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轉基因水稻獲美國商業化許可,為何在中國不行?

【僑報網綜合訊】日前,由中國華中農業大學研製的轉基因水稻獲得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商業化許可,未來將可能出口到美國。而目前,轉基因水稻在中國還未獲得商業化推廣。

華中農業大學消息,北京時間2018年1月20日,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USFDA)網頁上(https://www.accessdata.fda.gov/scripts/fdcc/?set=Biocon)公佈了該局對華中農業大學提交的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安全性和營養評價報告諮詢的卷宗及相關信函,通知華中農業大學該局已完成對“華恢1號”安全性評價的諮詢。

根據該函件的精神,FDA認同華中農業大學提交的關於“華恢1號”的安全性評價的資料,認為來源於“華恢1號”稻米無論是作為人類食品還是動物飼料在安全性、營養成分、抗營養因數等各種相關參數與原品種無實質差異。

另據《科技日報》報導,21日,“華恢1號”水稻研發團隊成員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林擁軍說,FDA認為華中農業大學已經就“華恢1號”水稻的食用及飼用安全得出結論,即相較於源自商業化稻米的人類食品和動物飼料,來源於“華恢1號”稻米的人類食品和動物飼料在營養成分、安全性和其他相關參數上與其無實質性差異。

因此,“華恢1號”稻米上市前無需經FDA的審查和批准。

“華恢1號”於1998年由華中農業大學培育成功,對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等鱗翅目害蟲表現出很強的田間抗性,可大幅度降低水稻生產中農藥施用量,顯著提高產量,於1999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組織的成果鑒定。經過近10年的安全性評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於2009年為“華恢1號”頒發了農業生物安全證書。

從2009年起,華中農業大學就一直積極尋求在國外進行生物安全性評價,為中國轉基因抗蟲水稻開拓國際市場做準備。

業內人士透露,中國轉基因水稻的產業化次序被置於玉米和大豆之後,並沒有列入“十三五”期間轉基因產業化作物名單,華中農業大學轉基因水稻研發團隊隨之將目光投向了對生物技術產品態度更加開放的美國。

據瞭解,

美國轉基因產品的入市主要受三個部門監管,即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環保署(EPA)以及農業部(USDA)。FDA主要負責上市前的自願諮詢程式。雖然FDA的諮詢程式是自願的,但是企業為了其產品能夠得到消費者的認可,一般都會與FDA進行上市前的諮詢程式。

“我們2013年向FDA正式提交申請,到最終獲得商業化許可,經歷了5年的時間。”林擁軍說。

研發團隊成員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陳浩說,

整個申請流程非常複雜,此後,FDA於2016年6月13日正式收到了來自華中農業大學的安全應用申請,團隊在後續又提交了來自EPA的信件和一些其他補充文件後最終順利獲得使用許可。

EPA負責確定轉基因產品中外源目標成分的允許殘留限量以及接觸允許殘留限量。此前,華中農業大學諮詢了EPA, EPA在回信中提到對“華恢1號”所含有Bt蛋白的殘留限量豁免,即不設最大殘留量,並免於在EPA登記。USDA管理轉基因作物在美國的種植。如果“華恢1號”水稻要到美國種植,則需要USDA的審批。

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通過了美國FDA和EPA的安全性審查程式,意味著“華恢1號”大米及其製品已可以出口美國並進入其市場面向普通消費者直接銷售。

“一旦‘華恢1號’水稻及其衍生組合產業化,其大米以及米粉、粉條等加工產品,就可以像青島啤酒出口到美國一樣簡單。”曾任中國水稻所生物工程系第一任系主任、洛克菲勒基金會中國水稻生物工程項目首任首席科學家王大元說。

“同時,這一事件也表明我國轉基因安全評估嚴格全面,能順利獲得EPA的使用許可和FDA的食用安全認可。”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生物學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姜韜說。

自1996年以來,經FDA諮詢後獲得食品安全認證的轉基因安全食品的案件已有156個。姜韜介紹,美國轉基因安全評估採用科學原則,口糧轉基因也無需特殊前提或條件,而是按照科學原則和市場規律,成熟一個推廣一個。

“這種美國讓吃、我國還沒讓種的滯後局面希望能夠改變。”薑韜說,相信我國會積極應對國際轉基因產業化穩步發展的形勢,不斷創新監管和推廣機制,以“十三五”的轉基因產業化為主體目標,加快實施自主轉基因作物的產業化。

作為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和消費大國,自上世紀90年代起,轉基因作物就已經進入美國的食品供應領域。目前美國大豆種植中的93%、玉米種植中的88%均為轉基因作物。美國對轉基因農產品的研發也領先世界。

