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孩子要有獨立性,最聽家長話的,並不是最好的孩子

很多家長寶貝孩子,不捨得吃一點苦,受一點委屈,都上小學了還餵飯、穿衣、收拾書包和玩具,等孩子進入到學校這種更大的集體時,孩子害怕遭遇挫折,害怕承受壓力,害怕嘗試新事物,

無法面對突發事件及變故,家長才後悔沒早早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家長都想要保護好孩子免受任何傷害,所以什麼事都包辦,把孩子變成最聽話的孩子。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更需要家長的放手,讓他們獨立去探索和成長。專家說,獨立的性格是孩子學會獨立、自主生活的關鍵。

最聽家長話的孩子,並不是最好的孩子。要孩子放棄對家長的依賴,家長要如何做?

>>>>

1、不包辦孩子的一切,放手讓他做力所能及的事

從兩歲起,孩子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逐漸學會自己吃飯、穿衣、睡覺、收拾玩具等。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從不會做到逐漸學會做,從做得不像樣到像模像樣,是必然的規律,也是必經的過程。

家長應多給孩子創造鍛煉的機會,

放手讓孩子去做,不要怕孩子做不好,不要心急,也不能求全責備,更不能包辦代替,要有意識地培養和鍛煉孩子的自助能力。

>>>>

2、給孩子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

不少家長以為,孩子還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動。但如果家長完全包辦了孩子的時間安排,孩子只是去執行,那麼孩子的獨立性就永遠培養不出來了。

>>>>

3、給孩子問題,培養初步的獨立思考能力

孩子具有好奇好問的天性,對待他所提出的問題,家長應啟發他自己動腦筋去想、去尋求答案。對此多數的家長很注意豐富孩子的知識,也常常很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但往往忽略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

4、給孩子困難,培養克服困難的精神

家長在培養孩子獨立性時,

往往需要同時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精神和毅力。對於孩子來說,自己穿脫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等,是需要自己付出一定努力、克服一定困難的。因此,家長的作用就是鼓勵和要求孩子克服困難,並對孩子作出的努力給予充分的肯定。

>>>>

5、給孩子權利,培養自己拿主意做決定的能力

不少家長怕孩子選擇錯誤,從來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但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不可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生活。因此,建議家長應該多說這樣的一些話:“這由你決定”、“這是你的責任”、“不管你怎麼想,這由你選擇”。而一旦孩子作出決定,家長就必須使他意識到他要對自己所做選擇的後果負責。

>>>>

6、珍惜孩子自我獨立性意向

當孩子2-3歲的時候,出現了最初的自我概念,以第一人稱“我”稱呼自己,開始出現“給我”、“我要”、“我會”、“我自己來”等自我獨立性意向。

家長要根據孩子獨立性的表現,抓住2-3歲這個關鍵時期,培養其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飯、小便、穿鞋襪、收拾玩具等。若錯過時機,形成依賴和懶惰的習慣,改正就難了。

一個孩子在長大後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具備獨立性,要具備能夠獨立思考、選擇、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以這些為基礎,才能應對各種生活的挑戰,否則是很難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

出現了最初的自我概念,以第一人稱“我”稱呼自己,開始出現“給我”、“我要”、“我會”、“我自己來”等自我獨立性意向。

家長要根據孩子獨立性的表現,抓住2-3歲這個關鍵時期,培養其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飯、小便、穿鞋襪、收拾玩具等。若錯過時機,形成依賴和懶惰的習慣,改正就難了。

一個孩子在長大後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具備獨立性,要具備能夠獨立思考、選擇、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以這些為基礎,才能應對各種生活的挑戰,否則是很難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