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上游深閱讀丨山城!三城! 一條鐵路帶來的三城彙聚

早上還在成都吃擔擔麵,中午就在重慶約火鍋,晚上又在貴陽整酸湯魚,這樣的一日三城,將隨著1月25日渝貴鐵路開通、成渝樞紐段的投用而變為重慶、成都、貴陽人的日常。

這是曾經交通閉塞的大西南第一條縱貫南北的快速鐵路通道。

我們想把渝貴鐵路的通車,用內斂而又富有情感的“三城!山城!”兩個詞來表達,相信您能讀懂這兩個詞背後的無窮情感和深意。

“雙城記”變“三城記”

△重慶西站作為渝貴鐵路的始發終到站,將與渝貴鐵路同步投用。

翻看中國地圖,處在西南的重慶、四川、貴州,從古至今,描述、評說其困頓交通、艱險道路的詩詞、文章不甚枚舉。而一個全新的暢通時代,將於1月25日到來。

修了5年的渝貴鐵路,把重慶與貴陽間的旅程,從單程10個小時縮短到了2個小時。成渝樞紐段的建成投用,把重慶與成都的單向旅程,從現在1.5個小時拉近到了1個小時。

貴陽和成都,也因為鐵路,在重慶彙聚,毋庸諱言,

這是一條至關重要的鐵路。曾經的重慶、成都“雙城記”也將由此變為重慶、成都、貴陽“三城記”。

在重慶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研究部黃意武研究員看來,渝貴鐵路開通、成渝樞紐段的投用,提速了重慶南向發展通道,為西南地區川、渝、黔的融合發展奠定基礎,將極大地發揮集聚效應。

△渝貴鐵路通車後,重慶坐高鐵動車前往周邊城市時間大大縮短。

“渝貴鐵路開通、成渝樞紐段投用,帶來的不僅是三城融合。”重慶工商大學原校長、重慶工商大學成渝經濟區城市群產業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經濟學博士楊繼瑞總結了4個“有助於”:有助於改變三省市間,尤其是川渝與貴州間的相對隔離;有助於為網沿線資訊、資源、人力、物資要素流動創造條件;有助於提升地區及產業間的資源配置;有助於為沿線城市旅遊文化產業連結注入新活力。

南向出海虛線變實線

連接重慶和貴陽的渝貴鐵路有多麼重要呢?

打開現有的地圖可以看出,重慶向西和向北分別有了設計時速350公里的成渝高鐵和設計時速200公里的蘭渝鐵路;與此同時,從貴陽出發,接到貴廣高鐵到達廣州香港等地,同時貴陽到南寧、北部灣方向也開通了動車。

△行駛在川黔鐵路線上的綠皮火車。

可是,目前重慶到貴陽只有一條服役52年、時速不到50公里的川黔鐵路。在渝貴鐵路通車之前,中國西北地方經重慶到貴州、廣西、珠三角等地,重慶到貴陽這一段虛線。

而1月25日,這條虛線將變為實線。

重慶開放的出海南向鐵路通道將由此開啟,提高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渝黔桂新”南向鐵海聯運通道運行效率。在效率至上的今天,渝貴鐵路的連結價值顯而易見。

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構建起一條以重慶為基點,向北連接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向南連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縱貫西部的國際陸海貿易大通道,開放發展變成為可能。

重慶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研究部黃意武研究員說,中新南向通道將為中國西部地區提供最近的出海口,輻射並帶動周邊省市發展,降低跨境物流成本,實現已常態化運營的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通道與東盟共同體的緊密銜接,助推渝新歐向“亞歐”鐵路通道升級和亞歐貿易多邊化發展。

成渝間“雙城變同城”

一小時,可能你剛剛從單位回到家,但在重慶和成都這兩個城市之間,搭上成渝高鐵,一小時已經從成都到達重慶了。正如上游新聞記者的一位朋友所說,“重慶和成都,說是雙城,其實更像同城。”

楊繼瑞也坦言,一小時成渝,勢必將帶來成渝雙城生活,向同城往來加速。

△老成渝鐵路上的綠皮車。

從上世紀50年代的成渝鐵路到2006年開行的成渝城際列車,從2009年的成渝動車組到2015年開通的成渝高鐵。

事實上,道路網路的暢連,促進了重慶、四川合作,成果顯而易見。2016年4月12日國務院批復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到2020年,成渝地區將基本建成經濟充滿活力、生活品質優良、生態環境優美的國家級城市群。

