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富士康科技郭台銘:創業,錢不是問題,在於有無創業精神

他有著諸多頭銜,臺灣第一大企業鴻海精密、華人第一大民營科技集團富士康科技集團,

永齡文教慈善基金會創辦人。

他能有今天的成就,靠的是咬牙切齒的堅持,憑的是一股創業精神,在這條道路上執著前行。

他曾說:“阿里山的神木(臺灣最著名的風景)之所以大,4000年前種子掉到土裡時就已決定了,絕不是4000年後才知道的。”

他叫郭台銘,是臺灣著名企業家,被稱為“科技首富”。

(一)

對於創業改變自己的生活,郭台銘自小就有執念和思考。

因為作為長子的他必須得承擔更多的責任,想要上學就得自己賺錢,最終靠著半工半讀,他進入了“中國海事專科學校”學習。

兵役結束之後,郭台銘進入航運公司上班,此時臺灣航運貿易前景非常好,其待遇十分優厚,這樣的一份工作對家境不好的他來說無疑很重要。

然而,當以前的同學、現在的同事都沉浸在悠閒的工作中時,郭台銘卻一直在思考:沒有工廠哪來的貿易?開工廠才能發展出更好的事業。

念頭滋生之後就再難消除,郭台銘最後還是辭職創業了,帶著母親多年的積蓄,和朋友在臺北縣創立了鴻海塑膠企業有限公司,生產塑膠產品。

不過,資金的缺乏導致經營不善,在一年時間裡,原股東逐一退出,雖然公司成了他的全資公司,但卻也因此背上了一屁股債。

第一次雄心壯志的創業就這麼慘澹收場,不僅賠光了母親的積蓄,

還因為無法償還借款,失去了多年的兄弟情誼。

(二)

儘管第一次創業以慘敗收場,但郭台銘心中的創業之火卻並未熄滅。

當黑白電視機剛剛在臺灣興起時,眼光獨到的他就已經發現了其中巨大的市場。在前一次失敗的教訓下,郭台銘選擇從小做起,生產黑白電視機的按鈕。

20世紀80年代,世界進入個人電腦時代,郭台銘靠掌握的成熟模具技術,以連接器、機殼等產品為重心,

力行“量大、低價”的競爭策略,迅速佔領市場。

1982年,郭台銘將公司名稱改成了今天大家所熟悉的鴻海精密。

此時的他,也不過剛過而立之年而已。

臺灣,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此時的經濟飛速發展,由此刺激了地價不斷上漲,相應房價也快速飆升,不少人看上了炒房炒地的買賣,郭台銘也猶豫過,畢竟炒房炒地遠比開工廠來得輕鬆。

糾結一段時間後,郭台銘還是放棄加入其中,在他的潛意識裡,

做長遠的生意,才能贏到最後,“談長遠,興辦工業一定比投機炒作好。”

因此,郭台銘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研發新的技術,引進高技術人才。1985年,郭在美國成立分公司,開始在臺灣之外開拓市場,並創出“FOXCONN(富士康)”品牌。至此,郭台銘已經成功打造出他的“連接器王國”。

雖然剛開始步履維艱,但最終還是成功了。

(三)

郭台銘從徒手創業至今已四十載,企業資產從最初的30萬元,增長到今天的數千億,在很多人看來,這樣的成就已十分輝煌,但回望鴻海的成長過程,其中的酸甜苦辣,各種滋味恐怕也只有郭台銘自己能體會。

在網路上流傳著一個段子:

為了節省錢,那時的郭台銘,連長途電話都要到父母家去打。有次過年,給員工發完年終獎後,他口袋裡只剩下2000塊錢:初一給父母1000;初二給太太娘家1000;初三就身無分文,又一頭紮進工廠中。

為降低開支,郭台銘將公司從臺北搬到了土城,因為那裡不僅地價便宜,旁邊還是臺灣專門關押經濟犯的地方。他說,萬一哪天出事被關了,員工還可以天天就近彙報公司的情況,客戶可以到“隔壁”跟他談生意,確保公司繼續運營。

富士康剛成立時,為了在海外站穩腳跟,拿下海外的客戶,他曾在美國自己開車,住12美元一天的汽車旅館,跑遍了32個州;進入個人電腦領域後,他的目光就放在了戴爾、康柏等國際一流大廠,才形成了今天鴻海的格局。

如今的郭台銘,身家已過百億,但他卻一直恪守著不接受採訪、不參加公開演講、不任意拍照的“三不”原則,每年也只在一年一次的股東大會上露一次面,靠著自己的堅持在創業路上披荊斬棘。

“股神”巴菲特說:“成功並不是完全取決於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一種思維方法和行為能力,最重要的是永保信念。”

郭台銘說:“創業,錢不是問題,在於有無創業精神;而所謂創業精神,核心就是有沒有決心。”

對此,你怎麼看?

在很多人看來,這樣的成就已十分輝煌,但回望鴻海的成長過程,其中的酸甜苦辣,各種滋味恐怕也只有郭台銘自己能體會。

在網路上流傳著一個段子:

為了節省錢,那時的郭台銘,連長途電話都要到父母家去打。有次過年,給員工發完年終獎後,他口袋裡只剩下2000塊錢:初一給父母1000;初二給太太娘家1000;初三就身無分文,又一頭紮進工廠中。

為降低開支,郭台銘將公司從臺北搬到了土城,因為那裡不僅地價便宜,旁邊還是臺灣專門關押經濟犯的地方。他說,萬一哪天出事被關了,員工還可以天天就近彙報公司的情況,客戶可以到“隔壁”跟他談生意,確保公司繼續運營。

富士康剛成立時,為了在海外站穩腳跟,拿下海外的客戶,他曾在美國自己開車,住12美元一天的汽車旅館,跑遍了32個州;進入個人電腦領域後,他的目光就放在了戴爾、康柏等國際一流大廠,才形成了今天鴻海的格局。

如今的郭台銘,身家已過百億,但他卻一直恪守著不接受採訪、不參加公開演講、不任意拍照的“三不”原則,每年也只在一年一次的股東大會上露一次面,靠著自己的堅持在創業路上披荊斬棘。

“股神”巴菲特說:“成功並不是完全取決於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一種思維方法和行為能力,最重要的是永保信念。”

郭台銘說:“創業,錢不是問題,在於有無創業精神;而所謂創業精神,核心就是有沒有決心。”

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