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同為紹興周氏後人,周恩來和魯迅到底是什麼關係?

(周恩來)

周恩來與魯迅(周樹人)同宗的問題,是1938年10月19日周恩來在武漢魯迅逝世兩周年紀念大會上的一篇演說中提出來的。

他說:

我想在今天魯迅先生逝世二周年紀念會上大家都是誠心誠意來紀念魯迅先生的。我自己不是文學作家,然而卻參加了文藝協會,同時在血統上我也“或許”是魯迅先生的本家;因為都是出身浙江紹興城的周家,所以並不如主席所說以來賓資格講話。

周恩來為了對自己講過的或許與魯迅同宗的話負責,

次年3月順道訪問故鄉的時候,特地問他的姑丈王子余先生:“周家跟魯迅是否同族?”王子余答道:“同姓不同族,魯迅是魯墟周,你是後馬周。”

(魯迅)

張異認為兩周是否均屬周敦頤後代,在周恩來方面,即寶祐橋周氏方面自然不成問題,不僅百歲堂內有“蓮溪綿世族,

沂國振家聲”的門聯可以作證,而且現存的《周氏破塘祖塋祭簿》與《老八房祭簿》中也都有所記載,並明確地寫著寶祐橋周氏始祖為周敦頤十三世孫周茂。

問題是魯迅這一系,也就是魚化橋周氏的淵源,魯迅的弟對此持懷疑態度,他在《魯迅的故家》第一部分第七十五節(400年前)一節中這樣寫道:

會稽姓周的大族很不少,但和我們都是同姓不同宗。他們家譜上的世系從南北宋列記下來,

有的可以上達唐漢,有五六十代之多。

我們的便不行,從始遷祖算起到我們這一輩才有十四代。以三十年一代計算,只有四百年的歷史。實際上也是對的,據說第一世逸齋公移至紹興城內居住是在正德年間。我們從正德元年(1506年)算起,至清末剛是四百年。

一般家譜的辦法,始遷祖是晚近或微末,卻可以去別找一個闊的始祖來,最普通的是拉住那做過《愛蓮說》的周茂叔,

喜歡往上爬的還可以硬說是周公之後,大家弄慣了也不以為可笑。

但是我們的家譜上不曾採用此法,乾脆地說逸齋公以前不可考。

其實逸齋公雖有其人,卻也不大可考了。不但從什麼地方移來,是什麼樣的人,都無從知悉,便是名字也已失傳。總之他帶了兩個兒子進城住下是事實,兒子長名壽一,次名壽二,以後世系完全存在。老太爺沒有名字不好叫,後來修譜的人便送他這一個筆名。

逸齋者言逸其名也。

他懷疑的原因之一,是他們的《越城周氏支譜》關於魚化橋周氏的淵源沒有明確記載,如該譜在《譜例》中寫道:“吾周氏自始遷祖逸齋公於明正德間徙居越城竹園橋,而字諱生卒不詳,宗支世系亦無可考。”但他的祖父周福清,是肯定魚化橋周氏為周敦頤之後的,他在《浙江鄉試朱卷》中所填履歷就是這樣寫的:

始祖元公,宋封汝南伯,元封道國公,學者稱濂溪先生,從祀文廟。

周福清的確信,並非沒有道理,因為《越城周氏支譜》在《周氏壽一公世系表》裡有這樣一段話:

澳長子——德(第十一世)又名壽一,字俊德,元至元十七年庚辰生,贅江蘇吳江爛溪張氏院判張公女,遂居焉。子希賢。爛溪一稱車溪,按南門譜楮齋公列傳雲:宗子德,贅吳江張氏,開族爛溪,六傳吏部尚書用,諡恭肅,十六傳禦史宗建,諡忠毅,裔最盛,先世相傳,逸齋公蓋出其後。

