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警告!各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鄭州人不要再養青蛙了……

哈哈,開玩笑啦~

話說這款佛系的青蛙旅行遊戲

簡直刷爆了朋友圈~

《旅かえる》中文名叫“旅行青蛙”

短時間內

榮登App Store排行榜首位

但遊戲是日文的,看不懂怎麼破?

大家有什麼好方法,歡迎評論區裡留言。

如果是還沒入門的,可以看看介紹哦

首先一打開感覺

就好像小時候玩的電子寵物機

《旅行青蛙》“入侵”我們的生活

好像就是一瞬間的事

朋友圈圈莫名多了一群

養“蛙”的老母(父)親

小編的朋友圈都是這樣的畫風

“兒砸”你不要這麼宅啊!

“兒砸”浪了兩天還沒回家

“兒砸”出息了,居然有朋友了

“兒砸”還不回家,不知道便當夠吃嗎”

特別像你媽在家長會上跟人交流親子經驗。

可是這幫人明明是單!身!

原來他們都在玩一款《旅行青蛙》的遊戲。

他們紛紛拋棄四個野男人(戀與製作人),都趕去養蛙了。這款《旅行青蛙》在朋友圈瘋狂傳播,剛開始小編非常納悶,不就是養個電子寵物嘛,至於這麼火爆嗎?然後,小編去玩了一下,

沒想到啊~~小編也成了“佛系養蛙”的一員。

《旅行青蛙》是一款什麼遊戲?

《旅行青蛙》是去年12月初上線的一款放置類手遊,日本Hit-Point公司研發,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在國內火爆起來。

小編是因為身邊太多人玩了,關鍵看他們都在朋友圈曬“兒砸”,再加上小青蛙的確還蠻可愛,

就下載了。剛開始興致勃勃的給蛙起了個名字,然後就不知道該幹嘛了。

在這款遊戲裡,你能幹的事情那是相當的少。

只需要完成2件事:

◆1、收割三葉草;

◆2、給蛙準備道具。

沒了~

啥?這根本沒什麼可玩性啊~~(剛開始小編內心的嚎叫)

而且,你養的這只蛙基本不怎麼理睬你這位“老母親”啊~

你永遠不知道你的蛙什麼時候出門,又啥時候回家,更不知道它寄回來的明信片來自哪裡。

說白了就是基本沒有互動!

啥?一款沒有互動的遊戲?

別急,一款遊戲能火起來勢必有他獨特的地方。而《旅行青蛙》的不同就在於,這只小蛙跟你沒有任何關係,你只是一個旁觀者,看他在螢幕裡度過“蛙生”。

你在遊戲裡唯一能做的,就是充當父母一般的角色,給你的“兒砸”準備旅行裝備。就像你的父母在你小時候每天為你收拾書包,你可以給“兒砸”帶食物、護身符以及道具。

兒砸的食物是要靠三葉草兌換的

人家的孩砸吃什麼?你的孩子吃什麼?這時候你的作用就顯示出來了,吃的東西分三六九等,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兒砸吃的好不好,決定了他能去哪兒,去多長時間,以及能給你帶什麼樣的旅行紀念品。

吃的東西用什麼買?去收割外面的三葉草,即遊戲中的貨幣。

三葉草,“兒砸”的蛙生就要靠它了

你的兒砸是有小夥伴的。吃的東西好,走的地方遠,就能交到各種小夥伴,當然小夥伴也是有攀比心理的!

想想,你小時候班上有變形金剛、各種限量卡片,並且願意給大家一塊玩的同學一定是受歡迎的。你兒砸的小夥伴,什麼小蝴蝶啊、小螃蟹啊、小蝸牛啊會來你家串門,這時候你就要好吃好喝的招待他們。

用來招待的就是你兒砸帶回來的旅行紀念品。當然他們走後也會快遞給你回禮。

這樣遊戲系統就形成了。收割三葉草給兒砸買好吃的——兒砸去更好的地方玩——給你帶更好的紀念品——兒砸交到更多小夥伴——收到小夥伴更好的回禮——你給你兒砸買更多好吃的——循環往復.... ....

當然,沒有足夠的三葉草就氪金吧!

