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舌尖上的年味」要過年了,老涪陵人來懷念飯桌上的“三大神器”

“紅蘿蔔,咪咪甜,

看到看到要過年;

不管認識不認識,

見面都說過年好。”

……

家家戶戶都掛上艾草

貼上喜慶對聯迎接新春

滿大街掛滿了紅燈籠

充滿了祝福話語

……

我們記憶中的年,是這個樣子的

記得小時候過年,

穿上媽媽剛買的新衣服,包裡揣著鼓鼓的過年紅包,就在大人嘻嘻鬧鬧的聊天聲中,爬上滿滿當當的飯桌了。早上的飯是今年新打的湯圓糍粑;中午晚上的飯桌上,有用柏樹丫炕的香腸臘肉,有魚有雞,那是一年中最豪華的飯桌。大魚大肉過後,端上一碗用老鹽水泡的新鮮紅蘿蔔下稀飯,解哈膩,舒服!過個年胖三斤,那是不在話下。

如今的人們或許很難理解,其實也沒有多久之前,這個國家經歷了數千年的農業傳統生活,人們謀生、婚娶、交際乃至政府的執政都是以這種農業傳統生活為基礎的。

在那樣的社會裡,農曆更有意義,而農村的習俗也更有意義,於是作為農曆上一年的終結,過年這樣一個活動就深深植根在這個國家,

進而形成了一種文化,這就是年的根基。

農耕社會的農曆和春節並不是按照城市生活節奏來設計的,人們不會再按著24節氣去安排自己的工作,所謂的黃道吉日被雙數吉利日子取代,不論是銀行還是每一個社會單位,結算薪酬的日子都按西曆而不是農曆,更重要的是更多人的生活不再按照原有節奏進行。

更多的新的節日崛起,

其中一些是從西方的節日改造而來,比如耶誕節),而另一些則乾脆是年輕人隨著潮流生造出來的節日,比如“雙11”。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新興的節日都是隨著新一代城市居民的消費習慣而形成,並最終服務於這一代城市居民。

過年了,全家人可以天南海北地在一個朋友圈裡互相點贊,

晚輩的孝敬和長輩的慈愛可能是一段分享視頻和一個電子紅包,忙前忙後準備年夜飯的場景被餐飲企業的年夜飯大餐所部分取代,吃餃子如今更像是一種速食選擇而失去了“過年才吃”的意義,放鞭炮因為污染環境和有些危險而被許多人捨棄,群發短信拜年取代了當面作揖拱手的儀式感……年味就這樣變成了我們普通生活的一部分。

而在涪陵,還有一些關於過年的堅持,每一年在我們的飯桌上的“三大神器美食”:香腸臘肉、糍粑湯圓、新鮮胭脂蘿蔔,無論時代如何變化,這“三大美食”是永遠不會缺少的,不過跟以往不同的是,現在準備這三樣東西,不再是純手工製作,而是通過更快捷便利的方式獲得,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請在WIFI條件下觀看,土豪請隨意~)

看完了這些

大家是不是更期待春節快快到來

好品嘗這些美食呢

你們家過年的時候都吃什麼呢?

歡迎下方留言討論!

你們家過年的時候都吃什麼呢?

歡迎下方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