中國對於轉基因農產品的研發,相對謹慎,近年來在逐步放開。

2016年中共中央一號檔指出,要加強農業轉基因技術研發和監管,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慎重推廣。

2016年8月8日發佈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提出,將加大轉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發力度,推進新型抗蟲棉、抗蟲玉米、抗除草劑大豆等重大產品產業化。有分析指出,這樣的表述給轉基因農產品的商業推廣掃清了部分障礙,更可喜的是讓轉基因產品也算有了“名分”。

規劃中明確指出,中國要加大轉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發力度,推進新型抗蟲棉、抗蟲玉米、抗除草劑大豆等重大產品產業化,強化基因克隆、轉基因操作、生物安全新技術研發,使中國農業轉基因生物研究整體水準躍居世界前列,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品種和技術儲備。

分析指出,中國作為全球人口大國,人多地少,農業發展面臨的環境資源約束越來越強,糧食安全問題異常嚴峻,此時發輾轉基因農產品是有必要的。

對於中國轉基因技術發展現狀,中國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2016年4月曾介紹,國務院2008年批准設立了轉基因重大專項,8年來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基因克隆技術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準,克隆了137個重要基因,獲得了專利1036項,專利總數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二是產品研發和產業化能力穩步提高。培育出一批抗蟲水稻、抗蟲玉米、抗除草劑大豆新品系,育成新型轉基因抗蟲棉新品種147個。減少農藥使用40萬噸,產生社會經濟效益450億元。

三是安全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形成了穩定的人才隊伍,構建了完善的轉基因生物及產品安全評價和監測檢測技術體系,完全有能力確保轉基因產品研發和產業化安全。

目前,轉基因產品在中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中國自己種植和生產的轉基因抗蟲棉和轉基因抗病毒番木瓜;另外一類是從國外進口的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玉米、轉基因油菜、轉基因甜菜和轉基因棉花,主要用作加工原料。

據悉,全球1996年轉基因作物開始商業化種植,到2015年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增加到28個,年種植面積接近27億畝。

據瞭解,中國已批准發放了轉基因棉花、番木瓜、水稻、玉米等作物生產應用安全證書,以及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甜菜進口安全證書。但這些作物要商業化種植,還須滿足其它條件:進口安全證書的品種還需獲得生產應用安全證書;主要農作物還需要按《種子法》的規定通過品種審定;種子生產經營者還需要經過智慧財產權權利人的同意才能生產經營。

目前中國批准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番木瓜,2015年轉基因棉花推廣種植5000萬畝,番木瓜種植15萬畝。基於中國現有轉基因大豆、玉米、水稻研發狀況,以及產業需求,目前還沒有批准商業化種植。

對於轉基因產品的進口,目前,中國進口量最大的轉基因糧油作物是大豆。資料顯示,近年來中國年產大豆在1400萬噸左右,而近三年每年進口大豆量均超過8000萬噸,這其中絕大部分是轉基因大豆。

進口轉基因大豆的原因,主要是中國國內產量與需求之間的巨大差距。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農業經濟系教授司偉此前介紹,中國的耕地資源不足。中國的口糧小麥、水稻要完全自給,穀物基本自給,大豆只能靠進口,因為土地有限,進口成為必然。

業內專家認為,改變進口現狀的簡單可行方案就是儘早推進中國自主研發的轉基因品種產業化。

對於轉基因食品,中國民間輿論存在很多擔憂與不接受,認為其安全性無法保障。不過,事實是,經批准的轉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

據悉,為保障轉基因產品安全,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制定了一系列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標準,成為全球公認的評價準則。依照這些評價準則,各國制定了相應的評價規範和標準。從科學研究上講,眾多國際專業機構對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已有權威結論,通過批准上市的轉基因產品都是安全的。從生產和消費實踐看,20年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累計種植近300億畝,至今未發現被證實的轉基因食品安全事件。因此,經過科學家安全評價、政府嚴格審批的轉基因產品是安全的。

USDA管理轉基因作物在美國的種植。如果“華恢1號”水稻要到美國種植,則需要USDA的審批。

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通過了美國FDA和EPA的安全性審查程式,意味著“華恢1號”大米及其製品已可以出口美國並進入其市場面向普通消費者直接銷售。

“一旦‘華恢1號’水稻及其衍生組合產業化,其大米以及米粉、粉條等加工產品,就可以像青島啤酒出口到美國一樣簡單。”曾任中國水稻所生物工程系第一任系主任、洛克菲勒基金會中國水稻生物工程項目首任首席科學家王大元說。

“同時,這一事件也表明我國轉基因安全評估嚴格全面,能順利獲得EPA的使用許可和FDA的食用安全認可。”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生物學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姜韜說。