“逸齋公”雖是“筆名”,但“逸齋公”蓋出周德之後這一點,魚化橋支覆盆橋分支有關人物都是承認的。

就是《越城周氏支譜》譜例中,也還有如下的話:關於“逸齋公”,“先世相傳,謂吳江爛溪人行德八,出暨陽南門翰林承旨伯九公派,山陰楮齋公長子德,行壽一公之後,是以糧戶有明德戶,而先世又皆以壽德二字名其堂,想有由來也,惟世遠人邈未敢遽信,然亦不敢埋沒”。

所以在魚化橋周氏的《越城周氏支譜》前面,又有“周氏”淵源考。在“受族”的題目下,有關於汝南族、營道族、康族、南康族、祥符族、紫岩族、南門族的簡介。還收有諸暨 (暨陽)紫岩譜、南門譜和山陰周橋譜的多種序文。又有南門派分宗和從周敦頤開始的世系表。

舊時,魯迅家燈籠上所號也是“汝南周”三字。《越城周氏支譜》主編周以均自撰(年譜)上也明確寫著:“先世出道國元公之後,家世業儒。”因為有這樣一個大前提,所以1937年,由王子余主編的《紹興縣誌資料》第一輯“姓氏編”中就有了如下記載:

魚化橋周氏:

先世:其先世與後馬同為澳長子名德者之後。此族支派有竹園橋、清道橋、鵝行街、廣寧橋、跨湖橋、通市橋、合壁樓、華仙弄、保枯橋、圓通寺、覆盆橋、大樹下、松林半壁街、王府莊、湖南岸、簞醪河、小任家板、商家村、謝家灣頭等處。此稱魚化橋者系就其宗祠所在地而言。

許多文章就是根據這一記載,均說兩周同為周敦頤之後。這當然是對的,但又說魚化橋周氏與寶祐橋周氏同為澳長子周德之後,這就錯了,說清這個問題要從周氏世系說起。

據記載,周敦頤四世孫周靖,隨宋室南渡住杭州,不久又遷諸暨紫岩(即紫岩族),至第七世恪,又遷諸暨南門(即南門族),至第十世周澳(楮齋)始遷山陰,定居周橋,即今周家橋。諸暨豐江《周氏宗譜》,將周澳稱為“山陰始祖”。

澳生四子:德、完一、完二、完三。完一又生四子:文奇、文惠、文原、文城。文惠生二子:茂、莘。茂從周橋遷居後馬,莘居上午頭。

據《周氏破塘祖塋祭簿》記載,寶祐橋周氏始祖為茂。因此,寶祐橋周氏始祖與覆盆橋周氏共同的始祖應是居於周橋的澳。澳之後分成了二系,一是德之後,即魯迅一系。澳次子完一之後就是後馬村與寶祐橋周氏一系。所以兩周同宗應屬周橋時期。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兩周確是同宗,他們五百年前確是一家。

但《魯迅和周恩來的祖籍考》與《紹興縣誌資料》第一輯說兩周同是周德之後卻是錯了。因為他們錯把魚化橋周氏的《越城周氏支譜》中記載的魚化橋周氏曾有一房分於寶祐橋,當作了周恩來一系的寶祐橋周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恩來本人繼續調查,經過調查,他與魯迅的族系終於搞得較為清楚。

1952年的一天,魯迅夫人許廣平到中南海周恩來家做客,當時周恩霔也在場,周恩來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很認真地對許廣平說:“我應該叫你嬸母呢。”許廣平笑笑說:“那可不敢當。”周恩來接著說明,已經瞭解到,和魯迅先生確屬本家,不過是很疏遠的關係,按輩分,魯迅要長一輩。

本文選摘自:《周恩來家世》李海文 主編,秦九鳳 / 周秉宜 / 張能耿 副,出版:九州出版社

元封道國公,學者稱濂溪先生,從祀文廟。

周福清的確信,並非沒有道理,因為《越城周氏支譜》在《周氏壽一公世系表》裡有這樣一段話:

澳長子——德(第十一世)又名壽一,字俊德,元至元十七年庚辰生,贅江蘇吳江爛溪張氏院判張公女,遂居焉。子希賢。爛溪一稱車溪,按南門譜楮齋公列傳雲:宗子德,贅吳江張氏,開族爛溪,六傳吏部尚書用,諡恭肅,十六傳禦史宗建,諡忠毅,裔最盛,先世相傳,逸齋公蓋出其後。