截至2017年12月26日,兩年裡5200萬人次選擇乘坐高鐵往返于成渝兩地,成渝高鐵開通列車對數已超過2.4萬對。而在成渝高鐵之外,需要繞行四川遂甯的“成遂渝”動車組,過去兩年的載客量也突破了1600萬人次。

△成渝高鐵將接入沙坪壩火車站,地下7層立體換乘便捷市民出行。

今年50歲的葉祖剛稱自己是成渝交通發展的“見證人”。他的分公司在成都,每週都要從重慶過去成都開會。他才工作的時候是從重慶坐火車到成都,那個時候要12個小時,後來,“和諧號”動車開通,重慶到成都是2個小時,他就開始坐動車了,再後來,高鐵開了,一個半小時就到成都,“比我從家裡到高鐵站還快。”

重慶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研究部黃意武研究員說:“隨著渝貴鐵路開通,成渝貴三城融合,進入同城新時代。”

多彩貴州連網巴蜀大地

△貴州省委決策諮詢專家、貴州省全域旅遊發展研究院院長楊敢。

重慶與成都,以及重慶和四川在省市間,或地市間,因為如成渝高鐵等交通路網的打通,所結出的豐碩成果為世人共睹。而開啟6年的渝黔合作,勢必會隨著渝貴鐵路的開通,迎來嶄新征程。

貴州省委決策諮詢專家、貴州省全域旅遊發展研究院院長楊敢為我們講述了渝黔合作的過去和未來。

2011年8月,貴州與重慶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定,雙方建立起長期穩定戰略合作關係,並在基礎設施建設、資源產業、IT產業、農業、旅遊等領域進行了全面合作。

△渝貴鐵路白沙沱特大橋

就是那時候,力帆集團等一大批重慶優質企業先後入黔投資。兩年後,時任貴州力帆時駿振興集團黨委書記李豫滇對於到貴州投資,有過一段登上當地媒體頭條的評價。

“投資貴州,是投資貴州未來。”楊敢至今還記得李豫滇的這句話。

李豫滇通過媒體給出的解釋是,“選擇在畢節投資建設西南最大的載貨汽車生產基地,主要是居於資源、區位和潛質等三點考慮。”

渝黔合作共建的桐梓(重慶)工業園就是典型例子之一。同時,貴州利用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每年吸引著數以百萬計的重慶人、四川人到貴州納涼避暑。

最新的一個動向是,2017年9月26日,重慶的兩江新區與貴州貴安新區共同簽署友好合作協定。根據友好合作協定,雙方將在產業方面就大資料、旅遊、對外經貿、金融、高端製造、軍民融合等領域進行合作。雙方還將攜手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加強改革創新合作,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探索打造成為長江經濟帶區域合作的重要合作平臺。

△遵義站。

來自中國經濟網的一篇報導引用貴州省官方的資料,截至目前,重慶已成貴州第二大省外投資來源地。

這些成果,讓楊敢看到了重慶與貴州間合作要提速,更需要一條便捷通道。渝貴鐵路開通,帶來的三個城市、三個省市間的新未來,楊敢充滿期待:“這些過往,僅僅是渝黔兩省市曾經合作的縮影!隨著渝貴鐵路的開通,這樣的機遇將成為常態。”

【人物】

一對山城夫妻的三城日常

△得知渝貴鐵路即將開通的消息,黃繼軍在朋友圈發了這樣一段話。

1月19日,在貴陽做建築節能材料生意的黃繼軍終於松了一口氣。當天,重慶、貴州的媒體都在第一時間發佈了成都鐵路局集團的消息:渝貴鐵路將於1月25日開通運行。

當天,黃繼軍的妻子陳啟悅在朋友圈發佈一條“期待已久的動態”,“渝貴鐵路終於開通了,回娘家終於不用再那麼折騰了。”

黃繼軍和陳啟悅都是重慶人,黃先生在貴陽開了一家做建築節能材料銷售的公司,掛靠在成都的一家總公司。平時,黃繼軍要經常回到成都的公司總部開會,自己的一些客戶也分部在成都周邊。

“特別是年底了,公司的年會、拜訪客戶、收款……到成都的時間比在貴陽的時間還多。”黃繼軍說,夫妻倆的老家都在重慶,兩邊的老人都生活在鄉下,兩人還要時不時回去盡一下孝道。“往返成都、重慶、貴陽就是我們一家的常態。”