還有壞人在網上編造如果兒砸不帶上名貴護身符,會被車碾死,引起一片蛙媽的哀嚎與恐慌,恨不得瘋狂氪金。

都市傳說,貧窮的蛙會被軋死

上面就是這款遊戲的所有內容,你為家裡的蛙除了準備吃的外,幾乎沒有任何交集,因為孩子大了,父母也不能老管著。

“兒砸”好不容易給盼回來了,還不向你敞開心扉,寫日記還拿屁股對著你,畢竟孩子也需要隱私。你只能看下他旅行時的照片,收拾下他帶回來的紀念品。然後就關掉遊戲,該幹嘛幹嘛吧!

寫日記還拿屁股對著你蛙

它之所以火就是因為他觸動了人們的“父母心”。比如,你天天往蛙包裡賽高級便當,帳篷也挑高級的買,生怕兒砸在外面吃不飽還受凍,這不就是你媽當你為你做的嗎?父母省吃儉用但用在子女身上的消費毫不含糊。

還有這款遊戲能引起你的“牽掛”。

明明蛙兒砸出門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但還是忍不住想進遊戲看看,蛙是不是寄明信片回來了?多像你媽翻你朋友圈;你在朋友圈曬蛙寄過來的明信片,不就是你媽在親戚面前炫耀的範本麼。看著你的蛙對著河發呆,會忍不住想,“它在看什麼?有沒有想我?”

放置類遊戲,玩的就是牽掛,讓你走心。

不僅吃的好還有朋友的蛙

《旅行青蛙》這類放置類遊戲,它並不是要綁住你,不讓你下線。它的玩法非常簡單,只需要閒暇之餘打開點兩下就好,我們玩它就是為了更好的放下它。

有很多人,在10年前或20年前都可能玩過qq寵物,電子寵物。小編也玩過電子寵物雞。但是現在幾乎沒人玩qq寵物了,為啥?因為這種幼齒的玩意根本滿足不了我們。過去的電子寵物,就是一個巨嬰,玩法是在控制欲上,給雞仔喝水餵食,生病了買藥。你與寵物的關係是建立在圈養基礎上的。

但《旅行青蛙》不一樣,他是生活類狀態。

你對你的蛙沒有絕對的控制權,彼此是一種充滿未知的開放性關係,你永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出門,也不知道它什麼時候回來。

在外瘋玩的蛙

它具有社會生存能力,他出門靠朋友,不需要你照顧也吃的開。而電子寵物雞一旦離開了我們,它就會死。

出門有朋友幫忙的蛙

而且《旅行青蛙》具有社交屬性,因為在你對蛙“兒砸”牽掛的過程中,會產生“操心”和“碎碎念”,這就成了玩家之間傳播的內容。就像真正的父母在社區門口抱怨孩子多不省心,而你在手機的社交平臺上。

朋友圈的分享

當然除了“牢騷”,還有“炫耀”,小時候你的父母會為了你的成績炫耀,現在你因為《旅行青蛙》裡蛙兒砸回家給你帶來了好的紀念品而欣慰,然後你就飄飄然的在朋友圈裡曬兒砸有多孝順~

擁有社交功能的“兒砸”是多麼的可怕!

它是成年後親子關係的類比,從父母視角我們更能看清自己,那只蛙誰也不是,就是成年後的你。

這不也快過年了嗎?

看完這篇文章、轉發朋友圈之後,

作為“兒砸”和“乖寶”也給你的父母打一個電話吧~

尤其是快過年了,

假如你在外地工作或上學,

你的父母親可是會很想你哦~

所以……

別玩青蛙了,還是找找自己爸媽吧!

兒砸的食物是要靠三葉草兌換的

人家的孩砸吃什麼?你的孩子吃什麼?這時候你的作用就顯示出來了,吃的東西分三六九等,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兒砸吃的好不好,決定了他能去哪兒,去多長時間,以及能給你帶什麼樣的旅行紀念品。

吃的東西用什麼買?去收割外面的三葉草,即遊戲中的貨幣。

三葉草,“兒砸”的蛙生就要靠它了

你的兒砸是有小夥伴的。吃的東西好,走的地方遠,就能交到各種小夥伴,當然小夥伴也是有攀比心理的!

