的山場中,記者見到了正和工人搭建羊棚的張志菊。 90後的張志菊身上有一股遠超過同齡人的成熟感。身材嬌小的她熟練地爬上爬下幹著活。而在不遠處,

張志菊73歲的老父親張成貴坐在陽光下看著女兒,眼神中充滿了慈愛與驕傲。

老父收養棄嬰

今年24歲的張志菊並非張成貴的親生女兒。1993年,剛剛出生兩個月的張志菊被遺棄在路邊,那時已經50歲的張成貴正好路過,一直無妻無子的他動了惻隱之心,將這個孩子抱了回去。雖然家裡很窮,但張成貴盡心呵護著這個小棄嬰。略懂中醫的他還上山采藥,盡一切辦法將這個生命脆弱的小女孩救了回來。

“父親大字不識幾個,就連我這個名字,都是請鄰居幫著起的。 ”張志菊告訴記者。

那時,張成貴扁擔一頭挑著小志菊,一頭挑著僅有的幾件家什,在舒城周邊討生活。漂泊了幾年,張成貴帶著小志菊回到了山七鎮的老家,養了幾隻雞鴨,過上了稍微安穩點的日子。張志菊8歲那年,張成貴下定決心,把家裡僅有的雞鴨賣掉,讓小志菊上學。 “16歲我上初二,每次回家看到老父親沒日沒夜地幹活給我掙生活費用,

我就偷偷退學到外面去打工掙錢了。 ”張志菊說。

從合肥到杭州,張志菊從最底層的刷碗工開始做,當過服務員、迎賓、領班……在前幾年,好學的她成為了一名冷菜師傅,在杭州一家餐飲集團工作,一個月有四五千元穩定的收入,在大城市裡漸漸立下了腳跟。 2014年張志菊將老父居住的房翻新成了現在三間屋子,讓老父親頤養天年。

沒想到,病魔卻毀了她的一切安排。

2016年7月,張成貴突然覺得耳朵疼痛,在縣裡看了幾次病,總是不見好轉。 2017年2月,張志菊得知情況後,立刻請假回家帶父親四處求醫,在上海的大醫院得知父親患的是右腮腺鱗狀細胞癌,張志菊的心一下子就沉了下來。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張志菊立刻辭職,從繁華的杭州回到了深山中的老家,陪伴父親。

放下一切贍養父親

回到家鄉,每天早上5點,天才濛濛亮,張志菊就把雞喂好,把羊放出去,然後開始伺候張成貴穿衣起床、洗漱吃飯,接著打理家裡的幾頭豬和幾畝田地。“比起在杭州的日子,要忙碌一些,也單調一些,從早到晚連軸轉。 ”張志菊說。

父親的細胞癌已經開始擴散,原本打算進行的手術也不得不改成了保守治療。張成貴的右耳後面時不時腫脹流膿,並且右耳已經失聰,舌頭也嘗不出味道。在張成貴的臥室裡,一大摞藥堆放在桌子上。每天,張志菊都要給張成貴進行藥物注射。 “既然只能保守治療,我就帶父親回家了,比住院能省點錢,打針的技術也是向醫院的護士現學的,現在我技術還不錯呢! ”張志菊的語氣中充滿了樂觀,但眼中還是有一絲憂愁,父親的注射液每天一支40元,每3天用一次的止痛貼一張就要200多元,每個月各種藥費加起來要3700多元,“大部分藥都是進口的,不能報銷,從治病開始家裡已經花了10多萬元了,現在還欠了親戚朋友七八萬元。”張志菊說。

父親沒有了味覺,也不能吃固體食物,曾經當過廚師的張志菊開動腦筋,買來了榨汁機和豆漿機,盡一切可能給父親準備各種流食。釘在牆上的一張菜譜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娟秀的字體記錄著這樣的食譜:“星期一,早,小米粥;中,青菜、胡蘿蔔炒肉片、黑魚湯;下午,蔬菜汁一杯、柳丁;晚,燜飯加冬瓜排骨湯……”一周七天,日日不同。“幸好以前幹過廚師,我會的菜還是不少的,不過父親現在已經不能吃固體食物了,這個功能表也改了不少。 ”一邊說著,張志菊熟練地給父親榨了一杯梨子汁,像哄孩子一樣服侍張成貴喝了下去。

翻看張志菊QQ空間裡曾經的照片,很難相信眼前這個黑瘦的姑娘是那個在大城市裡嬉笑的白淨女孩。“父親對我有養育之恩,我從16歲出去闖蕩之後,每年陪父親的機會並不多。如今父親生了重病,只要能陪著父親,照顧他,什麼苦都無所謂,再苦能苦過當年父親用扁擔挑著我外出討生活嗎?”張志菊深情地回憶著。如今看著每天都想跟在自己身邊的父親,張志菊時時想起童年時的自己。