陳啟悅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平均每個月從貴陽來回兩趟成都,一趟重慶,如果坐飛機,兩個人的費用大約在8000元左右。

期待渝貴鐵路開通的人,陳啟悅只是千千萬萬期待者中的一個而已,有了暢通快捷的鐵路,不僅給有著山城之稱的黃繼軍和和陳啟悅這樣的重慶人帶來便利,更將為重慶、成都、貴陽這三座城市帶來新的機遇。

上游新聞記者 羅永攀 黎勝斌 本組圖除署名外均來源於網路

短評>>

同城新時代

渝貴鐵路通車了,很多人以為,出行更方便了,旅遊更便捷了,這是咱普通老百姓最直觀的感受。其實,渝貴鐵路通車的重大意義,遠遠不止這些,毫不誇張地說,渝貴鐵路開通,開啟了川渝貴三地的同城新時代。

在我看來,這個新時代的意義起碼包含三點:一是開啟了三地經貿往來的新時代。隨著渝貴鐵路開通,蜀道變得不再那麼難,也不再那麼險了,經貿人員往來變得更加密切;二是開啟了資源配置的新時代,一個地方的繁榮或落後,跟這個地方的先天和後天條件都有關係,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便是資源配置,沒有合理的資源配置,不可能釋放強大的生產力;三是開啟了深度融合的新時代。通過三城的輻射作用,三條城市主線所在的城市群“吸附”變成自然而然的現象,促進了大城市與大城市之間,大城市與小城市的深度融合,這種融合帶來的經濟社會效益,是不可想像的。

文/王方傑

提高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渝黔桂新”南向鐵海聯運通道運行效率。在效率至上的今天,渝貴鐵路的連結價值顯而易見。

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構建起一條以重慶為基點,向北連接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向南連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縱貫西部的國際陸海貿易大通道,開放發展變成為可能。

重慶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研究部黃意武研究員說,中新南向通道將為中國西部地區提供最近的出海口,輻射並帶動周邊省市發展,降低跨境物流成本,實現已常態化運營的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通道與東盟共同體的緊密銜接,助推渝新歐向“亞歐”鐵路通道升級和亞歐貿易多邊化發展。

成渝間“雙城變同城”

一小時,可能你剛剛從單位回到家,但在重慶和成都這兩個城市之間,搭上成渝高鐵,一小時已經從成都到達重慶了。正如上游新聞記者的一位朋友所說,“重慶和成都,說是雙城,其實更像同城。”

楊繼瑞也坦言,一小時成渝,勢必將帶來成渝雙城生活,向同城往來加速。

△老成渝鐵路上的綠皮車。

從上世紀50年代的成渝鐵路到2006年開行的成渝城際列車,從2009年的成渝動車組到2015年開通的成渝高鐵。

事實上,道路網路的暢連,促進了重慶、四川合作,成果顯而易見。2016年4月12日國務院批復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到2020年,成渝地區將基本建成經濟充滿活力、生活品質優良、生態環境優美的國家級城市群。

截至2017年12月26日,兩年裡5200萬人次選擇乘坐高鐵往返于成渝兩地,成渝高鐵開通列車對數已超過2.4萬對。而在成渝高鐵之外,需要繞行四川遂甯的“成遂渝”動車組,過去兩年的載客量也突破了1600萬人次。

△成渝高鐵將接入沙坪壩火車站,地下7層立體換乘便捷市民出行。

今年50歲的葉祖剛稱自己是成渝交通發展的“見證人”。他的分公司在成都,每週都要從重慶過去成都開會。他才工作的時候是從重慶坐火車到成都,那個時候要12個小時,後來,“和諧號”動車開通,重慶到成都是2個小時,他就開始坐動車了,再後來,高鐵開了,一個半小時就到成都,“比我從家裡到高鐵站還快。”

重慶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研究部黃意武研究員說:“隨著渝貴鐵路開通,成渝貴三城融合,進入同城新時代。”

多彩貴州連網巴蜀大地

△貴州省委決策諮詢專家、貴州省全域旅遊發展研究院院長楊敢。

重慶與成都,以及重慶和四川在省市間,或地市間,因為如成渝高鐵等交通路網的打通,所結出的豐碩成果為世人共睹。而開啟6年的渝黔合作,勢必會隨著渝貴鐵路的開通,迎來嶄新征程。

貴州省委決策諮詢專家、貴州省全域旅遊發展研究院院長楊敢為我們講述了渝黔合作的過去和未來。

2011年8月,貴州與重慶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定,雙方建立起長期穩定戰略合作關係,並在基礎設施建設、資源產業、IT產業、農業、旅遊等領域進行了全面合作。