想想,你小時候班上有變形金剛、各種限量卡片,並且願意給大家一塊玩的同學一定是受歡迎的。你兒砸的小夥伴,什麼小蝴蝶啊、小螃蟹啊、小蝸牛啊會來你家串門,這時候你就要好吃好喝的招待他們。

用來招待的就是你兒砸帶回來的旅行紀念品。當然他們走後也會快遞給你回禮。

這樣遊戲系統就形成了。收割三葉草給兒砸買好吃的——兒砸去更好的地方玩——給你帶更好的紀念品——兒砸交到更多小夥伴——收到小夥伴更好的回禮——你給你兒砸買更多好吃的——循環往復.... ....

當然,沒有足夠的三葉草就氪金吧!

還有壞人在網上編造如果兒砸不帶上名貴護身符,會被車碾死,引起一片蛙媽的哀嚎與恐慌,恨不得瘋狂氪金。

都市傳說,貧窮的蛙會被軋死

上面就是這款遊戲的所有內容,你為家裡的蛙除了準備吃的外,幾乎沒有任何交集,因為孩子大了,父母也不能老管著。

“兒砸”好不容易給盼回來了,還不向你敞開心扉,寫日記還拿屁股對著你,畢竟孩子也需要隱私。你只能看下他旅行時的照片,收拾下他帶回來的紀念品。然後就關掉遊戲,該幹嘛幹嘛吧!

寫日記還拿屁股對著你蛙

它之所以火就是因為他觸動了人們的“父母心”。比如,你天天往蛙包裡賽高級便當,帳篷也挑高級的買,生怕兒砸在外面吃不飽還受凍,這不就是你媽當你為你做的嗎?父母省吃儉用但用在子女身上的消費毫不含糊。

還有這款遊戲能引起你的“牽掛”。

明明蛙兒砸出門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但還是忍不住想進遊戲看看,蛙是不是寄明信片回來了?多像你媽翻你朋友圈;你在朋友圈曬蛙寄過來的明信片,不就是你媽在親戚面前炫耀的範本麼。看著你的蛙對著河發呆,會忍不住想,“它在看什麼?有沒有想我?”

放置類遊戲,玩的就是牽掛,讓你走心。

不僅吃的好還有朋友的蛙

《旅行青蛙》這類放置類遊戲,它並不是要綁住你,不讓你下線。它的玩法非常簡單,只需要閒暇之餘打開點兩下就好,我們玩它就是為了更好的放下它。

有很多人,在10年前或20年前都可能玩過qq寵物,電子寵物。小編也玩過電子寵物雞。但是現在幾乎沒人玩qq寵物了,為啥?因為這種幼齒的玩意根本滿足不了我們。過去的電子寵物,就是一個巨嬰,玩法是在控制欲上,給雞仔喝水餵食,生病了買藥。你與寵物的關係是建立在圈養基礎上的。

但《旅行青蛙》不一樣,他是生活類狀態。

你對你的蛙沒有絕對的控制權,彼此是一種充滿未知的開放性關係,你永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出門,也不知道它什麼時候回來。

在外瘋玩的蛙

它具有社會生存能力,他出門靠朋友,不需要你照顧也吃的開。而電子寵物雞一旦離開了我們,它就會死。

出門有朋友幫忙的蛙

而且《旅行青蛙》具有社交屬性,因為在你對蛙“兒砸”牽掛的過程中,會產生“操心”和“碎碎念”,這就成了玩家之間傳播的內容。就像真正的父母在社區門口抱怨孩子多不省心,而你在手機的社交平臺上。

朋友圈的分享

當然除了“牢騷”,還有“炫耀”,小時候你的父母會為了你的成績炫耀,現在你因為《旅行青蛙》裡蛙兒砸回家給你帶來了好的紀念品而欣慰,然後你就飄飄然的在朋友圈裡曬兒砸有多孝順~

擁有社交功能的“兒砸”是多麼的可怕!

它是成年後親子關係的類比,從父母視角我們更能看清自己,那只蛙誰也不是,就是成年後的你。

這不也快過年了嗎?

看完這篇文章、轉發朋友圈之後,

作為“兒砸”和“乖寶”也給你的父母打一個電話吧~

尤其是快過年了,

假如你在外地工作或上學,

你的父母親可是會很想你哦~

所以……

別玩青蛙了,還是找找自己爸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