“逸齋公”雖是“筆名”,但“逸齋公”蓋出周德之後這一點,魚化橋支覆盆橋分支有關人物都是承認的。

就是《越城周氏支譜》譜例中,也還有如下的話:關於“逸齋公”,“先世相傳,謂吳江爛溪人行德八,出暨陽南門翰林承旨伯九公派,山陰楮齋公長子德,行壽一公之後,是以糧戶有明德戶,而先世又皆以壽德二字名其堂,想有由來也,惟世遠人邈未敢遽信,然亦不敢埋沒”。

所以在魚化橋周氏的《越城周氏支譜》前面,又有“周氏”淵源考。在“受族”的題目下,有關於汝南族、營道族、康族、南康族、祥符族、紫岩族、南門族的簡介。還收有諸暨 (暨陽)紫岩譜、南門譜和山陰周橋譜的多種序文。又有南門派分宗和從周敦頤開始的世系表。

舊時,魯迅家燈籠上所號也是“汝南周”三字。《越城周氏支譜》主編周以均自撰(年譜)上也明確寫著:“先世出道國元公之後,家世業儒。”因為有這樣一個大前提,所以1937年,由王子余主編的《紹興縣誌資料》第一輯“姓氏編”中就有了如下記載:

魚化橋周氏:

先世:其先世與後馬同為澳長子名德者之後。此族支派有竹園橋、清道橋、鵝行街、廣寧橋、跨湖橋、通市橋、合壁樓、華仙弄、保枯橋、圓通寺、覆盆橋、大樹下、松林半壁街、王府莊、湖南岸、簞醪河、小任家板、商家村、謝家灣頭等處。此稱魚化橋者系就其宗祠所在地而言。

許多文章就是根據這一記載,均說兩周同為周敦頤之後。這當然是對的,但又說魚化橋周氏與寶祐橋周氏同為澳長子周德之後,這就錯了,說清這個問題要從周氏世系說起。

據記載,周敦頤四世孫周靖,隨宋室南渡住杭州,不久又遷諸暨紫岩(即紫岩族),至第七世恪,又遷諸暨南門(即南門族),至第十世周澳(楮齋)始遷山陰,定居周橋,即今周家橋。諸暨豐江《周氏宗譜》,將周澳稱為“山陰始祖”。

澳生四子:德、完一、完二、完三。完一又生四子:文奇、文惠、文原、文城。文惠生二子:茂、莘。茂從周橋遷居後馬,莘居上午頭。

據《周氏破塘祖塋祭簿》記載,寶祐橋周氏始祖為茂。因此,寶祐橋周氏始祖與覆盆橋周氏共同的始祖應是居於周橋的澳。澳之後分成了二系,一是德之後,即魯迅一系。澳次子完一之後就是後馬村與寶祐橋周氏一系。所以兩周同宗應屬周橋時期。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兩周確是同宗,他們五百年前確是一家。

但《魯迅和周恩來的祖籍考》與《紹興縣誌資料》第一輯說兩周同是周德之後卻是錯了。因為他們錯把魚化橋周氏的《越城周氏支譜》中記載的魚化橋周氏曾有一房分於寶祐橋,當作了周恩來一系的寶祐橋周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恩來本人繼續調查,經過調查,他與魯迅的族系終於搞得較為清楚。

1952年的一天,魯迅夫人許廣平到中南海周恩來家做客,當時周恩霔也在場,周恩來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很認真地對許廣平說:“我應該叫你嬸母呢。”許廣平笑笑說:“那可不敢當。”周恩來接著說明,已經瞭解到,和魯迅先生確屬本家,不過是很疏遠的關係,按輩分,魯迅要長一輩。

本文選摘自:《周恩來家世》李海文 主編,秦九鳳 / 周秉宜 / 張能耿 副,出版:九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