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清朝時期為什麼科舉狀元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帶

文/寂寞的紅酒

科舉是我國古代國家選拔官吏的基本制度。相對而言,科舉制是一種比較公平的選拔考試,也是古代讀書人特別是寒門子弟出頭的最佳方式。士子讀書人都希望在科舉中獨佔鰲頭,

如果得了狀元那是前途無量、光耀門楣的事。不過這狀元一次科舉全國只有一個,想拿個狀元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比現在考清華、考北大可難多了,有的省份幾十年甚至都出不了一個。比如清朝時期,中國的科舉狀元一半以上出自江浙,內蒙、吉林、黑龍江等不少省份一個都沒出。那麼為何清代的科舉狀元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帶?

第一,江浙地區是清朝時期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素有“蘇湖熟、天下足”、“衣被天下”的說法,清朝的半數賦稅都指著江浙地區。古代生產力落後、經濟條件差,一般人根本讀不起書。大部分人連養家糊口都是問題,更不要說十年不事生產的寒窗苦讀。而江浙地區不同,當地經濟發達、生活條件優越,

所以讀書人數量多,讀書條件也好,這是江浙地區科舉人才多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就是所謂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即使現在,在一些邊遠貧困地區,上大學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要指望出高考狀元。

第二,江浙地區地少人多,

讀書是人們謀生的一種重要手段。在傳統的農耕社會,一人中舉會為整個家族帶來豐厚的利益,所以整個家族都會不遺餘力的保障子女的教育,這種情況在江浙地區尤為突出。這種家族式的投入自然產生了豐厚的回報,使得江浙地區文風盛行、人才輩出,出現了很多“耕讀傳家”的書香門第和有名望的家族。同時,江浙地區出的人才多,當官和經商的也多,當地人及其注重鄉土情誼,
同鄉之間相互提攜幫襯,所以形成了良性迴圈,使得人才越出越多,以致於壟斷了大部分科舉狀元。民國時期,蔡元培任教育總長期間,江浙人佔據了教育界的和學術界的大部分要職,魯迅到教育部任職和蔡元培有很大關係,因為兩個人是同鄉。

第三,江浙地區具有豐厚的人文底蘊和文化傳統。古代北方動亂不休,我國北方人口幾次南遷,尤其是宋朝以後,江浙地區獲得飛速發展,成為了中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發達的經濟條件和優良的文化傳統,帶動了當地的教育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源向教育方向傾斜,很多外省的資源也流向江浙地區,使得江浙文化和教育始終走在全國前列。以學校為例,當時全國近半的書院和私立學校都集中在江浙。作為全國教育水準最發達的地區,科舉人才和狀元出的多自然很正常。直到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江浙地區遭受了嚴重的戰亂,科舉霸主地位才開始衰落,遭到湖湘、嶺南等地的挑戰,不過其文化和教育仍然非常發達,一直持續到現在。

當時全國近半的書院和私立學校都集中在江浙。作為全國教育水準最發達的地區,科舉人才和狀元出的多自然很正常。直到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江浙地區遭受了嚴重的戰亂,科舉霸主地位才開始衰落,遭到湖湘、嶺南等地的挑戰,不過其文化和教育仍然非常發達,一直持續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