自1996年以來,經FDA諮詢後獲得食品安全認證的轉基因安全食品的案件已有156個。姜韜介紹,美國轉基因安全評估採用科學原則,口糧轉基因也無需特殊前提或條件,而是按照科學原則和市場規律,成熟一個推廣一個。

“這種美國讓吃、我國還沒讓種的滯後局面希望能夠改變。”薑韜說,相信我國會積極應對國際轉基因產業化穩步發展的形勢,不斷創新監管和推廣機制,以“十三五”的轉基因產業化為主體目標,加快實施自主轉基因作物的產業化。

作為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和消費大國,自上世紀90年代起,轉基因作物就已經進入美國的食品供應領域。目前美國大豆種植中的93%、玉米種植中的88%均為轉基因作物。美國對轉基因農產品的研發也領先世界。

中國對於轉基因農產品的研發,相對謹慎,近年來在逐步放開。

2016年中共中央一號檔指出,要加強農業轉基因技術研發和監管,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慎重推廣。

2016年8月8日發佈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提出,將加大轉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發力度,推進新型抗蟲棉、抗蟲玉米、抗除草劑大豆等重大產品產業化。有分析指出,這樣的表述給轉基因農產品的商業推廣掃清了部分障礙,更可喜的是讓轉基因產品也算有了“名分”。

規劃中明確指出,中國要加大轉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發力度,推進新型抗蟲棉、抗蟲玉米、抗除草劑大豆等重大產品產業化,強化基因克隆、轉基因操作、生物安全新技術研發,使中國農業轉基因生物研究整體水準躍居世界前列,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品種和技術儲備。

分析指出,中國作為全球人口大國,人多地少,農業發展面臨的環境資源約束越來越強,糧食安全問題異常嚴峻,此時發輾轉基因農產品是有必要的。

對於中國轉基因技術發展現狀,中國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2016年4月曾介紹,國務院2008年批准設立了轉基因重大專項,8年來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基因克隆技術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準,克隆了137個重要基因,獲得了專利1036項,專利總數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二是產品研發和產業化能力穩步提高。培育出一批抗蟲水稻、抗蟲玉米、抗除草劑大豆新品系,育成新型轉基因抗蟲棉新品種147個。減少農藥使用40萬噸,產生社會經濟效益450億元。

三是安全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形成了穩定的人才隊伍,構建了完善的轉基因生物及產品安全評價和監測檢測技術體系,完全有能力確保轉基因產品研發和產業化安全。

目前,轉基因產品在中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中國自己種植和生產的轉基因抗蟲棉和轉基因抗病毒番木瓜;另外一類是從國外進口的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玉米、轉基因油菜、轉基因甜菜和轉基因棉花,主要用作加工原料。

據悉,全球1996年轉基因作物開始商業化種植,到2015年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增加到28個,年種植面積接近27億畝。

據瞭解,中國已批准發放了轉基因棉花、番木瓜、水稻、玉米等作物生產應用安全證書,以及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甜菜進口安全證書。但這些作物要商業化種植,還須滿足其它條件:進口安全證書的品種還需獲得生產應用安全證書;主要農作物還需要按《種子法》的規定通過品種審定;種子生產經營者還需要經過智慧財產權權利人的同意才能生產經營。

目前中國批准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番木瓜,2015年轉基因棉花推廣種植5000萬畝,番木瓜種植15萬畝。基於中國現有轉基因大豆、玉米、水稻研發狀況,以及產業需求,目前還沒有批准商業化種植。

對於轉基因產品的進口,目前,中國進口量最大的轉基因糧油作物是大豆。資料顯示,近年來中國年產大豆在1400萬噸左右,而近三年每年進口大豆量均超過8000萬噸,這其中絕大部分是轉基因大豆。

進口轉基因大豆的原因,主要是中國國內產量與需求之間的巨大差距。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農業經濟系教授司偉此前介紹,中國的耕地資源不足。中國的口糧小麥、水稻要完全自給,穀物基本自給,大豆只能靠進口,因為土地有限,進口成為必然。

業內專家認為,改變進口現狀的簡單可行方案就是儘早推進中國自主研發的轉基因品種產業化。

對於轉基因食品,中國民間輿論存在很多擔憂與不接受,認為其安全性無法保障。不過,事實是,經批准的轉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

據悉,為保障轉基因產品安全,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制定了一系列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標準,成為全球公認的評價準則。依照這些評價準則,各國制定了相應的評價規範和標準。從科學研究上講,眾多國際專業機構對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已有權威結論,通過批准上市的轉基因產品都是安全的。從生產和消費實踐看,20年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累計種植近300億畝,至今未發現被證實的轉基因食品安全事件。因此,經過科學家安全評價、政府嚴格審批的轉基因產品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