女兒回家之後,張成貴的心情也好了很多,“現在想想,當年抱了這個丫頭回來真是福氣啊!要是沒這個丫頭照顧我,我真不知道現在是個什麼樣子。 ”張成貴告訴記者。

因為放棄工作,回家贍養養父的孝義之舉,張志菊在今年9月獲評“六安好人”。

懷揣希望尋求脫貧

60只雞鴨,15只山羊,26頭豬,半畝多魚塘,5畝稻田、茶園,這些是張志菊和父親的產業。能幹的張志菊把這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條。

離家不遠,張志菊租了親戚家棄置的養豬場,從一開始的6頭豬,很快發展到了26頭豬。“家裡沒有閒錢,整個改造只能我自己動手。 ”張志菊告訴記者。說起來容易幹起來難,這個24歲的姑娘硬是咬著牙,搬磚頭、挖管道、埋水管、拉電線,把破舊的養豬場翻修一新。在張志菊的房間裡,記者還看到了厚厚一遝養豬、養羊的技術書籍以及幾個粗粗的針管和幾瓶獸藥,“都是跟著書上學的,現在我養的家畜有什麼疾病,我自己給它們治。 ”張志菊自豪地說。

建好豬圈,張志菊又把目光放到了山羊養殖上,“養豬太耗精力了,我一個人搞,很難擴大生產規模,但是山羊養起來成本不高,也不費事,能讓我騰出更多時間照顧父親。”張志菊家200平方米的羊棚不久就能投入使用。張志菊的目標是養100只山羊,形成一個小產業。

“我還年輕,不打算等、靠、要。我和父親現在雖然苦,但是我要靠自己的雙手把這個家撐起來。 ”就在前一段時間,張志菊做了一個讓外人不太理解的事情:把好心人捐給她家的幾萬元捐款退了回去。 “醫生說了,只要父親的癌症不繼續擴散,那麼他可以活好幾年。我不能都靠政府和好心人的捐助,要做好長期打算,發展產業,儘快讓這個家脫貧致富。”張志菊告訴記者,今年年底,她打算把出欄的黑毛豬都賣掉,把之前欠親戚朋友的七八萬元錢都還掉。

說到做到,回家一年不到的時間,張志菊建起了養豬場、羊圈,自己的小產業慢慢有了雛形。張志菊現在主要在微信上銷售自己家的土特產,還幫村裡其他村民銷售土特產。 “反正我這裡銷路也有一點,鄰里左右能幫一點就儘量幫幫。”張志菊說。如今,張志菊每個月銷售土特產有2000多元的收入,下一步她還打算註冊品牌,進一步擴大自己家土特產品的銷量,“既然回到家鄉了,老父親又在身旁,我打算再一次紮根這裡,打造一份自己的事業,發展自己的品牌,撐起這個家。”對於女兒的種種努力,張成貴笑眯眯地點頭鼓勵著。

鎮、村已將張成貴列為精准扶貧建檔戶。 “政府對我發展小產業也給了很多幫助,養豬養羊給我提供了5000元的扶貧補助,同時還為我聯繫了金融扶貧,給了我3萬元的扶貧貸款。我父親今年也享受了‘351’‘180’的健康扶貧政策,治病上的花費少了不少。我相信只要自己再拼把勁,肯定能甩掉窮帽子,和父親過上好日子。 ”張志菊說。

天才濛濛亮,張志菊就把雞喂好,把羊放出去,然後開始伺候張成貴穿衣起床、洗漱吃飯,接著打理家裡的幾頭豬和幾畝田地。“比起在杭州的日子,要忙碌一些,也單調一些,從早到晚連軸轉。 ”張志菊說。

父親的細胞癌已經開始擴散,原本打算進行的手術也不得不改成了保守治療。張成貴的右耳後面時不時腫脹流膿,並且右耳已經失聰,舌頭也嘗不出味道。在張成貴的臥室裡,一大摞藥堆放在桌子上。每天,張志菊都要給張成貴進行藥物注射。 “既然只能保守治療,我就帶父親回家了,比住院能省點錢,打針的技術也是向醫院的護士現學的,現在我技術還不錯呢! ”張志菊的語氣中充滿了樂觀,但眼中還是有一絲憂愁,父親的注射液每天一支40元,每3天用一次的止痛貼一張就要200多元,每個月各種藥費加起來要3700多元,“大部分藥都是進口的,不能報銷,從治病開始家裡已經花了10多萬元了,現在還欠了親戚朋友七八萬元。”張志菊說。