△渝貴鐵路白沙沱特大橋

就是那時候,力帆集團等一大批重慶優質企業先後入黔投資。兩年後,時任貴州力帆時駿振興集團黨委書記李豫滇對於到貴州投資,有過一段登上當地媒體頭條的評價。

“投資貴州,是投資貴州未來。”楊敢至今還記得李豫滇的這句話。

李豫滇通過媒體給出的解釋是,“選擇在畢節投資建設西南最大的載貨汽車生產基地,主要是居於資源、區位和潛質等三點考慮。”

渝黔合作共建的桐梓(重慶)工業園就是典型例子之一。同時,貴州利用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每年吸引著數以百萬計的重慶人、四川人到貴州納涼避暑。

最新的一個動向是,2017年9月26日,重慶的兩江新區與貴州貴安新區共同簽署友好合作協定。根據友好合作協定,雙方將在產業方面就大資料、旅遊、對外經貿、金融、高端製造、軍民融合等領域進行合作。雙方還將攜手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加強改革創新合作,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探索打造成為長江經濟帶區域合作的重要合作平臺。

△遵義站。

來自中國經濟網的一篇報導引用貴州省官方的資料,截至目前,重慶已成貴州第二大省外投資來源地。

這些成果,讓楊敢看到了重慶與貴州間合作要提速,更需要一條便捷通道。渝貴鐵路開通,帶來的三個城市、三個省市間的新未來,楊敢充滿期待:“這些過往,僅僅是渝黔兩省市曾經合作的縮影!隨著渝貴鐵路的開通,這樣的機遇將成為常態。”

【人物】

一對山城夫妻的三城日常

△得知渝貴鐵路即將開通的消息,黃繼軍在朋友圈發了這樣一段話。

1月19日,在貴陽做建築節能材料生意的黃繼軍終於松了一口氣。當天,重慶、貴州的媒體都在第一時間發佈了成都鐵路局集團的消息:渝貴鐵路將於1月25日開通運行。

當天,黃繼軍的妻子陳啟悅在朋友圈發佈一條“期待已久的動態”,“渝貴鐵路終於開通了,回娘家終於不用再那麼折騰了。”

黃繼軍和陳啟悅都是重慶人,黃先生在貴陽開了一家做建築節能材料銷售的公司,掛靠在成都的一家總公司。平時,黃繼軍要經常回到成都的公司總部開會,自己的一些客戶也分部在成都周邊。

“特別是年底了,公司的年會、拜訪客戶、收款……到成都的時間比在貴陽的時間還多。”黃繼軍說,夫妻倆的老家都在重慶,兩邊的老人都生活在鄉下,兩人還要時不時回去盡一下孝道。“往返成都、重慶、貴陽就是我們一家的常態。”

陳啟悅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平均每個月從貴陽來回兩趟成都,一趟重慶,如果坐飛機,兩個人的費用大約在8000元左右。

期待渝貴鐵路開通的人,陳啟悅只是千千萬萬期待者中的一個而已,有了暢通快捷的鐵路,不僅給有著山城之稱的黃繼軍和和陳啟悅這樣的重慶人帶來便利,更將為重慶、成都、貴陽這三座城市帶來新的機遇。

上游新聞記者 羅永攀 黎勝斌 本組圖除署名外均來源於網路

短評>>

同城新時代

渝貴鐵路通車了,很多人以為,出行更方便了,旅遊更便捷了,這是咱普通老百姓最直觀的感受。其實,渝貴鐵路通車的重大意義,遠遠不止這些,毫不誇張地說,渝貴鐵路開通,開啟了川渝貴三地的同城新時代。

在我看來,這個新時代的意義起碼包含三點:一是開啟了三地經貿往來的新時代。隨著渝貴鐵路開通,蜀道變得不再那麼難,也不再那麼險了,經貿人員往來變得更加密切;二是開啟了資源配置的新時代,一個地方的繁榮或落後,跟這個地方的先天和後天條件都有關係,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便是資源配置,沒有合理的資源配置,不可能釋放強大的生產力;三是開啟了深度融合的新時代。通過三城的輻射作用,三條城市主線所在的城市群“吸附”變成自然而然的現象,促進了大城市與大城市之間,大城市與小城市的深度融合,這種融合帶來的經濟社會效益,是不可想像的。

文/王方傑