父親沒有了味覺,也不能吃固體食物,曾經當過廚師的張志菊開動腦筋,買來了榨汁機和豆漿機,盡一切可能給父親準備各種流食。釘在牆上的一張菜譜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娟秀的字體記錄著這樣的食譜:“星期一,早,小米粥;中,青菜、胡蘿蔔炒肉片、黑魚湯;下午,蔬菜汁一杯、柳丁;晚,燜飯加冬瓜排骨湯……”一周七天,日日不同。“幸好以前幹過廚師,我會的菜還是不少的,不過父親現在已經不能吃固體食物了,這個功能表也改了不少。 ”一邊說著,張志菊熟練地給父親榨了一杯梨子汁,像哄孩子一樣服侍張成貴喝了下去。

翻看張志菊QQ空間裡曾經的照片,很難相信眼前這個黑瘦的姑娘是那個在大城市裡嬉笑的白淨女孩。“父親對我有養育之恩,我從16歲出去闖蕩之後,每年陪父親的機會並不多。如今父親生了重病,只要能陪著父親,照顧他,什麼苦都無所謂,再苦能苦過當年父親用扁擔挑著我外出討生活嗎?”張志菊深情地回憶著。如今看著每天都想跟在自己身邊的父親,張志菊時時想起童年時的自己。

女兒回家之後,張成貴的心情也好了很多,“現在想想,當年抱了這個丫頭回來真是福氣啊!要是沒這個丫頭照顧我,我真不知道現在是個什麼樣子。 ”張成貴告訴記者。

因為放棄工作,回家贍養養父的孝義之舉,張志菊在今年9月獲評“六安好人”。

懷揣希望尋求脫貧

60只雞鴨,15只山羊,26頭豬,半畝多魚塘,5畝稻田、茶園,這些是張志菊和父親的產業。能幹的張志菊把這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條。

離家不遠,張志菊租了親戚家棄置的養豬場,從一開始的6頭豬,很快發展到了26頭豬。“家裡沒有閒錢,整個改造只能我自己動手。 ”張志菊告訴記者。說起來容易幹起來難,這個24歲的姑娘硬是咬著牙,搬磚頭、挖管道、埋水管、拉電線,把破舊的養豬場翻修一新。在張志菊的房間裡,記者還看到了厚厚一遝養豬、養羊的技術書籍以及幾個粗粗的針管和幾瓶獸藥,“都是跟著書上學的,現在我養的家畜有什麼疾病,我自己給它們治。 ”張志菊自豪地說。

建好豬圈,張志菊又把目光放到了山羊養殖上,“養豬太耗精力了,我一個人搞,很難擴大生產規模,但是山羊養起來成本不高,也不費事,能讓我騰出更多時間照顧父親。”張志菊家200平方米的羊棚不久就能投入使用。張志菊的目標是養100只山羊,形成一個小產業。

“我還年輕,不打算等、靠、要。我和父親現在雖然苦,但是我要靠自己的雙手把這個家撐起來。 ”就在前一段時間,張志菊做了一個讓外人不太理解的事情:把好心人捐給她家的幾萬元捐款退了回去。 “醫生說了,只要父親的癌症不繼續擴散,那麼他可以活好幾年。我不能都靠政府和好心人的捐助,要做好長期打算,發展產業,儘快讓這個家脫貧致富。”張志菊告訴記者,今年年底,她打算把出欄的黑毛豬都賣掉,把之前欠親戚朋友的七八萬元錢都還掉。

說到做到,回家一年不到的時間,張志菊建起了養豬場、羊圈,自己的小產業慢慢有了雛形。張志菊現在主要在微信上銷售自己家的土特產,還幫村裡其他村民銷售土特產。 “反正我這裡銷路也有一點,鄰里左右能幫一點就儘量幫幫。”張志菊說。如今,張志菊每個月銷售土特產有2000多元的收入,下一步她還打算註冊品牌,進一步擴大自己家土特產品的銷量,“既然回到家鄉了,老父親又在身旁,我打算再一次紮根這裡,打造一份自己的事業,發展自己的品牌,撐起這個家。”對於女兒的種種努力,張成貴笑眯眯地點頭鼓勵著。

鎮、村已將張成貴列為精准扶貧建檔戶。 “政府對我發展小產業也給了很多幫助,養豬養羊給我提供了5000元的扶貧補助,同時還為我聯繫了金融扶貧,給了我3萬元的扶貧貸款。我父親今年也享受了‘351’‘180’的健康扶貧政策,治病上的花費少了不少。我相信只要自己再拼把勁,肯定能甩掉窮帽子,和父親過上好日子。 ”張志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